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应用于腰椎骨折诊断中临床价值分析
2020-06-22张光
张 光
(辽阳市中心医院CT室,辽宁 辽阳 111000)
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骼结构损伤,大多数为受到外力作用所导致的脊柱骨折和脱位,少数伴有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因腰椎功能丧失或脊椎神经损伤而造成截瘫[1]。常规X线和普通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腰椎骨折较为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由于腰椎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其检查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整、准确地反映骨折部位的真实情况,容易引起误诊影响到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状况的评判[2]。本次研究对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应用于腰椎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入院后经临床检查均符合《骨与关节损伤》腰椎骨折相关诊断标准[3],有明显外伤史。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6.4±7.2)岁;发生骨折至检查时间0.5-24小时,平均(6.82±1.85)小时;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1例,高处坠落伤16例,跌倒摔伤11例,打击伤6例,其它6例。
2 方法: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X线检查拍摄腰椎正侧位平片,多层CT检查采用多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设置:层厚5mm,层间距5mm,工作电压120kV,工作电流500mA。患者取仰卧位卧于检查床上,两手上举保持不动,连续扫描范围包括T12—S2,即由骶1椎体下缘部位起至胸12椎体止,扫描层面与椎体垂直。重点部位进行薄层扫描,层厚1-3mm,层间距1-3mm。完成扫描以后用层厚为 1mm的重建图像将扫描结果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采用容积再现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SD)等技术获取多平面三维图像,最后对患者腰椎骨折情况进行观察、判断。由 2 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结果判断,结果不一致者重新观察原始图像,直至判断结果一致。
3 观察指标:(1)按照脊柱骨折3柱分类检出情况。(2)骨折类型检出情况。(3)与手术结果相比较2种方法骨折检出结果符合率情况。(4)多层螺旋CT扫描影像学特征。
5 结果
5.1 单节和2节椎骨骨折的检出率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2种方法对于3节椎骨骨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结果详见表1。
5.2 与手术结果相比较,多层螺旋CT检查的总检出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x2=51.570,P=0.000<0.05),结果详见表2。
表2 2种方法对于腰椎骨折的总检出率比较(n,%)
5.3 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粉碎性和压缩性腰椎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对于骨折脱位的检出率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结果详见表3。
表3 2种方法对于不同骨折类型检出率比较(n,%)
5.4 多层螺旋CT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本次研究中,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腰椎骨折共检出粉碎性骨折39例,其影像特征显示椎体后壁及三柱有明显损伤,骨折断端进入椎管内,可见棘突间距增大表现,骨折线累及后柱,棘突间距离增宽。共检出压缩性骨折32例,其影像特征显示椎体前部可见不规则性楔形变化,且椎体前部呈扁平状,后部高度无异常,骨折线不涉及椎体后壁,主要累及前柱及前中柱。共检出骨折脱位9例,其影像特征显示椎管变窄以及椎体出现旋转、脱位的影像学表现,伴有横突、椎弓根和小关节脱位,且合并有小关节骨折骨折线可累及任何一个柱体。根据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数据,采用Worter椎管狭窄评估法判断受损椎管狭窄程度,用0、1、2、3 4个维度表示。0度:椎管完整性受到破坏,但未出现明显狭窄;1度:椎管横截面积缩小<1/3;2度:椎管横截面积缩小<2/3;3度:椎管横截面积缩小>2/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椎管狭窄29例,占比为36.25%,其中狭窄1度者14例,占比为17.50%;狭窄2度者10例,占比为112.50%;狭窄3度以上者5例,占比为6.25%%。
讨 论
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发生概率较高的创伤性病变,由于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因而其损伤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及复杂性。腰椎是人体内的较大椎体,各椎体均由前方椎体与后方附件所组成,椎板的内缘形状为弓形,椎体的后缘与椎体围成锥孔状,上锥孔相互连接于下锥孔,锥孔间相连接进而将椎管形成,椎管中有脊髓与神经通过。2个椎体连接的部位即为椎间盘,主要通过脊髓与髓核相互组合形成。棘突板状水平延伸至后方,濒临棘突间间隙较宽,可用于腰椎穿刺,关节突关节呈矢状位。作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腰椎容易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跌倒摔伤、重物砸伤等外力作用而诱发骨折。纤维环分布在髓核周围,构成腰椎部位较为复杂的解剖结构关系,为此一旦发生骨折,骨折部位双侧肌肉出现紧张,局部出现明显肿胀和剧烈疼痛,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等均为腰椎骨折常见的临床表现[4-5]。腰椎骨折发生后需要及时就诊医治,以规避脊髓和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泄露等并发症,快速恢复健康身心减少骨折损伤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大多通过手术治疗帮助患者解除脊髓神经压迫问题,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迅速恢复腰椎正常生理功能。但术前诊断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诊断通常采用X 线检查以观察脊柱顺列、侧凸及棘突等方面情况,多拍摄正位和侧位平片,以全面掌握腰椎受损伤情况,有利于根据平片制定手术方案。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医者发现 X 线在检查中仍有许多不足,虽能正确评估骨性椎管情况、脊柱损伤全貌,观察并了解椎体高度变扁、横径变宽、棘突间距增宽及椎体3线不连续等情况,但容易漏诊隐匿性骨折、微小骨折、无法区分单纯性压缩骨折与爆裂性骨折,同时无法准确显示粉碎性骨折移位问题,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6]。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是从扫描所获得的影像数据中选取不同角度或不同平面的三维层块,于任意角度、任意平面重组图像,采用平均、最大或最小密度投影法进行运算而得到的图像。能够以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斜面重建,充分显示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片的移位方向,有利于医生掌握受检者椎体骨折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明确细微骨折处及水平骨折线;有助于医生直接观察受检者骨折线位置、走向、类型及移位情况,从任意角度对骨折部位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有效减少横断面薄层中存在的假阴性现象,大大降低了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容积再现成像法(VR)图像主要的特点是分辨率高、三维空间解剖关系清晰、色彩逼真、可任意 旋 转 角度、适用范围广,在空间定位方面比多平面重建(MPR)优越,是目前较常用的后处理技术。但其分辨率不及MPR,对深部、细小、无明显移位骨折显示欠佳,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手段。表面遮盖成像(SSD)是应用较早的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旋转及任意角度观察,可对高于所设定阈值的表面数据进行遮盖成像,利用切割技术对三维图像进行任一平面的切割,从最佳角度和方位显示骨折断端变形、碎裂的立体形态。但不能显示关节骨折及移位。因此,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最 重要、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80例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检查诊断,与手术结果相比较,其总检出符合率为100.00%,明显高于X线检查51.25%(P<0.05)。其中单节和2节椎骨骨折的检出率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2种方法对于3节椎骨骨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粉碎性和压缩性腰椎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对于骨折脱位的检出率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针对腰椎骨折进行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和于X线检查各有优势和不足,鉴于腰椎骨折的复杂性,在X线检查的基础上增加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