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东音乐非遗文化的活态化激活机制研究

2020-06-22罗天羽

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间传统

罗天羽

摘 要:皖东地域有着丰富而古老的音乐遗产文化,也有着蔚然而优美的旅游资源,这些宝贵的遗产承载着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血脉。目前,该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保护面临诸多问题。文章从皖东地域文化论述、当前的文化保护策略等角度,提出资源整合式的文化保护策略,让皖东音乐非遗文化得到活态化的激活式保护。

关键词:地方非遗音乐文化;活态化保护;激活机制;资源整合

皖东地区音乐资源丰富,此处毗邻长三角,是古代吴楚相连之地,故有“楚尾吴头”之说。在这片沃土之上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1],比如皖东地区的凤阳花鼓、琴书、白曲、端鼓等。但是,目前皖东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的音乐遗产文化的保护以及旅游资源单一等问题日渐突出,地方特色文化难以向区域外拓展。随着当代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包括皖东地区的各个地方剧种与音乐形式,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很多剧团逐渐被边缘化、艺人的老化以及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扭转等,都使得该地区的传统非物质遗产正在逐步消亡。

近年来在当地艺术文化部门的牵头下,已经开始着力保护皖东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设立了相关的文化管理部门。[2] 同时,皖东地区诸多学者开始积极参与到皖东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中。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这些遗产整理出来没有被真正地流通推广,它们的生命力仍然未得到有效激活。目前,皖东地区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保护手段并未在当代人群中做到很好的推广,也未将其纳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推广继承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提升其传播力与影响力[3],便成为了急需解决之难题。

一、皖东地区的地方音乐文化形态

及当前的保护策略

皖东地区腹地主要包括皖东的滁州地区以及蚌埠、宿州部分地区。目前,该地区有着诸多的地方音乐文化,诸如花鼓灯、凤阳花鼓、凤阳民歌、泗州戏、洪山戏、琴书、白曲、端鼓等。如此众多的民间文化汇聚之地在国内亦属罕见,可以说皖东地区是研究汉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

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各个地方文化部门以及文艺院校等皆已纷纷行动起来,对传统民间音乐进行采集、整理、保存。但是,将如此多的文化遗产整理归纳之后,接下去该如何去传承与推广是当前众多研究者以及学界的难题。笔者通过梳理,总结出目前对音乐类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主要保护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是采风式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地民间音乐老艺人相继离世,传统的民间音乐原貌已经逐渐离人们远去。因此,各个地区文化保护者已经开始努力搜集原始素材,借助于当前高科技的数码产品将传统的民间音乐形态加以录制、记录,形成图文并茂的原型影像,这是对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是研究整理式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地艺术家、文化机构、高校等已经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对传统的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整理研究,有的通过录制影像加以分析整理,有的通过资料文字记录加以研究,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可观的文字记录以及书籍资料,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可谓相当全面。

三是传承式保护。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授传唱方式,将传统的艺术继承下来,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4]通过传承将传统民间音乐传唱下去也有其发展瓶颈,包括目前的受众较少,学习者主动性不强,更多是出于保护目的加以继承,并未实现其生活中的自然生存法则。

四是改革式保护。目前,随着全国高校建设的日益完善,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此种改革式保护具有前瞻性,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是“泥土”文化,其主要的生存土壤在民间,主要的受众也是民间大众,将其高度艺术性之后使之具有了更多的文人气质,成为了上流社会的文化符号,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民间土壤,也就难以使其原汁原味地生长。并且,改革式保护面临的另一难题是通过对传统音乐形态的改革,常常会使其面貌骤然改变。当前我国多数作曲家以及艺术家经受了西方音乐的熏陶,受西方音乐思维影响很大,在进行改革时,容易“拿捏不准”,要么没有创新,要么改革过度而面目全非,使其原滋原味的文化从中流失。

以上四种保护手段是当今音乐类非遗文化保护中的主要策略,各有其利弊,难以做到完善、完美、完整的传承与保护,给当今的地方音乐文化保护带来了诸多难题。

二、资源整合式保护策略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所谓文化保护,其最主要的关键点有两方面:首先,复活传统文化生存的文化场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只有在实践的环境下传统艺术才可以存活。我们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探寻如何让不合时节的“蔬菜”更好地生长下去。笔者认为,建立“蔬菜大棚机制”是较为有效的保护传承手段。其主要含义是指建立局部的传统音乐文化生存环境,诸如将传统音乐文化置于传统的民俗文化之中以及传统的旅游文化之中。其次,文化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传承,有效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中国民间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其自发性、即兴性,“入仓式”的整理、记录只能将其局限于纸面之上,容易扼杀其最具精华的特色,几乎成了干瘪的艺术形式,更加难以使其适应当今的审美心理。笔者认为,资源整合式保护是当前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文化保护模式,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针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难以做到完善、完美、完整。通过多年来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虽已整理出大量可观的手头资料,但是这种“入仓式”的文化保护手段却只能做到保护,而未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缺少了实践的场域,传统艺术只能不断沉寂。通过资源的整合,将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同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等资源整合,可以更好地恢复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实践语境,虽不是原生语境,但至少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二是从旅游经济学角度讲,旅游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地方特色文化,缺失了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性,很难刺激旅游消费的增长。诸如安徽滁州的琅琊山,其独特性在于“醉翁文化”以及佛道文化的存在,是其独特的标志性特色。在有了历史的独特性之后,更大限度地挖掘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会增加其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如将皖东地区的民俗文化、地方艺术等纳入到传统的旅游产业之中,会横向拓展其旅游的潜在独特性附加值。

三是通过资源整合可以达到“1+1>2”的发展效应。在旅游产业方面,目前皖东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相对分散,且难以形成核心的凝聚力,其旅游产业收入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并不突出;在文化保护方面,随着当代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传统地方音乐文化一直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力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到皖东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中,對该地区遗产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的研究整理手段往往只能是将其归类“入仓”,而并未在当代人群中更好地推广这些优秀文化,也未将其纳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之中。

笔者认为,将传统的音乐文化与当地民俗以及旅游文化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在凸显其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横向拓展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丰富了旅游资源,拓展传统艺术的实践场域。这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虽不是真正的复原,但可以让传统艺术继续得以实践,可以部分激活传统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做到活态化保护。

参考文献:

[1]周熙婷.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考:以凤阳民歌为例[J].当代音乐,2017(9):19-21.

[2]马冲.论陇东民歌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J].当代音乐,2016(22):50-51.

[3]王岩.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弘扬[J].当代音乐,2018(4):63-64.

[4]刘蕊.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以皖江音乐文化为例[J].当代音乐,2017(23):34.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民间传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少年力斗传统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