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中数列试题的分析研究
2020-06-22吕昊濮安山
吕昊 濮安山
摘 要:数列模块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近三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数列试题一直是必考内容且占有较大比重.本文针对近三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数学和文科数学试题中的“数列”考点和分值情况进行分析,找寻数列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规律,并为应届考生备考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数列;试题;命题分析;备考建议
2019年4月23日,江苏正式启动了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新的高考模式中,语文、数学、外语将采用全国卷,自2021届考生开始实行,而在过去的“08方案”下,江苏省所有学科采用自主命题试卷.因此为了积极应对高考改革新方案,研究全国卷命题特点并进行试题分析对2021届考生备考复习很有必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是受到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数列是高中代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其他类型函数的基本工具;是反映自然变化规律的基本模型.数列涉及的数学基础知识、思想方法量多面广,常与其他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同时也是将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1 数列试题统计与分析
1.1 题型与分值分析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全国新课标Ⅰ卷数列试题题型分布较稳定,理科数学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除了2017年为两道选择题,2018和2019年都是一道选择题加一道填空,每一年的总分值都是10分.文科数学以解答题为主,分值为12分,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的文科数学卷除了一道解答题外,还兼有填空题,分值为17分.
1.2 考点分析
全国新课标Ⅰ卷数列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也相对较稳定,具体涉及到的数列知识点有: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求和以及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试题考查的内容与方法注重基础,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较为常见,讲究解题的通性通法.
1.3 难度分析
整体来看,全国新课标Ⅰ卷数列试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通过分析数列题出现的位置可以发现,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除了2017年理科Ⅰ卷数列选择题为第12题,其他都是出现在前9题,对考生來说较容易做对;若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无一例外的都是第14题,即填空题的第二题,难度也并不是很大,对考生来说也很容易得分;若是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都是出现在解答题的第一题或第二题的位置,部分解答题最后一问与函数或不等式相关知识点结合,解题方法与技巧是考生较容易掌握的,仍然属于容易题.
对比近三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数学与文科数学中的数列试题,理科试题难度整体上比文科试题难度稍大.理科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综合性强、思维跨度大;文科以解答题为主,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科数列题的总分值往往都低于文科数列题的总分值,体现了“尊重差异,文理有别”的原则,充分考虑了文、理科学生能力的差异.
2 命题特点
对近三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理科数学试卷中的10道数列试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数列试题重点考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着重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同时部分试题也体现了“坚持创新”的命题要求.总体来说数列试题的命题紧扣考试大纲,突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2.1 考查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常见命题方式:
(1)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
(2)判断是否构成等差或等比数列;
(3)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
例1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科第17题)记Sn为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2=2,S3=-6.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Sn,并判断Sn+1,Sn,Sn+2是否成等差数列.
解析 (1)设{an}的公比为q.
由题设,可得a1(1+q)=2,a1(1+q+q2)=-6.
解得q=-2,a1=-2.
故{an}的通项公式为an=(-2)n.
(2)由(1)可得Sn=a1(1-qn) 1-q=-(-2)n+1-2 3.
由于Sn+2+Sn+1=-4 3+(-1)n·2n+3-2n+2 3
=2[-2 3+(-1)n·2n+1 3]=2Sn,
故Sn+1,Sn,Sn+2成等差数列.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第(1)问先利用数列中前2项和前3项的和,计算出等比数列的首项和公比,即可得出其通项公式;第(2)问根据已得出的通项公式,利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直接写出结果,再利用等差中项的性质判断是否成等差数列即可,属于容易题.
2.2 考查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常见命题方式:
(1)求等差数列的公差或等比数列的公比;
(2)求数列通项公式;
(3)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直接对数列进行求和.
例2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第4题)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a4+a5=24,S6=48,则{an}的公差为( ).
A.1 B.2 C.4 D.8
解法1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
则a4+a5=a1+3d+a1+4d=2a1+7d=24,
S6=6a1+6×5 2d=6a1+15d=48.
联立2a1+7d=24,6a1+15d=48,解得d=4.
解法2 由S6=3(a1+a6)=48,得a1+a6=16.
即a4+a3=16.
由已知a4+a5=24,两式相减可得2d=8.
即公差d=4.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属于容易题.解法1采用了常规的“基本量法”,此种方法虽然常用,但如果能灵活地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便计算,例如解法2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若m+n=p+q,则am+an=ap+aq,提高了解题速度.
例3 (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第9题)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4=0,a5=5,则( ).
A.an=2n-5 B.an=3n-10
C. Sn=2n2-8n D.Sn=1 2n2-2n
解析 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则S4=4a1+6d=0,a5=a1+4d=5,解得d=2,a1=-3.
故an=2n-5,Sn=n2-4n.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属于容易题.根据题目中已给的条件,采用“基本量法”即可求解.
例4 (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第14题)记Sn为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若a1=1 3,a24=a6,则S5= .
解析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则a24=(a1q3)2=a6=a1q5.由a1=1 3得q=3.故S5=1 3(1-35) 1-3=121 3.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属于容易题.解题过程中涉及幂的乘方运算以及繁分式计算,因此除掌握数列“基本量法”解题技巧外,准确计算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3 考查数列的递推公式
常见命题方式:
(1)根据an=〖HL(2:1,Z;1,Z〗S1, (n=1)Sn-Sn-1 (n≥2)〖HL)〗求数列通项,进而再对数列求和;
(2)判断或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例5 (2018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第14题)记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n=2an+1,则S6= .
解析 〖JP4〗当n=1时,由S1=2a1+1=a1,解得a1=-1;
当n≥2时,an=Sn-Sn-1=2an+1-(2an-1+1)=2an-2an-1,则有an=2an-1.
所以数列{an}是首项a1=-1,公比q=2的等比数列.
所以S6=a1(1-q6) 1-q=-63.
点评 本题考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等比数列的定义与前n项和公式.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掌握an与Sn之间的关系,即当n≥2时,an=Sn-Sn-1,以此得到数列{an}中相邻两项的关系,从而确定该数列是等比数列,再结合令n=1求出a1的值,根据求和公式求解即可,属于容易题.
例6 (2018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科第17题)已知数列{an}满足a1=1,nan+1=2(n+1)an,设bn=an n.
(1)求b1,b2,b3;
(2)判断数列{bn}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3)求{an}的通项公式.
解析 (1)由条件,得an+1=2(n+1) nan.
將n=1代入得a2=4a1.
因为a1=1,所以a2=4.
将n=2代入得a3=3a2,所以a3=12.
从而b1=1,b2=2,b3=4.
(2){bn}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由条件,得an+1 n+1=2an n.
又因为bn=an n,所以bn+1=2bn.
又因为b1=1,所以{bn}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3)由(2)可得an n=2n-1,所以an=n·2n-1.
点评 本题考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第(1)问根据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将n=1,n=2代入即可得到对应的a2,a3,从而得到b1,b2,b3的值;第(2)问根据数列递推关系式的转化与判定,并结合等比数列的定义即可判断{bn}是等比数列;第(3)问结合(2)的结果进行适当变形即可求解.对于像这样的既不是等差也不是等比的数列{an},可以构造一个与之有关的等差或等比数列{bn},从而通过{bn}这一中间“桥梁”很容易得出{an}的通项公式,此种求数列通项的方法需要掌握.本题属于比较常见的题型,整道题偏简单.
2.4 考查数列的前n项和求法
常见命题方式:
(1)错位相减法求和;
(2)裂项相消法求和;
(3)分组求和法求和.
纵观近三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理科数学试卷中的10道数列试题发现,大部分考查数列求和的试题都可以直接用前n项和公式求解,并且均未涉及到错位相减、裂项相消以及分组求和法求和,但这并不意味这三种方法不需要掌握,这三种求和方法对考生有一定的技巧要求,尤其是错位相减法有不少易错点,考生平时应注重反复训练,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解题速度.
2017年全国Ⅲ卷文科第17题和2017年全国Ⅱ卷理科第15题考查了裂项相消法求和;2017年全国Ⅰ卷理科第12题创新性地将数列求和与推理结合,并作为选择题的压轴题出现,试题新颖且有一定的难度.
例7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理科第15题)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3=3,S4=10,则∑n k=11 Sk=.
解析 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由题知a3=a1+2d=3,S4=4a1+6d=10,解得a1=1,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