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乡留刻

2020-06-22彭一

中华手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紫砂陶篆刻技艺

彭一

“刻,镂也。”

《说文》中对“刻”作了最早的释义,是指用刀在竹子、玉石或金属上雕出文字或图案,泛指在各种材料上进行雕刻。

雕刻百工,鑪捶万物。在我国,与“刻”相关的技艺繁多,比如篆刻、竹刻、牙刻、陶刻。每一种技艺都蕴含着独特的创作构思与技术手法,将文人雅士的造物之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篆刻艺术是篆书与镌刻相结合的艺术,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唐宋,复兴于明清,迄今已有3 700多年的历史。篆刻的“篆”字, 古时写作“瑑”,最早是指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而后,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等,都可称为“篆刻”,印章只是其中一部分。

紫砂陶刻是紫砂艺术中主要的表现技法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蔡司霑在《霁园丛话》中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白下”即今天的南京,距宜兴不远;“紫砂罐”即紫砂壶。可见,早在元代,便有人在紫砂器上进行陶刻。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具有时代风貌的陶刻艺术日臻完美,立意新颖、章法有致的陶刻作品屡见不鲜。

如今,还有许多与刻相关的技艺也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与内涵。

许多年轻的手艺人怀揣梦想,奔赴千里,在异乡与“刻”为伴。虽然他们时常感慨城市中的梦境仓促又短暂,闹钟比太阳先醒,但他们从未放下心中的执念,更是在创作中倾注着不亚于艺术家的心血与感悟。

或许他们知道,在理想与困境的两端游走,唯有坚持,才能跻身更广阔的天地。

方寸间,气象万千篆刻

一个梦想,几千里路

兴趣与梦想使然,2015年8月,张弘呈来到首都北京。

在张弘呈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的印石、篆刻工具,以及颇为有趣的篆刻印稿。偶尔会有朋友或定制了印章的客人来到工作室和他座谈一番。他们到访时,张弘呈也多半是在工作台上设计印稿或握刀。

张弘呈通常会讲,篆刻的用刀方法和印稿设计尤为重要,用刀方法需要靠练习的量来堆,刻多了自然熟练。在作品创作熟练之后,技法也并不那么固定、单一。正所谓“法无定法”,技法只是方式和辅助,让作品呈现最佳效果才是目的。一方好的篆刻作品,关键在于印稿设计,这也正是篆刻创作不简单的地方。

北京的文化市场有别于其他城市,更注重作品的艺术感与设计理念。在平时的创作中,张弘呈将更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印稿的设计中。印稿设计的不易,就如晚清时期的篆刻大师黄牧甫在其“国钧长寿”一印的边款中提到的“篆凡易数十纸”。刻就一方印,要画数十稿甚至更多才能最终定稿,足见其难度之高。

以学养艺,艺学相长

2009年,中国篆刻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对于篆刻艺术的保护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仔细思考,同时是给篆刻艺术相关的从业者提了一个醒:篆刻,其曾经的实用性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作为篆刻艺术的从业者,张弘呈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去保护和延续这门技艺。张弘呈对待篆刻的态度比较保守,对其现状的态度是“守其道而不唱衰”,并注重文化学养。如今的每个人,都处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可获取信息的方式远超从前。时间的迭代却让很多人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文化学養。

篆刻的辉煌,除本身的技法独特之外,更因文人的介入。但在明清时期,篆刻曾作为书画艺术的附属,而被称为“雕虫末技”,且书画也仅是文人众多娱乐项目中的一种,并非主流。在古人眼中,唯有读书考取功名才是正道,如同《论语》里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古代篆刻大家有着深厚的小学功底,这里所说的“小学”与我们现在的“小学”意思上有着天壤之别。古代的“小学”指的是中国传统与文学基础,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等,而这些均是在古人蒙学阶段(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阶段)便开始逐渐学习和掌握,所以古人刻印用字基本都有理有据。

以前人之器,破当代之悟

近年来,篆刻拍卖市场逐渐升温,随着收藏家与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和不断被发掘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篆刻印章的独有价值。在2017年12月的中国嘉德2017秋拍“青宁——国石篆刻艺术”专场中,清末篆刻大家赵之谦的青田石自用印《为五斗米折腰》以1 05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最终以1 207.5万元成交,创造了文人篆刻作品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其他场次的古代文人篆刻拍卖也屡创新高,这意味着文人篆刻艺术品将进入一个新的收藏时代,这也充分展示了古代篆刻艺术品的当代价值。

当代篆刻艺术市场虽没有古代篆刻艺术市场的盛况,但优秀的作品,同样得到收藏家的青睐。在众多当代篆刻艺术家中,有一位对当代篆刻影响至深,并深受市场青睐的前辈,他就是吴子建先生。吴先生的作品是当代篆刻市场少有的“硬通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足够优秀,其雄浑可与秦汉印比肩,其古雅可与明清印媲美。能有这样的境界,天赋早已决定,而天赋之外的勤勉也是可想而知的。

来北京五六年了,张弘呈深刻体会到刻好手中的印,在古今经典论述和作品中追寻前人的足迹是年轻手艺人该做的事。当然,交流也能为创作带来灵感。北京,会有很多与文化相关的展览和活动,这是与行业人士交流的好机会。

或许,好的创作就好比一块石头,无数的石头层层叠叠,才能垒起一门技艺的大山。张弘呈儿时的愿望,是在炊烟四起的北京胡同里拽着糖葫芦奔跑。而如今,他似乎坠入了一场关于手艺的庄周晓梦,醒来时,他在北京,一切盎然。

至微至美紫砂陶刻

爱上,仅是偶然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这是《道德经》中对极简的阐述。极简是感官上的简约与整洁,更是品味上的干净与纯粹。文人壶可以是极简的,在方圆之间,以力透之笔,字字蕴心,铭刻传统之美。对紫砂陶刻的审美亦是如此,线条与图案丝丝分明,简单而不失智趣。

青墨是一名在宜兴做紫砂陶刻的从业者,他最早接触“刻绘”,其实并不是紫砂陶刻,而是“竹刻”。在江苏常州读大学的他,听说常州有三宝:象牙浅刻、乱针绣、留青竹刻。她受教于大学老师郭琳,郭琳是跟徐秉方、徐秉言先生学的留青竹刻。

一次偶然的公开课,让青墨爱上了这门技艺,他曾经一度想留在常州继续学习这门技艺。大学毕业回家后,他把作品带了回家,亲朋好友也觉得这个玩意儿很有意思。一位喜爱紫砂陶的朋友让青墨试试紫砂陶刻,本就对手工艺感兴趣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对紫砂陶刻考察了一番。青墨发现,那时候的紫砂行业是蓬勃发展的,于是决定学习紫砂陶刻这门技艺。

人与泥的极致交流

紫砂壶的不同泥料需要不同刻法,好比朱泥,朱泥壶因其泥性特殊,收缩率较大,所以器型一般较小,壶身秀气。以双刀技法将娟秀的小楷装饰于壶身,能增添几分朱泥器物的文雅之气;紫泥大壶以隶书刻制的更显沉着大气,而用双刀啄砂底的方式较为合适;紫泥中小型壶用潇洒自由的行书装饰也具趣味。

青墨擅长小楷,小楷对字形或间架结构的要求较高。他在壶上需要刻绘大约2个小时,他自嘲算是一个体力活。小楷因字体小,所以对泥料要求可能高一点。简单来说,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刻,如果是砂砾感大,且沙性重的泥,那就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可以想象,在如同饼干一样酥脆的泥上,刻出干净娟秀的小楷,难度是有多大。

相较于刻法,紫砂陶刻的构思是最花时间的。而创作灵感,往往在一念之间。青墨曾经在残损的杯子上做功夫,将松树的题材运用起来。树干弯曲,延伸至壶底,然后逆势往上分叉出小枝,整个杯子立显生机盎然。口沿处的松针被青墨刻制得浓密且分明,有呼之欲出的感觉。最后烧制时,青墨为残缺的部分包了一块金,最终的成品获得了行业人士的肯定。

一直以来,青墨都是手工爱好者,他也曾接触过别的工艺美术,比如刺绣、玉雕、折扇、砚雕等,其中大部分工艺美术是在苏州接触到的。苏工举国闻名,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有很多如玉雕、缂丝精细工艺。虽然技艺本身是出色的,但不同工艺美术种类的老师们交流似乎少了些。并且,部分工艺美术品的形式与题材稍显“陈旧”,和苏州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相比,逊色了些。

让青墨记忆深刻的是,他曾穿梭大半个苏州,去拜访几位老师,从相城区跑到光福镇,再跑到绣品街,来来回回实属不易。如果将他比作信使,那么可见这几位手艺人的交流不便。但对于他来说,为了喜欢的事,每天在路上辗转多个小时也甘之如饴。

因为苏州房价高,租金也高,所以很多手艺人的工作室都在家。镇湖的绣品街,光福镇的中国工艺文化城虽然有一排排工作室,但是相比较而言,租金不菲。而好在宜兴丁蜀镇的行业发展情况略有不同。丁蜀镇离市区不太远,大约20分钟车程就能到达。这里的每一间工作室组成一个群落,就像一个个工业园一样,坐落有致。一个群落中就有少则二三十家工作室,多则上百家的工作室。这里的店铺租金相对合理,从业者们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待朋友,畅聊与手工艺相关的话题,大家更能自在地交流,让更多的想法碰撞而创新。

让一块陶成为本真模样

紫砂陶刻这门技艺,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而传承,从来都是一件很有分量的事。

如今,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行业的资讯很容易传播到各个角落,让更多人看到紫砂陶刻的模样,感受到紫砂陶刻的内涵与价值,这本就是一种传承。幸运的是,紫砂行业相较于其他工艺美术行业来说,算是个“大哥”。不断发展至今,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可作为行业里的一员,青墨还是会思考,究竟有多少人知道紫砂陶刻这门技艺。他得知,并非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知道,而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能听到更多与紫砂陶刻有关的声音,这似乎让技艺有些偏于一隅。

除了地域的影响外,属性的侧重,也对紫砂陶刻技艺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一个紫砂壶,是作为日常使用,还是赠人之礼,或是作为装饰摆件,都因人而异。如果将紫砂壶的装饰性蓋过其实用性,那么它作为不错的工艺品,我们的侧重就应该是装饰美观上去迎合市场;如果重视实用性,将紫砂壶用于生活之中,那么就应探讨不同地域的人喝茶的习惯与茶器的搭配之道;如果注重紫砂壶的人群定位,那么就应该探讨年轻人与上年纪的人对紫茶壶的偏好,是钟爱传统还是偏爱新式,这是兴趣之道。

猜你喜欢

紫砂陶篆刻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篆刻
瑩波篆刻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