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武汉:这些挺身而出的勇士,应该被记录

2020-06-22文_石

传媒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隔离病房医疗队病房

文_石 磊

在新冠肺炎肆虐之时,能够前往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武汉采访,对于一名记者而言,是职业生涯中值得铭记的时刻。

2月13日下午,刚忙完当天拍片任务,接到了第二天要跟随医疗队前往武汉采访的任务。此时,距离出发只有16个小时的准备。当晚,一篇《今夜无眠!浙一浙二邵逸夫400多医护集结,浙江最强大医疗队明赴武汉》的报道,在朋友圈刷屏。作为这支浙江医疗最强“天团”的随队记者,我的确非常自豪。

初临“战场”的紧张和忙乱

2月14日中午,飞机从杭州起飞,领队在机舱里向所有队员一再强调在疫区防控的各项要求,一定要确保自身的安全。偌大的武汉天河机场,空空荡荡。飞机一落地,所有医疗队员立即行动,两层口罩、医用帽子、护目镜都佩戴起来。三家医院400多名医护人员的医疗物资和设备及随身行李,至少有10卡车。下午4点多,装有采访设备的行李箱还没有找到。当晚,6点30分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要发一条最新消息。我和摄像周家齐决定全部采用手机拍摄和采访。5点左右,抓紧把拍摄部分收尾后,在采访车里,我用手机写稿件,周家齐用手机网络传画面,后方的主编紧急审稿,编辑快速剪辑。一个多小时后,这条《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决胜武汉浙江第四批医疗队抵达武汉 明天正式开展救治》报道准时播出。节目播出后,我们在一堆一堆的行李中,终于找到了装载设备的箱子和自己的行李。回到房间前,用酒精全部消毒一遍。吃上晚餐盒饭时已是晚上9点。

紧锣密鼓及时传递战“疫”进展

2月15日,去医院采访前全副武装,戴好口罩、医用帽子、护目镜、手套和鞋套等防护装备。空荡荡的马路,沿街全部关门的小店,路边身穿防护服的环卫工人和社区工作人员,医院中一辆接着一辆接送危重病人的救护车……我们看到了疫情之下真实的武汉。在疫情的中心没有担心和害怕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线记者已经顾不到这些。此时,浙江卫视已开出5档抗击疫情的直播时段,作为抵达现场的记者,要尽可能地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播报。

3月2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房内采访

浙江第四批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两个重症病房和一个ICU病房。这家医院原本是一个专科医院,为了应对疫情,临时全部改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由普通病房改为传染病重症或者危重症病房,硬件上要克服很多困难。医疗队到达后,没有多少时间准备。我们在清洁区的病房看到,全国多支医疗队同时到达,同时交接病房,有些忙乱的现场告诉我们,这就是“战时”状态。

只有两个人的采访组在前方如何及时高效地传递信息?我们采取了中午发一条现场直播报道,晚上做一期节目报道的方案。现场报道基本上都是以记者出镜的方式完成,省略了写稿、审稿、配音和剪辑等一系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在第一次直播连线的时候,我介绍了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是如何改造成为一个传染病的定点接诊医院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如何区分?医护人员进出通道在哪里?进和出的通道为什么要分开?患者的通道在哪里,如何与医护人员的通道分开?在出镜的最后,还介绍了浙江医疗队和当地医院第一次早会的情况,将医疗队预计当天下午就开始接诊病人的消息也一并介绍。这段出镜约2分40秒,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楚地感知介绍内容所在的方位和情况,采取了边走边说的方式。当天的出镜非常顺利,一镜到底,一遍就过。由于网络并不顺畅,在12点的直播节目开始后半个小时才传输完成,但最终赶在1点前播出。《浙江第四批医疗队接管武汉部分病区医院感染隔离措施已到位》这条现场报道,当天下午经过中国蓝新闻和新蓝网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多家公众号又进行了转发。此后,我们又在中午时段发回《浙江第四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已收治131名患者》和《浙江医疗队抓好驻地防控细节 保障医护人员健康》等多条现场报道。

每天晚上在《浙江新闻联播》中播出的节目,采访、文稿和制作的要求更高,需要扎实、细致的采访和叙述。从前一天开始对接相关线索,节目播出当天早上着手拍摄,中午穿插完成现场报道,下午4点前把稿件传回后方,5点左右完成视频回传,前期每天对接采访和实际工作的时间一般在12个小时左右。我们到武汉后采访了《浙江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争分夺秒救治病人》《李兰娟团队:“四抗二平衡”治疗重症患者显成效》和《浙大二院援武汉医疗队:为救危重症患者 三方远程会诊》等多篇反映浙江医疗队一线救治情况和成效的报道,在《浙江新闻联播》栏目播出。

截止到3月6日,已发回19条报道,上送央视《新闻联播》参与组稿的有4篇报道。

“疫区”采访所面临的困难、风险与压力

武汉“封城”以后,全市没有公共交通,也打不到车。浙江多支医疗队支援的医院又特别分散,有的点与点之间,开车都要1个小时以上。事先经过多方联系,一家租车公司得知我们是随医疗队一同前往采访的记者,当即表示可以提供采访车辆,并一再坚持不收取任何费用。共克时艰,让我有了最为真切的感受。

2月20日,拍摄于武汉大学医院东院区国家医疗队办公室。采访后,与李兰娟院士合影

在疫区采访,进入隔离病房的过程总是让人有些紧张。洗手、换口罩、穿防护服和鞋套、戴手套、医用帽子等等一系列程序下来往往要花费半个小时以上。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行动起来不方便。而进入隔离病房,按照医院要求,一定要轻手轻脚地走动。3月2日,我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房内,记录了一次远程B超设备诊疗的过程。远在杭州的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专家通过5G网络控制位于武汉这个隔离病房内的一台机械手臂,对病人进行诊治。由于这位病人有多项基础疾病,虽然核酸检测两次已经转阴了,但还是不停咳嗽,浙江医疗队决定用这台先进的设备对他实施进一步的检查。一般的摄影设备由于无法做到完全的消杀,不能带入隔离病房。我们当天带了一台防水壳的Gopro,从污染区出来后,将这个设备浸泡在酒精中一个多小时做完全的消杀。出污染区,需要在半污染区的三个不同房间内逐步脱掉防护装备。相较于穿,这个环节更为重要,顺序千万不能出差错,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半点闪失,做每一个动作之前都要用免洗消毒液洗手。将所有的防护用品都脱下来,也需要花费近半个小时,真是有一点步步惊心的感觉。

我们先后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武昌医院等多家医院采访,及时报道了我省多支医疗队和医护人员一线救治的情况,向外界展示了浙江医疗队精湛的医术、严谨的作风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采访中感受到医者的仁心、坚强和无奈

在到达武汉20多天与医生的接触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了医者的仁心、坚强和无奈。

2月21日,浙大二院开展了一场关乎47岁女患者的远程多学科会诊。参会三方地点,分别为武汉协和肿瘤中心ICU病房、武汉驻地酒店会议室以及远在杭州的浙医二院会议室。在会议结束后,我采访主治医生。他迟迟半天没说话,然后径直走到窗户前,摘下眼镜开始擦眼泪。远离大本营,来到异乡完全陌生、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每天面对的是最为危险的重症患者,工作压力和强度极大。虽然医者倾尽全力,但生死往往一线之间。医者的仁心和坚强,往往是仁心给与病人,坚强留给自己。

2月25日至2月26日凌晨,我们跟拍了浙江医疗队重症护理组3名90后ICU护士的一个夜班。穿着防护服,带着N95口罩,在密闭、摆满仪器的ICU病房里连续工作6个小时,对于体力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这里的病人大多处于昏迷状态,不会对治疗措施做出任何反应。医护人员说,有些病人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感觉再坚持一下就能够挺过来,没想到过了两天,人走了。这时候的情绪,只能自己消化,因为下一个病人很快就送进来了。偶尔,他们也会因突然看见生的希望而激动不已。在采访中,一位叫虞丹旎的护士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一位42岁患者原来是一名心外科医生,进入ICU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有一天,他突然有了恢复意识的迹象,护士拨通了其家人的电话,电话那头女儿在喊“爸爸,爸爸加油”,这位患者一直在点头,一直在哭。眼泪会弄花护目镜,但护士虞丹旎实在忍不住蹲在地上哭了半个多小时。她在当天的朋友圈写道:“这是我来到这里28天看到的唯一的‘希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希望!其实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我的体会只有我自己知道。”来自浙江重症护理团队的30位医护人员,在为了救治病人付出极大的努力后,又不得不接受这种无法挽留生命的无力感。

战“疫”还在继续。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而用镜头真实地记录和报道这些逆行的白衣天使,为这场战役的勇士们留存影像,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疫情危难之时,这些挺身而出的人们,应该被知道,被记住。

猜你喜欢

隔离病房医疗队病房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援非医疗队
广州两名隔离病房高考生双双上线
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内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心理韧性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兴安加油——致敬赴孝感医疗队
仁心仁术 大爱无疆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