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黑龙江自贸区全面建设研究
2020-06-22柏颖
[摘 要] 黑龙江自贸区的建设不仅可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是肩负着东北经济振兴的责任。分析黑龙江自贸区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通过优化自贸区制度建设,打造对俄及东北亚完善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金融创新,打造中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校参与模式,实行人才的“外引进+内培养”模式等对策建议,以推动自贸区全方面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黑龙江自贸区;全面建设;自贸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6-0008-03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格局。从2013年至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达18个,打造了“1+3+7+1+6”的基本格局,实现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大面积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覆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不断扩容是顺应我国全方位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试验区试行推广到全省至全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孵化器,使我国在科技、金融和制造业等方面不断对标国际标准,最终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
黑龙江省作为最新一批获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享受国家给予的政策红利,肩负带动东北经济复苏、建成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打造对俄及东北亚全面开放合作的中心枢纽的重任。2019年8月30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仪式成功启动,标志着自贸区的全面建设也随之展开,在借鉴其他自贸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黑龙江自贸区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黑龙江自贸区的建立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在2019年前三个季度GDP的报告中,黑龙江省GDP总量位于第24位,GDP增速仅为4.30%,远远低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黑龙江省自贸区的建立能够引入更多的产业投资,推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推动各项体系的建设,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拉动GDP的增长。
黑龙江自贸区的建立推动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曾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區及重要工业基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在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十年间东北地区经济有所上升,但在2014年又开始了断崖式下跌,特别是黑龙江省的经济一蹶不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路径之一是实施自贸区政策,通过自贸区强有力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
黑龙江自贸区的建立对于我国向北全面开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经济全球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的省份,接壤俄罗斯远东地区,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促进中俄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黑龙江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中包含的跨境能源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沿边金融、跨境产业集聚区和边境城市合作示范区等主要是对俄的经济合作,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部分。
二、文献综述
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建立,赖庆晟等[1]通过构建制度变迁辐射模型发现上海自贸区制度变迁辐射能力不足,扩容势在必行。自贸区成为了我国新一轮全面开放的重要载体,自贸区的扩容升级为我国在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持[2]。近几年研究发现自贸区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力。谭娜等[3]通过反事实分析法发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其经济增长;应望江等[4]通过研究发现沪津闽粤自贸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增长;以现有的12个自贸区来看,内陆的效果要高于沿海地区,也对后续自贸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5];宋丽颖等[6]通过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发现自贸区的经济促进效应明显且具有两年左右的滞后期。
自贸区成立开始,国内学者对如何建设自贸区进行了研究。黑龙江自贸区刚刚建立,针对如何建设黑龙江自贸区的相关文献较为稀少。各个自贸区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同一建设思路在不同自贸区区域可以实现互融互通。在制度建设方面,上海自贸区开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为全国复制推广试验田[7];谢徐娟[8]认为应将国际贸易新规则与我国自贸区相结合,促进贸易自由便利化;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适应新的发展趋势[9];通过体制创新推动自贸区税收创新[10]。在中俄建设方面,陆南泉[11]认为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领域之一为加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一直积极促进中俄边界基础设施建设,而俄罗斯未能很好响应,因此应当注重中俄合作与资源配置[12],加快两国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是当前中俄贸易流通的首要任务[13];在金融创新方面,完善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创新监管模式是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4],程翔等[15]整理了第二批四大自贸区发布的金融创新案例,提出要提供多元化金融工具与服务以及做好顶层设计来促进金融创新;在人才引进方面,郑秋锦等[16]提出五种模式促进自贸区人才培养,包括引进人才、校企联合、参观学习、高校及社会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引进的关键要素进行包容化的广义定位,确保自贸区赢得和释放“人才红利”,实现引入人才的效益最大化[17]。
三、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现状
(一)自贸区制度建设情况
自黑龙江自贸区挂牌开始,营造良好的制度建设是各项产业引入的前提。黑龙江自贸区现已经复制推广了一批其他自贸区的成果,包括“单一窗口”、“证照分离”以及在财税、投融资、产业、土地、跨境电商等方面推出的10条政策。
(二)交通枢纽建设情况
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建设完工的基础设施包括首座跨黑龙江铁路桥、首座跨黑龙江公路大桥以及东线天然气管道,为双边的贸易提供便利。
(三)金融业发展现状
在黑龙江的第三产业结构中,金融业比例较小。如下表所示,2018年黑龙江第四次经济普查中金融业法人单位数量占整个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的0.57%,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中金融业占比为0.9%,黑龙江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发展程度低于全国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创新。
黑龙江第三产业中各行业法人单位数占整体比重情况表
数据来源:黑龙江统计局(2018年)
(四)文化旅游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自贸区划分的哈尔滨片区和黑河片区的功能定位之一为发展旅游经济,依赖于黑龙江的冰雪文化和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缘优势。根据2019年各省发布的官方数据来看,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和其他省份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如图1、图2所示,黑龙江省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低于国内其他绝大多数省份(图中数据不包含港澳台)。
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报告、旅游和文化厅
图1 2018年全国各省份游客数量
数据来源:政府工作报报告、旅游和文化厅
图2 2018年全国各省份旅游收入
(五)人才培养情况
中国已经逐渐进入“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迎来的是全国各地的人才争夺战。中东部地区及极少数北方城市颁布了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学历补贴、住房补贴以及户口落户政策等。黑龙江自贸区也开展了此类人才引进政策,但效果甚微。黑龙江拥有4所双一流院校,38所本科院校,基本覆盖了所有专业,毕业生数量能够满足自贸区建设的人才需求。
四、黑龙江自贸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黑龙江自贸区在制度建设方面仅复制其他自贸区的冰山一角。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供应链等现代新兴技术能有效推进制度建设,黑龙江自贸区在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新兴技术上的能力薄弱。黑龙江自贸区各项产业的相关服务平台未见雏形,在产业引入的同时应当注重强调基础服务平台的优先建立。
(二)缺乏中俄交通运输及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
虽然中俄的贸易額在不断增长,但两国间的交通基础设施仍不能完全满足双边的贸易需求。在铁路建设方面,中国与俄罗斯面临着路轨距离不一致的重大难题,导致两者车厢换装的过程中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受气候影响,黑龙江与俄罗斯在冬季无法利用水运进行双边贸易,并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公路建设匮乏。双边的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具有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而两国的政府资金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资金短缺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问题。
(三)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黑龙江自贸区目前自身金融业发展程度低、创新能力不足,可复制的其他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有限。自贸区金融产业的建立需要外来金融产业的涌入,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促进金融创新。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形成的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中,金融创新上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仅出现在第一批里,由于不可控风险因素过多,金融创新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数量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同时,自贸区缺乏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防范体系,难以为自贸区金融创新提供外部支撑。
(四)文化旅游业发展滞缓
黑龙江缺乏高山、江河湖海等旅游资源,旅游方面主要集中在冰雪文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时间短的特点,缺乏多样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周边产品的开发。黑龙江地处中国最北最寒冷地带,外来旅客的旅游成本过高阻碍了一大部分的潜在游客,交通费、服装费等消耗较高费用。由于近几年黑龙江雪乡宰客、司机宰客等负面消息层出不穷,导致地域歧视明显加重,阻断了游客的旅游热情,人文文化的构建是依托旅游文化建设的重点。
(五)外部人才引入困难,内部人才流失严重
在人才引进方面,黑龙江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福利待遇低于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加上地理位置偏远,人才引进十分困难。黑龙江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愈发凸显,由于经济低迷,岗位缺乏,工资水平较低,高校人才纷纷选择外地就职。黑龙江省部分高端制造业培养过的高端专业人才大量外流,给当地的高技术企业人才再培养带来了更高的成本。
五、促进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自贸区制度建设
1.行政审批制度的全面优化。在行政审批方面,以上海自贸区为开端的“单一窗口”1.0到3.0、进口商品检验检疫流程、海关稽查等已经取得了多项可全国复制推广的成果,黑龙江自贸区不仅要复制更要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行政审批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和区块链技术,使各个部门共享企业的信息,精简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企业办事效率,节省企业和政府的成本支出。
2.投资贸易规则的建立与完善。黑龙江自贸区应在借鉴其他自贸区的基础上实现从政策型开放向系统集成的制度型开放发展,在企业准入、登记、审查监管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实现投资便利化,重点研究贸易、物流、投资以及人员和数据的自由流转,探索离岸金融、数字贸易、跨境贸易等建立相关的制度和规则。
3.优化黑龙江自贸区的营商环境,增强自贸区的吸引力。增强诚信企业、诚信政府的建设,对标国际的营商环境标准,还需打造国际化、法制化、规范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推进制度优化和监管优化。推动形成调节、仲裁、诉讼的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调解经验。
4.自贸区税收制度的完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税收制度的建设依赖于顶层设计,因此黑龙江政府应首先向国家争取自贸区内的税权,尽快实现自贸区税收法制化。一方面促进自贸区内的税收政策统一,实现贸易便利化;另一方面规范自贸区税收制度,适当放宽其他自贸区效果显著的政策,明确税收政策为主、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为辅的财政补贴体系,明确意识到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的暂时性效用。
(二)打造对俄及东北亚完善交通枢纽建设
打造完善的交通物流枢纽是贸易流通的重要保证。交通枢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应与俄罗斯的政府进行双方协商,从双边长远经贸利益的角度考虑达到共同投资的目的,特别是在公路、铁路的建设方面达成共识,避免水运受季节性影响导致的运输量减少。对于东北亚其它未与黑龙江接壤的国家,黑龙江自贸区应发展国际货运航线,如日本和韩国,充分利用航线短的特点发展跨国贸易。加强水陆空全方面的交通枢纽建设,打造产业、交通物流、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战略。
(三)加快金融创新
推动自贸区金融产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推动人民币两岸清算体系的建立。实现金融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市场交易打造更多的金融衍生品,促进金融贸易的多元化。通过黑龙江自贸区的物流枢纽优势,以商贸物流的金融需求为方向加快金融创新,创新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带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根据黑龙江片区的功能定位,对哈尔滨片区和黑河片区采取不同的金融创新,突出不同片区的不同优势,因地制宜。
建立审慎监管模式,做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措施。要做到金融统筹监管与互联互通,形成规范、统一、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統,利用大数据优势精细化设计,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及处置方案,保障黑龙江自贸区金融创新与发展。
(四)打造中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校参与模式
加快中俄文化旅游产业的交流与融合,打破黑龙江季节性旅游的标签,打造中俄旅游文化产业作为黑龙江旅游的名片之一,消除季节性因素,吸引国内外旅客,发挥“1+1>2”的效应。高校是思维迸发、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聚集地,高校的参与能打破当地旅游景观传统的表现形式,融入更多不同的元素,增强人文文化魅力,不断扩大影响力,打造新的城市名片。改善黑龙江自贸区的营商环境,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旅游区的管理,建立信用管理及举报机制,加大乱收费的处罚力度,增强口碑效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五)实行人才的“外引进+内培养”模式
“外引进”模式指黑龙江自贸区采取较高的福利政策吸引参与过前几批自贸区建设的专业人才。从2013第一批上海自贸区设立开始,参与自贸区建设的人才拥有最高长达6年的经验,可为自贸区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力。黑龙江自贸区各个片区的功能定位与其他自贸区存在重叠,重叠领域的人才在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实际应用中可大大减少创新的阻力,例如可以吸引上海自贸区金融建设的人才参与指导黑龙江自贸区的金融建设,加快推进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进程。同时,由于自贸区区域和我国其他区域政策不同,具体项目的施行对策、方式等也必然不同,引进的人才和本省未接触过自贸区的人才容易产生分歧。在进行建设时将引进的人才安置在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不同的环节,打造横向交流融合,纵向稳步推进的格局,避免交流和实施过程中产生摩擦,影响建设进程。
“内培养”模式指自贸区各产业联合高校培养所需专业人才,一方面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为自贸区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黑龙江拥有四所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覆盖了林业、农业、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可与自贸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科技等功能定位对接。
[参考文献]
[1]赖庆晟,郭晓合.上海自贸区扩容强化制度变迁辐射能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2):127-131.
[2]彭支伟.自贸区扩容升级[J].中国金融,2019(17):74-75.
[3]谭娜,周先波,林建浩.上海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下的反事实分析方法[J].国际贸易问题,2015(10):14-24.
[4]张颖,逯宇铎.自贸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创新能力影响研究[J].价值理论与实践,2019(3):130-133.
[5]宋丽颖,郭敏.自贸区政策对地方财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11):14-24.
[6]王道军.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J].开放导报,2013(5):30-33.
[7]谢徐娟.我国自贸区制度创新与国际贸易新规则比较及发展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7(11):94-96.
[8]叶修群.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9(4):18-30.
[9]尹晨,周思力,王祎馨.论制度型开放视野下的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J].复旦学报,2019(5):175-180.
[10]王玮,朱安祺.我国自贸区的税收政策:问题与优化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9(3):73-79.
[11]陆南泉.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战略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3(2):92-97.
[12]孙琦.中俄“设施联通”应注重“调结构”[J].学术交流,2016(2):221.
[13]马相东.新时代中俄自贸区构建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9(12):65-73.
[14]王建文,蔡勇志,陈新.福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2):44-50.
[15]程翔,杨宜,张峰.中国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基于四大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案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9(3):12-17.
[16]郑秋锦,孔德义,许安心.福建自贸区人才培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87-192.
[17]郑远强,郭军,朱丽君.海南自贸区引才困境及广义人才引进机理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2019(6):46-51.
[责任编辑:史朴]
[作者简介] 柏颖(1996-),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