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办文化书社,刘策成倾囊相助
2020-06-22刘目卿
刘目卿
1920年6月,毛泽东联络各方把湖南省督军兼省长张敬尧(1881-1933)驱逐出湖南后,7月,由北京经上海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创办文化书社就是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办成的一件事。
毛泽东很早就提出要创办文化书社,用新文化、新思想来启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他认为创办文化书社,集中贩卖书报,是向全省青年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一个好办法。
为了筹集资金和扩大影响,他争取当时长沙教育界、新闻界、工商界一些有声望的人物,共同发起创办文化书社。毛泽东亲自写了《发起文化书社的缘起》一文,于1920年7月31日在长沙《大公报》刊出。
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文化书社愿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也许因此而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那真是我们馨香祷祝,希望不尽的。
倡议书见报后,立即得到长沙文化教育界等各方面人士的响应。毛泽东等人于1920年8月2日在长沙楚怡小学何叔衡处召开会议,宣告文化书社成立。出席会议者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易礼容等17人。
会议通过组织大纲后,推定筹备员易礼容、彭璜、毛泽东3人担任起草议事会及营业细则,觅定房屋通讯外埠订购书报等事,俟筹备妥帖即行开议事会,推选经理,正式开幕。
经过一番筹备,经毛泽东提议,推选易礼容为经理,社址选在长沙潮宗街56号,于9月9日正式开业。后来还在平江、浏阳、武冈、宝庆、宁乡、溆浦等地设有分社。在毛泽东主持下,文化书社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阵地。
开办文化书社,筹集资金是首要问题。当时开办书社的启动经费只有20块钱,还是由湘雅医科专门学校的赵运文借来的。为了筹集资金,毛泽东与一些新民学会会员和长沙教育界上层人物商量,大家同意每人投资10元不等。
从8月2日成立至10月22日止,投资者有姜济寰、毛泽东、左学谦、易培基、仇鳌、朱矫、杨绩荪、方维夏、朱剑凡、王季范、匡互生等27人,共收银519元。
由于资金不多,文化书社最初一段时间,经售的书不到200种,杂志40多种,报纸只有几种。这些书报杂志一到书社,即售完。其中《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达尔文物种原始》《新俄国之研究》《哲学概论》《新青年》《新生活》《北京晨撮》等书报甚受读者喜欢。
为了加快书社的发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毛泽东多方联系筹集资金。毛泽东想起了他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历史老师刘策成。
刘策成(1883-1957),又名刘武,湖南新邵人,自幼聪颖过人,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就职于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员监督。1912年被荐湖南一师学校任历史教员。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上课不用带书本,深受学生钦敬,可以说是一部“活历史”。
毛泽东很喜欢听他的课,课后常去他家请教,谈论历史和当今社会时政,师生感情甚笃。刘策成也很喜欢毛泽东这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润之,该生意气锐,思非凡,天纵奇才也。”
毛泽东为了筹集资金,便写信向刘策成老师求援。刘策成接信后,认为毛泽东办文化书社是一件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即倾囊相助,予以支持。他打发家人送去银洋300块,以“入股”文化书社,有力解决了文化书社资金短缺之难。毛泽东接到这笔巨额“人股”资金后,甚为高兴。
由于毛泽东多方筹资,文化书社营业范围逐渐扩大。1920年至1921年春,与省内外发生书报往来业务多达六七十处。其中北京的晨报社、北大出版部、北京学术演讲会,上海的泰乐图书馆、亚东图书馆、广东新青年社等交往业务更频。
毛泽东对刘策成老师的热情支持,铭记在心,时常关注刘老师。毛泽东、周恩来知道刘策成于民国十二年(1923)为长沙天心阁题写对联之事,甚为称赞。
当年长沙天心阁及阁下城墙修葺完好后,于阁的左右仿北京文渊阁增修二轩,轩与轩之间建长廊连接。天心阁修复后,前来参观者甚多。刘策成以“天心阁,阁落鹄,鸽飞阁不飞”征对。时过多日,无人以对。刘策成又贴出下联:“水陆洲,洲泊舟,舟流洲不流。”一时被称为妙对,广为流传。后据湘阴柳敏泉教授转述:毛泽东甚为称赞。周恩来称天心阁石柱上书写的对联是“雄劲之对;妙绝当世”。
新中国成立后,刘策成于1950年上书毛泽东,回忆师生情谊,希望获得一个从事文史研究的工作,并将他花了多年心血编成的《莊子集解内篇补正》样书寄去。毛泽东于当年8月29日亲笔复信:
先生欲为人民事业有所贡献,极为钦佩。地点似以在长沙为宜,那里熟悉先生的人较多,商量较为便利,尚祈斟酌。
1951年6月,周恩来致函刘策成,特聘刘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
刘策成到北京后,拜谒了毛泽东、周恩来,参加文史馆工作,贡献余热,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在毛泽东、周恩来关怀下,此书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并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责任编辑:亚闻)
(邮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