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连丰的背后
2020-06-22张桂英
文/张桂英
“龙江粮食喜获十六连丰!总产达1500.6亿斤!”近日,这则消息刷屏了龙江人的微信朋友圈。黑土地大粮仓再次捧出金灿灿的丰收年!
这份成就的背后,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深刻内涵。2019年的粮食生产一路披荆斩棘,克服了重重困难:春耕过后的保苗关键期,干旱、低温接踵而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1℃~2℃;入夏之后的生长关键期,强降水、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结伴袭来,全省共发生6次强降雨过程,降雨量较常年偏多5成,为1961年以来最多。按说这样的气候条件,减产是“妥妥的啦”,但是黑土地大粮仓硬是扛过重重天灾,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显示出粮食生产的硬实力。
人们不禁发问:黑土地何以如此厉害?
现代化建设支撑产能稳步提升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19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亿亩以上,其中大豆面积6419万亩、玉米面积8811万亩、水稻面积5718万亩,大宗蔬菜种植面积453.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47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传统三大作物种植面积呈现出“大豆、水稻增,玉米减”的明显变化。
近年来,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种植结构继续优化,高值高效特色作物面积继续扩大,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大幅缩减。在这种前提下粮食总产不减反增,连续实现丰收,反映出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在持续稳步提升。这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
据介绍,2019年我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80万亩;集成推广高标准技术模式60个;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6亿元,补贴农机具7.6万台(套),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5671台;全年审定推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20个。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548万亩,建设水稻、大豆等17个现代产业协同技术体系,建成34个高标准科技园,形成千公里科技示范带,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7%以上;良种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100%;现代农业“三区三园”不断扩容;数字农业加快建设,农机管理系统覆盖全省1411个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已有2000家主体进驻,追溯面积3900万亩,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600个,落实面积424.6万亩。
“六场硬仗”照亮美丽乡村振兴路
回眸2019,农业生产再创辉煌,乡村振兴更是亮点频现。我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建设“六个强省”目标,聚焦“三农”领域硬任务,打赢了一系列硬仗——非洲猪瘟防控、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人居环境整治、大棚房清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农村改革走出了新路子,乡村发展面貌发生可喜的新变化。
2019年年初,我省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绝好的机遇。我省以“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牵动,把改革任务分为清产核资、成员确认、劳龄统计、股权设置、成立组织、运行管理等6个阶段2个步骤。改革成效明显,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给予的“范围明确、方向清晰、流程紧凑、方法科学、内容完整、进展顺利“的好评。截至目前,全省10413个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了清产核资,有7856个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成立了黑龙江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有44个县级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通过大力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省485个村实施整村改厕,完成改厕12.9万户;189个行政村开展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对11个水源地保护区8800户实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建成14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乡风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大棚房”问题清理圆满收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15%;秸秆还田利用率达到57.87%。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6623处,90%以上的县市实现了回收网点的村级覆盖,回收处置率超过50%;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5%。
“两个高于”走出农业强省建设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省委省政府将农民收入增长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深入挖掘农民增收潜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农民增收增长点,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8元,同比增长7%,继续保持“两个高于”,即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农民收入的节节攀升,反映出的是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迈出的坚实步伐。这一年,全省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实“百千万”工程,出台《黑龙江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万亿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修订完善“两头两尾”“1+18”系列方案,实施“十百千”培育行动,巩固百亿龙头企业地位,推进米、稻、乳、肉产业向千亿级规模迈进。全省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县25个。
从线下卖到线上卖,从卖产品到卖品牌,2019年,全省继续坚持把市场营销作为农业收入的突破点、挖潜点,引导农民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和手段,使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农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钱袋子更鼓起来。这一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大米节,总签约额超过37亿元。第二届“农担杯”全省优质农产品营销大赛,销售额突破300亿元。黑龙江积极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了“黑龙江省原产地”和“小康龙江”两个天猫省级旗舰店,“双十”“双十一”线上销售额达到了9400万元。开展龙江鱼进京活动,龙江鱼首次走进阿里巴巴盒马生鲜北京店。开展订单农业“聚土地”项目,组织方正、五常等10个县(场)10种农产品上线销售,实现了聚土地、聚商机、聚财富。
2019年,全省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将产业发展作为农户脱贫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农业产业扶贫攻坚三年行动,狠抓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效。出台《关于实施产业扶贫攻坚行动的指导意见》,在贫困县组建57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招募特聘农技人员97名,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1.08万人,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生产咨询和技术指导全覆盖。积极推广订单帮扶、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和吸纳务工等联贫带贫长效机制,互助菜园、托牛入场、田园地订制等13种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在龙江大地迅速铺开。2019年,全省培育带贫企业、合作社3424个,带动贫困户21.8万,其中国贫县扶贫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7.39万户,全省93%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产业扶贫让农民脱贫步伐越走越坚实,致富道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