APP下载

解析卡拉瓦乔绘画中的自恋情结

2020-06-22陈璐璐童永生

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画像

陈璐璐 童永生

摘 要:卡拉瓦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极具特色的重要人物,被誉为“推开17世纪大门的人”。他的绘画大胆地打破了当时的程式,这也使得他成为饱受争议的人物。卡拉瓦乔的一生短暂又传奇,是一位急躁短命但是十分有才华的画家。其作品中含有大量的“自画像”,即画家十分喜爱将自己作为作品中的角色。因此,卡拉瓦乔的作品与自恋情结密不可分。本文将以卡拉瓦乔绘画作品中出现的画家本人形象为线索,结合画家的人生经历、具体的作品,详细解读其中蕴含的自恋情结,由浅入深归纳出其作品中蕴含的自恋情结的三个层面。

关键词:自恋 那喀索斯 自画像 卡拉瓦乔

一、卡拉瓦乔的生平及艺术风格

卡拉瓦乔全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与他同时期的人都把他描述为一个喜怒无常、傲慢暴躁且充满暴力的人,同时他又是罗马当时炙手可热且极受追捧的画家,也正是由于卡拉瓦乔的个性使他从富有到流浪甚至毁灭。1592 年,卡拉瓦乔来到罗马,由于极高的绘画才能得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赞助人的赏识,其中包括蒙特红衣主教(Cardinal Del Mente),直到在 1606 年,卡拉瓦乔在街头斗殴刺死了人而被通缉,为逃避审判逃往那不勒斯(Naples),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接下来他先后辗转至马耳他(Malta)、西西里(Sicily),之后又返回那不勒斯。在逃亡期间,他也几乎一直坚持作画,正是这些作品,为我们透露出画家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在1610年卡拉瓦乔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赦免令,然而在返回罗马途中却不幸感染热病身亡,结束了他短暂又动荡的一生。

卡拉瓦乔是一个饱受挫折的天才,在古典美大行其道的时期主张以自然为师,忠实的描摹自然。尤其对于宗教题材与神话题材的表现,卡拉瓦乔突破常规,将神圣的宗教场景和人物,表现成平常人的生活场景;并且他努力使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真实。他对光线的运用也不同于优美柔和的古典传统,明暗对比强烈,被称之为“酒窖光线法”。这种表现手法能突出画面中的场景,形成一种舞台剧式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化特点。由于卡拉瓦乔的反叛精神,大胆的打破当时追求古典美的绘画程式,其作品也饱受争议,卡拉瓦乔也被贬斥为“自然主义者”(Naturalist)?譹?訛,并且還有些受委托所创作的作品过于追求现实而不符合传统的理想美而被退还,但是这都没有迫使卡拉瓦乔改变自己的绘画风格。

为了如实地模仿自然,使作品如眼见一般真实,卡拉瓦乔在进行创作时必须要使用模特,卡拉瓦乔自己说:“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绘画,很好地模仿模特儿,那么他就是一个杰出的画家。”?譺?訛其代表作《音乐家们》就是以他的朋友明尼蒂等人为模特,《圣母之死》中的圣母据说是以一位溺死的妓女为模特。卡拉瓦乔也是一位喜欢把自己的形象置入画面当中的画家,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找到其形象,甚至有不少作品是以自己为主角的,这也恰好体现出画家对自身的关注与表达自我的强烈愿望。

二、关于“自恋”这一概念

“自恋”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恋”是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即作为主体的人将本来应该投注于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后来又有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其中海因·胡科特(Heinz. Kohut)认为自恋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无意识心理,它可以是健康的。综合来说,如果对自身投注的力比多在合理范围内,那么这就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自恋情结,这种自恋情结表现为自尊、自爱和自我关注等,是积极的心理意识;如果自恋者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区分主客体,不能区分爱自己与爱别人,而将本应投注到客体的力比多投向他们自己或理想中的对象,则会发展成为病态的“自恋”。主要的表现有:对自我产生过度的迷恋,过分地爱自己,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同性恋现象。由于自恋者投射力比多的对象是自己或者理想中的对象,而这个投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性,所以自恋者自我投射爱的力比多可能导致同性恋现象,因此自恋情结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同性恋现象。

“Narcissus”(自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那喀索斯(Narciss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因其貌美而追求者众多,但是他性格傲慢,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因此被天神惩罚永远得不到他所爱之人,后来那喀索斯便爱上了自己在河中的倒影,不吃不喝,终日盯住自己的倒影,最终憔悴而死化作了水仙花。因此那喀索斯(Narcissus)这一词既是水仙花,也是自恋。那喀索斯在西方绘画史上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主题,达·芬奇、尼古拉·普桑、达利等大师都曾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卡拉瓦乔也曾创作过一幅该主题的作品。同时,自恋情结(那喀索斯情节)也贯穿了卡拉瓦乔一生的创作。

三、自恋情结与卡拉瓦乔的绘画创作

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情结,对于艺术家而言,“自恋”往往是他们的艺术个性形成的必要因素。艺术家通常比常人更加感性,有着更强烈、更丰富的情感和更多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表现为更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或者极端的自我专注和自我陶醉。在具体的在绘画创作活动中,画家会对客观对象进行主观的选择和取舍,又在此基础上表达自我意识和情感,这种主观性帮助画家们形成自身独特风格。正如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所说:“许多艺术家和富有创造性的作家、音乐指挥家、舞蹈家均是十分自恋的。他们的自恋并不影响他们艺术,相反却常常对他们有所帮助”。

卡拉瓦乔正是这样一位自我意识强烈、十分“自恋”的画家,他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他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将神话和圣经中充满神性的角色画成真实可触充满人性的普通人物的形象,创造出他独有的艺术风格。在罗马时期,卡拉瓦乔曾抓住一切机会来宣扬自己的艺术的观点,批评他同时期的艺术家,他狂热地坚信自己的观点,不顾传统派的批评和攻击,蔑视“理想美”并且对自身评价一贯甚高。卡拉瓦乔真诚又强烈地表现对自我的关注以及对外的表现欲,且十分沉醉于这种状态,按照自己一贯的艺术风格创作作品。“几乎每个现代评论家都确信,卡拉瓦乔是一个极度自我的人,他在绘画中展现了其艺术独有的政治观与肉欲。”?譼?訛卡拉瓦乔的自恋情结是他艺术创造的动力。

自画像是最能体现画家的自恋的绘画形式,也是许多艺术家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如伦勃朗、文森特·梵高、弗兰西斯·培根等。卡拉瓦乔的作品中,也存在大量的自画像。不同于其他画家创作自画像的传统方式,卡拉瓦乔将自己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安排在不同的画面情景当中,或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或是圣徒被谋杀时的目睹者,亦或是被割掉头颅的歌利亚。这种创作方式恰好体现出了卡拉瓦乔对自身的过分关注及强烈的表现欲,也就是自恋情结。佛罗伦萨艺术史家约翰·丁·斯臣克(John·D·Spark)评价卡拉瓦乔说,“这是西方艺术传统当中第一位所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展现他自己的画家”。

四、自恋情结在卡拉瓦乔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卡拉瓦乔是一个极度自我也极度自恋的人,他的自恋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大量“自画像”对于画家表现对自身的过分关注有着重要的意义。自恋情结在卡拉瓦乔的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自己为画面主角的对自我的关注与欲望,这一层面属于普遍存在的自恋情结;第二层面是对他人的审视与欲望,属于带有同性恋倾向的病态的自恋,是一般自恋情结的加深;第三层面是对自我灵魂进行的深刻剖析与沉思,更加深刻。早期作品《生病的酒神》、《捧果篮的男孩》等画面中的主角都是画家本人,这体现着卡拉瓦乔对自身的关注和表现欲,还表现出画家的同性恋倾向;后期创作的《手提哥利亚头颅的大卫》中,画家将哥利亚的头颅画成画家本人的模样,画面中歌利亚的头颅张着嘴巴,似乎正在痛苦地呐喊,或许卡拉瓦乔希望以这种方式感谢教会对他的宽恕,忏悔所犯下的罪,这可以理解为卡拉瓦乔的自我救赎的思想体现。

1.体现对自我的关注及对自我的迷恋

这一层面的自恋属于普通意义上的自恋情结,表现出卡拉瓦乔对自身的关注。在《生病的酒神》、《捧果篮的男孩》、以及《那喀索斯》等这一类作品中,卡拉瓦乔化身于不同的角色出现在画面中,将自己扮成酒神,扮成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画家既是作品的欣赏者,又是创作的蓝本,卡拉瓦乔以这种方式审视自我,打破自古希腊时期至文艺复兴流传下来的表现单纯静穆高雅的理想美的传统,大胆的带有些许情色意味地展现对自己的欣赏与凝视。

卡拉瓦乔曾于1594-1596年间以那喀索斯为主题创作了一幅作品,是他为数不多的神话题材的作品,與同期的作品相比,少了暧昧的情色而多了一些沉静的哲思。在该作品中卡拉瓦乔舍去了其他画家要安排在画面中几个重要角色:小爱神丘比特、女神厄科、水仙花等,将那喀索斯单独安排在画面中,画中的那喀索斯正注视着自己的倒影。在这幅作品中,那喀索斯没有了神话中的神性,不再以神话中完美的裸体形象出现,而是一位身着当时服饰、置身于现实场景中一位有血有肉的充满人性的美少年。那喀索斯作为画面的主体,被置于光线的照射下,形成舞台上灯光聚焦在人物身上的效果,使观者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喀索斯身上,受到那喀索斯深情并专注的神情的感染。

这种利用倒影表现画面主角的手法是西方绘画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镜子说”,文艺复兴时期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们更是把镜子反映美丽人体的绘画发展到顶峰。倒影不仅在视觉上,同时在心灵深处引发观者与作者的对话与共鸣。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是画家对于技法的展示、光影的渴求,更体现出日渐自觉地对自身的关注和通过倒影触摸灵魂深处的渴望。卡拉瓦乔的《那喀索斯》体现出画家极端的自我专注,并且交织着对自我的迷恋、沉醉等多种情绪,这幅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塑造了卡拉瓦乔本人,他将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在那喀索斯与倒影的专注对视中,卡拉瓦乔确定了自我的存在,他舍去其他所有人物以甚至背景,将那喀索斯放置在画面中央,使观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喀索斯身上,以此表达他对自我的欲望与关注。

2.带有同性恋倾向的对他人的审视与欲望

自恋者向自我投射爱的比例多可能导致同性恋现象,因此自恋情结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同性恋现象。这一层面的自恋是对普通自恋情结的延伸,同性恋者是典型的自恋情节的表现,对同性的爱是自恋者自我投射的结果。卡拉瓦乔的同性恋倾向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这类作品中,所有的少年的形象性别特征都比较模糊,画面具有一种朦胧暧昧的气息。例如以他的好友明尼蒂等人为主角的作品《音乐家们》和《酒神巴库斯》。少年的形象柔美并且肉感,慵懒的神态、裸露的肩臂散发着性感的诱惑力,无不体现着青春与肉欲;在《被蜥蜴咬伤的男孩》这幅作品中,包含了不可忽视的性暗示,从卡拉瓦乔时代开始,蜥蜴一类的小型爬行动物就与性暗示存在联系(有诗歌明确指出蜥蜴与男性性器官之间的联系)。画中男孩裸露的肩膀,耳朵上戴的小花以及被咬后看向观众的神情,无不透露着卡拉瓦乔的性取向。

除了性别特征模糊的少年形象外,卡拉瓦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透露出他的同性恋倾向。因为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少年形象都是貌美的,神态轻佻的,充满欲望的,而女性的形象则少得多并且美化的成分极少,《圣母之死》中,圣母的形象来自一名溺死的妓女的浮尸,画面中的圣母的体型臃肿,皮肤已变成了青色,暴露在衣服外面的脚趾非常丑陋,将画家笔下的男性与女性形象稍作对比便不难看出卡拉瓦乔对待异性与同性态度。在这类具有同性恋倾向中的作品中,卡拉瓦乔将对于自身的欲望与陶醉投射到其他同性者的身上,展现了对他人亦是对自身的欲望与迷恋。

3. 体现自我救赎思想对灵魂深刻剖析与沉思

卡拉瓦乔的作品不仅通过充满诱惑与挑逗的男性形象表现对自我的迷恋与沉醉,还利用可怖的被割头的画面来直面灵魂、剖析灵魂,这体现着卡拉瓦乔躁动不安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这一层面的作品中,卡拉瓦乔将“暴力美学”付诸实践,画面中充斥着暴力和血腥,卡拉瓦乔赋予自己被割头者的角色。《手提哥利亚头颅的大卫》、《带着施洗约翰头颅的莎乐美》就是这一类的典型,这类作品中,卡拉瓦乔将施洗约翰与哥利亚的头颅换成了自己的形象,这也与画家当时所处的境况有关,当时卡拉瓦乔因犯下谋杀罪而四处逃亡,而作为一名在逃的死刑犯,却受到了罗马教皇的赦免,卡拉瓦乔在得知自己被赦无罪后希望将近期创作的几幅作品赠予帮助他的权贵们,《手提哥利亚头颅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画家打算借此以表示对教会的感激,表达自己的悔过,以在画像中被砍头的形式,实现现实中的赎罪和灵魂的救赎。

这样可怖血腥的角色和画面与前两类的自恋迥然不同,卡拉瓦乔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将自己扮演成被砍头的“罪人”的角色,这种暴力色彩也符合他乖张暴戾的性格与流亡放逐的人生,卡拉瓦乔曾以“No hope, No fear.(无所期望,也无所畏惧)”为座右铭并刻在一把小刀上随身携带。实际上,卡拉瓦乔是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自我的关注,这种自我关注不同于前两类的自恋,不仅是自我欣赏与迷恋,还是不畏惧表现丑陋与痛苦,这与卡拉瓦乔所持的观点也完全符合,卡拉瓦乔不喜欢古典样板,并且认为害怕丑陋是可鄙的毛病,在创作时也力图使画面如眼见般的真实 。在被割头的自画像中,卡拉瓦乔将血腥暴力的画面真实地置于強烈的光影下,不带有任何美化成分,以此对自我进行更深刻地审视,这种审视带有哲思,是对自我灵魂更加深刻地诘问与剖析,卡拉瓦乔通过这种方式在绘画中实现自我、延续自我。

结语

卡拉瓦乔在自己的作品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心境创作了不同的“自画像”,这种特殊的“自画像”在美术史上比较罕见且特殊。在这些作品中,卡拉瓦乔将自己扮演成不同的角色,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与他人的痛苦与欲望,主动打破古典绘画理想与典范,将古典主义避免去表现的残忍与痛苦置于强烈的光影之中,在这其中包含着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和自我审视,以及对人性和灵魂的审视,这种审视与关注,是其作品中蕴含的自恋情结。

注释:

【英】E.H. 贡布里希, 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P272.

少峰译,转引自:《美术译丛》,1982(4):P18.

【美】弗洛姆,申荷永译.弗洛依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P57.

原文“Caravaggio, almost every modern commentator believes, is a highly personal artist, exhibiting his politics and erotic tastes in his art.”David Carrier. Blindnes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desire in Poussins painting.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No.19/20(1990/1991):31.

张康译.转引自:【美】安·兰迪.《卡拉瓦乔的用色构图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以“卡拉瓦乔热”为例》[J]. 设计艺术,2012(5):P51.

【美】弗朗辛·普罗斯,郭红英译.卡拉瓦乔传[M]. 译林出版社,2014:P61.

参考文献:

[1]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3]汪涤.巴洛克时代:卡拉瓦乔·贝尼尼·卡拉奇[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弗洛伊德,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5]弗朗辛·普罗斯,郭红英译.卡拉瓦乔传[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连连看
五月·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