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 再造

2020-06-22

中华手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手工艺设计师设计

当一项技艺越来越少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它的式微和衰亡是难以避免的。借力于当代设计,让手工艺重回当代人的视野中,是这10年来的一个显著风潮。如今,不同的设计力量积极介入到传统工艺的“再创作”之中。以设计之名,让手艺呈现出新的生长特质。

努力以赴,方能随遇而安

我还是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随和又有个性的手艺人,不希望在自己身上有太多虚设的光环。人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思考,设计师不是社交家,社交家需要跟人交往,而设计师需要跟自己交往、跟生活交往,保全自我才是设计师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年,设计占据了我生活的绝大部分,并不是全部。我创作的方向比较杂,大到建筑,小到陶瓷,只要有兴趣的都会去尝试。无论何种形式,离不开的始终是“设计”二字。因为设计不仅承续着传统,也要讲述当下的生活方式。

最近的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我也在思考,如何将自己归零,路如何走,自己能做什么?想来想去,除了设计没别的。

设计如修行,有很多东西要掌握。我把一个好的设计整理成了“三条九点”:三条——视觉特征、设计原则、价值取向;九点——品质感、自然感、艺术感、创新性、功能性、环保性、文化观、社会观、经济观。

中国不缺设计,而是缺少沟通,特别是缺少设计师与市场的沟通。在西方,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是会被迅速推向市场的。而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好,实际上是在伤害设计行业。不过我感觉设计与手工艺行业的春天正在来临,一年会比一年更好,一是因为民众审美与民族自信越来越高涨,好设计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强,各种手工艺展览也越来越多;二是国家与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特别是传统手艺的传承。去年我有幸参与了中国美院主办的《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之《忽如寄》,我认为手工与人的关系不仅仅要满足“使用”,还要沉浸于“精神”,手工的价值往往以纯艺术的形式呈现。

关于下一个10年,我没有太多的规划。做设计是人生的唯一,努力以赴之后方能随遇而安吧。

朱小杰

设计师、手艺人

自诩为一个普通“手艺人”的朱小杰,实际上也是一名颇具现代设计意识的艺术家。从建筑、木作,到陶瓷、金属,他试图打破材质的壁垒,在坚守与跨界中,用中国人的设计语言,去重塑传统手工艺里那份“匠”与“人”的情意。

一边奔跑,一边看见

我这10年一直是在“奔跑”中度过的,我周围的人也一样。

10年前,我开始想对中国的思想、美学价值体系做全面的、草根层面的了解,于是在民间进行田野调查。2009年,我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起“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2012年,又成立了当代民艺设计平台“看见造物”。

“看见造物”确实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当你感觉到自己的王国成长丰满起来,墙就拆掉了,界限就消失了。用东方的理论来说,就是融入,就是无我。所谓的“无我”,是“我”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愿力里面,“我”也因此获得更多的觉知和力量。必须承认,我们这一代人在创作中先天不足,努力学习先进的理论,却很少真正清楚自己的基础是什么。通过“看见造物”,我意识到只有回归到民间,才能加深对文化和地域的理解。

2010年,我带领设计师去香格里拉寻访尼西黑陶,一位名叫扎西培楚的手艺人正在制陶。他的侄子要他像往常一样唱首藏歌时,他的腼腆显现出来:“你们人多,不好意思唱。”我随口哼出一个“经歌”的调子,扎西抬头看了眼我,随即附和着一起唱起来。他的手指愈发灵活,拿着木条锤泥,和上了歌的节奏。

这类充满细节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做中国原创,不能僅是停留在一种感性的热情之上。这种热情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无法在真正健康完善的维度里持续下去。中国的民艺和原创要发展,前期的评估、思考、准备要很充分,需要对产业定位、技术和人员配备、创作实践、市场开发等方面做多维度的评估,才有可能成活。这需要时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这几年,“看见造物”一直聚焦于寻找路径和方法。

所以我希望“看见造物”是一个21世纪的共享模式。我们联合不同领域的设计师、生产工坊,通过平台的整合协作推出自己的产品。每一位受邀的设计师首先对该区域的手工艺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带着产品计划,前往目的地寻找最地道的匠人对工艺进行“再设计”。设计完成之后,我们鼓励产品尽可能地在当地生产,以解决手工业者的生计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传统工艺能够参与现代生活,让更多的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性正在崛起,但就目前原创设计和手工艺发展现状来看,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我们不能只谈论工艺本身,而应该对其精神内涵予以更多关注。其次,要顺应所处时代的职业身份运营模式。作为艺术家,你也要会管理,会策划展览,你可能还要拥有自己的公司,这是不可逆的时代命题。

看见10年,不仅仅是看见自己的10年,是当代中国原创设计苏醒的10年,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10年。所幸的是,陆续有更多同道同行,与10年前相比,我们不再孤独前行了。

朱哲琴

歌手、跨界声音艺术家、独立制作人 、“看见造物”创始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2011“UNDP中国亲善大使”、世界手工艺理事会“WCC世界手工艺大使”

朱哲琴身上的标签很多:歌手、艺术家、制作人。近年来她的工作与创作也已经大量介入到设计、传媒、公众、社群等领域。从“世界看见”到“看见造物”,她用10年光阴,为中国原创设计培植基因。

在不忘初心里找到方向感

作为这一代的中国设计师,我们有一个社会责任感,那就是如何将中国文化进行再创新。有许多很好的传统手工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手工艺现在变成了旅游纪念品,我觉得这对手艺并不公平。我希望手艺能够真正用在设计里面,用设计带领手工艺,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加重视和喜爱这些产品。

2002年,我创立了独立设计师品牌JICHENG,主要做高品质的系列成衣。比如有款“鹤影”系列,要先烧后绣再剪,这是工厂工人都不愿意完成的繁复,也是盗版都不愿意完全复制的复杂,但这却是我追求的细节和极致,且能表达我一直秉持的设计理念——做“有温度”的衣服。

出于想做线上销售,我在2014年创立了副线品牌“织货byJicheng”,我们把它定位于一个轻奢潮牌。去年有一款防晒服卖得挺火,我们大胆地把彝族绣花运用在了防晒服上,整个拉起来可以达到全脸遮盖的效果,这也是第一个推出防晒服的设计师品牌。无论是在产品设计还是经营模式上,我都敢于大胆创新。我觉得反正我们是小众的设计师品牌,为什么不去创新呢?就算是失败了,也是小规模的失败。

我们一直在强调品牌是“温暖而又精致的实用主义”。温暖是来自于手工,带有制作者的情感;精致是手工给我们的体会,它是可以收藏的;实用是我们不希望做特别夸张的衣服,我们的产品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它在带来美感的同时还有实用价值。

这10年我的变化还是挺大的。刚创业时,我们只在上海泰康路上有一家实体店;10年之后,线上线下都有很大发展。我会选择“不忘初心”来总结这10年的经历和感悟,因为不管设计师再怎么有名气,作品再怎么有人喜欢,或者这个潮流再怎么改变,你的设计的“根”始终不能丢。比如我喜欢中国元素,那我就坚持运用中国文化的东西,坚持设计风格,不盲从潮流。

作为设计师也好,品牌运营者也好,我们一直都有不同的压力。我觉得压力的化解和突破都是靠“人”。我们经常与很多优秀的人合作,比如摄影艺术家孙郡等。相信专业,跟专业的人合作,让他们发挥,是我的一个诀窍。

现在很多人都在响应“传统工艺振兴”这个话题。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因地制宜、取材有道,让非遗、手工、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有机地融合。刚毕业或新出道的同行经常会问我:如何找到更好的工艺?如何做出更优质的面料?我愿意成为一个资源分享者,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让更多人能够坚持他们的风格和品牌。

于我而言,最满意的永远是下一季的作品,因为充满了未知和探索,让我更加期待。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我愈发觉得要打造一个设计品牌,不仅是体现在服装和细节上,更重要的是一个整体的场景化的营销模式。

就像一场服装秀,除了精致的服装,还要极致的场景布置,以及适合的演绎者共同营造。前几年我们有场秀,在邀请函的纱布袋里装了清香四溢的茉莉花,秀场地上则是由深褐色茶渣铺出一条茶马古道,在嗅觉上营造出中国文化的氛围。

让消费者不是简单地看到这个产品,而是通过设计了解到背后的匠人手艺,以及他们是怎么生活和思考的。在下一个10年里,这种新的模式会让设计变得更有意思。

吉承

设计师、“JICHENG”“织货byJicheng”品牌创始人、设计总监

她曾荣获2015福布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设计师”,“老佛爷”卡尔·拉格斐曾亲自为她颁奖。她的设计来自传统,又往往颠覆传统,借西方剪裁之“形”,诠释中国元素之“意”。以保护手工艺为起点,吉承用设计,带领中国元素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原创服装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网红”经济的爆红,让很多的原创设计抛弃了自己的风格,大家一窝蜂地去适应和追赶大趋势。长此以往下去,我认为会缺乏百花齐放的特点。原创设计要找到自己的风格,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他们的设计在自成一体的基础上,甚至影响到了欧洲的时尚。

您似乎很喜欢用“故事”来进行设计的表述?

每一季设计都是有故事的,比如说鹤影、江南、绣娘、竹雾等系列,都是不同的中國故事。这些很好玩的设计都成为了经典,因为当你听到这些名字,你就知道那是一个一定会发生故事的地方。

从容于心,纯粹前行

宁远

“远远的阳光房”“远家YUANJIA”品牌创始人、设计师、作家、前媒体人

宁远活得像是众人的梦想:种菜也种花、裁布又染布、读书还写书。她不怎么关注外界的声音,更喜欢跟自己手上的事情较劲儿。外面的世界再怎么日新月异,她觉得和自己没关系。但只要日复一日地耕种下去,就有可能获得回报。

10年前我还在媒体工作,这10年完全变了“战场”,把自己扔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从一开始的兴奋且无措到今天可以相对放松和沉静,这是最大的变化。但也有不变的部分,那就是:仍然有梦,有爱,有焦虑。

2010年秋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创建了“远远的阳光房”,一个理想的生活家园,倡导朴素、节制的生活方式,主要产品是天然面料和天然染色的衣服。这10年,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始终是人,是团队。通过做品牌,我和我的伙伴都成长了,并且还在继续成长。现在我们有60多位员工,一年能卖出10万件左右衣服。除了淘宝店,我们在成都和上海开设了实体店,一些美学空间也有我们的产品售卖。我想,如果“远远的阳光房”能带人们找到“向往的生活”,那我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我一直认为,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通过做事成为什么样的人。埋首成为一个手艺人,收获的踏实和放松是很难言语的,就像我写的书《有本事文艺一辈子》, 我就是那样想的,这才是“本事”。

我不太关心业内,也很少和业内人士交流。说到底,做衣服这件事是孤独的工作,需要打交道的不是人,是物。我不知道“业内”人士怎么看我的位置和影响,我只关心穿我家衣服的人的感受。常常收到来自购买者的反馈,她们的喜欢让我很开心。

平日里,我很喜欢带着孩子到处旅行,每到一个地方就住下来,跟当地人一起生活。大约5年前我开始在成都蒲江明月村驻留,成为一位参与乡村建设和手艺传承的新村民。我搭建了一个空间,做草木染体验、诗歌品读会、摄影展、手工聚会、新书首发……这件事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确光明的事情。如果不是这一次留驻,如今谁能想到,我们马上就要在明月村的远家空间建一间染色博物馆呢?

对于下一个10年,其实没那么复杂:每一天平平常常地过吧。老老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不要奢望付出之后就有回报,像个农民那样耐心耕种,总是没错的。

若只用1个词形容你10年的状态,你会用什么词?

放松。

关于下一个10年,你有怎样的规划?

希望“远家”发展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完成一本小说,再有就是头发不要白太多。

谭雪娇

“自然家”联合创始人

就像“自然家”品牌的名字一样,易春友和谭雪娇一路走来,在没有人认同的14年前,慢慢生长着他们的小品牌。他们从来不做那些人定胜天的野心规划,一直致力于如何更加良好地运营小作坊,细水长流地为社会注入对手工艺的信心。

让“相信”自然生长

2006年大学毕业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进入竹工艺这个行业。一开始是以设计师的身份,到后来身份和角色越来越多,我成立了工作室和公司,从设计、制作,到批量生产、推广销售,再到客户关系维护……逐渐地,自然家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家居品牌。

10年的时间好像也不太长,但是我回过头看,这10年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改变的源头,对于我们而言,我想是来自于“相信”——我们自己内心有一个“相信”,并通过努力让它实现。尽管这个过程很缓慢,但我们走得很坚定。

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围绕“竹子”和“竹工艺”,主营竹丝灯具和瓷胎竹编两个大类产品。我们开发得最早的是广东清远的竹丝鸟笼工艺。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当地原本很兴旺的鸟笼产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很多匠人没有了订单,不得已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匠人们对自己的工作也没有价值认同,整个行业很颓废。就如同我当年告诉父母、老师、同学,我要从事竹艺类的工作一样,没人认可这个决定。那时的手工艺很小众,甚至是“落后”的代名词。

通过设计,我们把竹丝鸟笼工艺运用到灯具和各种家居饰品上面。由于造型新颖,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对清远当地来说,这个设计成为众多匠人转型的一个参考方向。直到现在,淘宝竹灯类别里最热卖、最流行的款式,很多都还是山寨、抄袭我们的产品。尽管我们本身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能感受到市场对于好设计的正面反馈。

受到鼓舞,2014年我们又启动了四川瓷胎竹编的设计项目。后来众筹的一款“竹节杯”,在1年多的时间里,销售额到达千万元,成为非遗工艺小众类别的一个小奇迹,这也让四川当地的瓷胎竹编工艺得到了重焕生机的机会。这几年,我们也陆续收到来自苏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开发联名产品的邀请,产品推出后都成为了热卖款。还有来自马云、逍遥子等名人的定制,也让我们的产品和品牌得到了极大宣传。

最让我感到最自豪的,是通过“设计”这座桥梁,让与我们合作的匠人们恢复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信心,生存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当地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到这个行业。前几年大家突然说“匠心”,那段时间好像全社会都开始关注手工艺了。最近这两年又很流行“非遗”,也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外界的这种影响,有时候就像一阵风。大风小风过后,让我们更坚定的唯有一点:产品始终是核心。

走了10年,我们在线上和线下都建立了销售渠道,而自然家还是一个只有15人的小团队。我想手工艺本质还是小众的,不过这种小众,会是一个很坚定、很有爱的群体,它会带给人温暖和希望。所以它不会发展得很大,但是可以细水长流。

自然家经营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

出品太慢了,很多时候满足不了渠道和市场的需求。手工艺的东西,要追求设计,又要衡量市场,考虑价格,考虑受众,会有很多的限制。有时候在平衡的过程中,会花费太多的時间和精力,可能结果还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开发产品的成本真的太高了。

猜你喜欢

手工艺设计师设计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推荐一个设计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