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酒界的渣男
2020-06-22柳青
柳青
蒸馏酒中,最简单粗暴的就是伏特加了。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用谷物蒸馏出90多度的酒精,再稀释到40~50度,就可以直接售卖了。简单说,就是酒精兑水。
伏特加之所以能享誉世界,也正是因为它没有个性化的风味,所以它能和所有饮料搭配。
伏特加与橙汁搭配,是鸡尾酒“螺丝起子”;伏特加与咖啡搭配,是鸡尾酒“黑俄罗斯”;伏特加和汤力水搭配,是《挪威的森林》里绿子爱喝的鸡尾酒;伏特加+青柠+姜啤,就是大名鼎鼎的莫斯科骡子。
所以,伏特加也号称“酒界的渣男”。
“伏”之初体验
对于大部分没有品尝过伏特加的人来说,喝伏特加可能更多的是猎奇。
我一个女生,也不例外。
俄罗斯伏特加名气之大,曾让我一度以为俄罗斯的伏特加就是世界上最烈的酒了,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次战斗民族的烈酒。我在第一次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之后,终于如愿以偿。
还记得是在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吧,我和几位朋友激动地翻起菜单,迅速划到酒类清单一页,用当时还非常蹩脚的俄语,向服务员点了几杯伏特加。
服务员的表情略显疑惑,她小声问了一句:“不需要别的了吗?”
“不需要了,谢谢!”
很快,服务员拿着托盘,端上来了6小杯伏特加。
恩?这么小杯?只有30毫升的样子,杯子上插了一片柠檬,洒了一圈盐。
这……就是伏特加?我们几个人,头“顶”了很多问号。
坐在旁边桌位的俄罗斯朋友走过来,眼神里既带有好奇又带有一丝不屑,拿起伏特加对我说:“女孩,知道怎么正确饮用伏特加吗?看好了!”
只见他用舌头舔了一圈杯口的盐,再把这杯伏特加一饮而尽,喝完立刻把杯口的柠檬片塞进口中,表情狰狞片刻,过后连声赞叹“太好了!”整个过程无缝衔接,动作相当熟练,像一套固定模板一样,丝毫不拖拉,可谓酣畅淋漓!
于是,我也激动地按照这样的方式迅速喝下,可惜没有任何味道,不甜、不苦也不涩,看起来像水一般晶莹透澈,喝下去竟有烈焰般的刺激,像是灌了一杯酒精,只有那片柠檬给我带来了唯一的味觉记忆。
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伏特加时的完整记忆了。不算是很糟糕的体验,但也无法勾起我任何的好感。很遗憾,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再没有想起过它,也没有与谁分享过伏特加体验,更谈不上什么情感的认知。
没有任何味道,不甜、不苦也不涩,看起来像水一般晶莹透澈,喝下去竟有烈焰般的刺激。
真正使我开始重新关注伏特加,是在2年以后,我再一次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
人人都爱伏特加?
室友卡佳是个爱喝酒的俄罗斯姑娘,下课回来总会抱着两瓶酒进厨房,晚上再召集几个朋友来做客,一起喝酒、聊天、唱歌、跳舞。
这是大部分当代俄罗斯大学生的晚间生活。而我作为外国人,刚来的一段时间不仅无法融入她们的生活,还无法保持自己原来正常的作息,每天凌晨正是宿舍气氛最高潮时……别提什么学习,能保证第二天在课上不打盹就不错了。
我甚至曾指着宿舍管理条例威胁卡佳:“宿舍是不允许藏酒的,你不怕被宿管大妈发现后通报批评吗?”我希望她能够有所收敛,不要这么“嚣张”。
谁知道,卡佳像听见了什么奇闻异事似的看着我:“我没听错吧?宿舍不允许带酒?那可能我们整个宿舍楼的人都会被赶走吧 !”
由于我和卡佳之间的小摩擦源于酒,室友和酒的故事也贯穿着我整个留学生涯,我对伏特加也渐渐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看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好奇:俄罗斯人这么爱喝酒,就连女生天天都要饮酒聊天,那俄罗斯人酒量一定很好吧?
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你:其实并不怎么样。
你或许还会问:在俄罗斯一定人人都嗜好伏特加吧?
我也可以肯定地回答你:不是。
室友卡佳平均一周邀请好友上门6次,6次中有5次会一起饮酒。粗略统计,这5次中有3次是红酒或者香槟,1次是啤酒,还有1次可能是果酒、可能是蜂蜜酒、可能是格瓦斯,也有可能是伏特加。
在我的印象中,俄罗斯女生十分爱喝酒但并不爱喝伏特加,除了卡佳。我的女性朋友、同学、老师,都更加喜欢饮用香槟、葡萄酒。她们往往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微醺感觉,在酒量方面也表现得很一般,一两杯红酒就达到饱和,更别说什么伏特加了。
在俄罗斯,男性饮用伏特加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
只有在宿舍有男生来做客的时候,她们才会尝试一起饮用伏特加。平日里的闺蜜聚会,伏特加是从来不会光顾我宿舍的。
曾有一次,我买了两瓶伏特加准备送人,卡佳看到后连忙发问“这是你买的吗?你要喝伏特加?这也太厉害了!”
看样子即使是国酒,也并不代表人人都对它爱不释手。在俄罗斯女性的眼里,飲用伏特加过于男性化了,不符合现代女性优雅高贵的气质。相比之下,她们会选择价格更高的葡萄酒。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男人比女人喝酒更多的其中一个原因。
我在俄罗斯生活了半年之后,开始慢慢融入他们的生活。空闲的时候,我会参加卡佳的宿舍聚会;各大节假日,我会被邀请去参加晚会盛宴。拜访导师、朋友的时候,我也时常提着两瓶伏特加作为“伴手礼”。
当你不知道要送些什么的时候,来瓶伏特加,屡试不爽。你会发现,伏特加总是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聚会场合中。俄罗斯人其实真的很纯粹,一瓶伏特加,可能只要几十块钱,就能应付各种场合的社交,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相互说上几句祝酒词,将一小杯伏特加一饮而下,就可以称兄道弟了。光是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社交方式,就能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了。
当然,就像前面提到的,在俄罗斯,男性饮用伏特加的比例是远远大于女性的。有句话这么说:伏特加是他们的“第一任妻子”。但即使俄罗斯男性再热爱伏特加,也不代表他们真的刀枪不入。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尤其对于俄罗斯男性来说,伏特加是一种工具,一种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并与他人分享愉悦的一种介质。他们好喝酒,但并不是真的很能喝。
看似“嗜酒如命”的俄罗斯酒文化中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俄罗斯人是从来不会劝酒的,所有的饮酒行为都源于自身的喜爱。
伏特加虽然不能战胜病毒,但是能战胜病毒带来的恐惧。
在我经历的种种场合里,其实从未见过有谁因过度饮酒导致不可收拾的场面,也从未见过有谁真的能够豪饮伏特加千杯不醉。时常会在网上看到网友发一些关于战斗民族饮酒的娱乐视频,其实有点以偏概全了。
有关俄罗斯人饮用伏特加的故事,讓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战斗民族的彪悍特性越传越神,有时候他们真的被过于妖魔化了。
他们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肉体,和你我并无二致。
“有伏特加,怕什么肺炎”
又一次颠覆对伏特加的认知,是在我回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款来自波兰的96度的伏特加。
去年“双十一”,好友小叶给我发了几款伏特加的牌子,想买几瓶送人,让我帮忙看一看。我发现,其中有一款竟然酒精含量高达96%!
我惊讶地反问她:“伏特加哪有这么猛烈的,这难道不是医用酒精?” 在我此前的认知里,伏特加就是40度,因为这是俄罗斯市场上售卖伏特加的统一标准。
经过一番了解才得知,这款96度的伏特加名为“斯皮亚图斯”(Spirytus),原产地是波兰,凭借96度的酒精度常年霸占全球烈酒榜单第一名,号称酒精之王。
波兰的这款“生命之水”实际威力过于猛烈,这决定了在大部分情况下,它还是作为基酒来调配鸡尾酒的。像著名的血腥玛丽,就是用它当基酒。
实际上,俄罗斯和波兰都将伏特加视为本国的国酒。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一份1405年的波兰文件,那个时候伏特加的名字还是“Gorzalka”,意思是“燃烧”。
人们今天一提起伏特加,都会习惯性地想起俄罗斯。然而,同样也是伏特加主要生产国的波兰,却很少有机会为伏特加代言,以至于我在俄罗斯几年的时间里,竟从未听闻过这款波兰的“生命之水”。
当然,小叶最后还是没有买它,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和她一样,只是好奇地把它加进购物车。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次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波兰生命之水Spirytus正式“出道”!它在许多国家的销量急剧增加,因为医用酒精脱销,网友开始争先恐后地抢购Spirytus,用它代替医用酒精进行消毒。
此时,俄罗斯的伏特加怎会“示弱”?!在疫情登陆东欧后,俄罗斯超市内的伏特加专区,也是空得相当寂寞。机场里冒死出境前往疫区的大哥表示:“有伏特加,怕什么肺炎?”
“恐怖邮轮”钻石公主号上的三名俄罗斯游客虽然确诊了,但还不忘吹一发伏特加安慰剂。他们相信只要有伏特加,病毒没什么可怕的。
俄罗斯人无法拒绝伏特加,这既是他们的物质生活之根,也是他们寄托灵魂的精神之根。伏特加虽然不能战胜病毒,但是能战胜病毒带来的恐惧。相比之下,可能假酒才是能夺去他们生命的最大敌人吧。
在今天的俄罗斯,你很难再看到嗜酒如命的俄罗斯人。旧的饮酒文化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许多年轻人和你我一样,每天为了生活上下班疲于奔命,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少饮或者不饮正在成为时尚。
这些“新俄罗斯人”认为,传统的烂醉如泥等同于将酒精直接注射在血管里,没有任何意义,也失去了对酒原本价值的体味。
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伏特加文化增添着注解:在过去,当人们打开一瓶伏特加,或许是因为悲伤,或许是为了喜悦,而现在,是为了享受生活。
如果有人问我:俄罗斯人没有了伏特加会怎样呢?
我想,也许他们就不会再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