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探讨
2020-06-22李军英郭志刚李剑飞
李军英,郭志刚,韩 英,李剑飞,薛 茹
(新乐市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医学上一种常见的心肌坏死疾病,引起该疾病的原因主要在于心率失常,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1]。现阶段,临床医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静脉溶栓手术,然而心梗患者往往发病突然,在短时间内很难发挥效果[2]。因此,本次研究为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急诊介入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且院前出现心脏骤停患者50例,将其划分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两组。对照组男女比例14:11,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5.7±1.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13:12,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4.2±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常规血压、血氧监护以及心电图检测,冠状动脉内连续滴注尿激酶,注射时间为2小时,注射速率为6000 U/min。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介入治疗,给予常规血压、血氧监护以及心电图检测。若患者正在接受治疗治疗,则给氯吡格雷300 mg加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对于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则应在置入胃管的情况下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服药。患者在接受介入性治疗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量的肝素钠治疗,在确定用量的情况下不得随意增减。患者在完成手术治疗后,应当服用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连续静滴肝素1周,并且给予 降压降脂治疗。
1.3 观察指标
调查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两方面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PP 13.0分析计数资料(x2)和计量资料(t),分别表示为(n,%)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有效率对比
2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8例,总有效人数23例,总有效率为92.00%;
25例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9例,有效10例,总有效人数19例,总有效率为76.00%。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虽然只有5%左右的发病率,但却有70左右的病死率[3]。对于患有该疾病的患者,首先应当为其提供以及复苏治疗,在患者生命迹象稳定的情况下再进行后续治疗,即将濒死的心肌细胞激活。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抢救时长直接决定着最终的疾病预后。常规的溶栓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抢救治疗的影响,并且溶栓药物也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在为患者提供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治疗指征和用药剂量[4]。
介入性治疗能够有效疏通被阻塞的血管,充分利用支架,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心肌血液循环。相比于溶栓治疗来说,介入治疗方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良反应可控,有利于患者疾病转归[5]。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为患者提供周全的用药指导,帮助患者坚持服药。
经实验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为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急诊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疾病预后,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