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哈利·波特》魔咒翻译
——以马爱农、马爱新译本为例
2020-06-22蔡筱晴潘华丽
蔡筱晴 潘华丽
归化与异化是一对重要的翻译策略,究其起源,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施莱马赫尔曾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走向作者;要么尽可能地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走向读者。”这一说法对后来翻译研究的影响颇深。
在文学中的专有名词翻译问题上,很多人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来讨论,而具体要怎么做,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哈利·波特》的魔咒是翻译讨论的焦点阵地,又有马氏译本之珠玉,亦是本文讨论的对象。
一、归化与异化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正式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这之后,两个术语开始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二者定义上,韦努蒂认为归化翻译“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即以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处理源文的语言和文化;而异化翻译“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请到国外去”,即采用靠近源文的语言文化的翻译策略。在异化翻译上,韦努蒂认为其优势有三:一是异化翻译有利于促成目的语中外国文学的重构和本土文学变革;二是异化翻译有利于文化霸权,发展多元文化;三是传统的、倾向于“归化”的翻译掩盖了译者复杂的翻译工作,否定了其工作价值,而异化翻译有利于认可译者工作、提高译者地位。
二、《哈利·波特》译本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作,小说的主要舞台在英国的魔法社会。其中,作者结合了各种语言、灵活使用构词法,创造了许多新奇的魔咒,把魔法社会塑造得更加丰富且立体。
《哈利·波特》系列的简体中文版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2000年出版了系列前三部,译者除了马氏姐妹,还有曹苏玲、郑须弥等人,考虑到全系列文字风格的统一,出版社最后选择了马氏姐妹作为后面4部的主要译者。
在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简体中文译本吸引了很多的研究者。研究视角包括图式理论、描述翻译学、目的论、构词法等,分析对象很多都选择了整个魔法社会或是七部曲的其中一部,且多考虑到小说的长句、人物语言描写等方面,但很少有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来思考魔法社会的基础—魔咒的文章。
三、《哈利·波特》的魔咒翻译
《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社会就是构建在魔咒上的世界。三大不可饶恕咒和缴械咒作为正邪对抗的核心咒语贯穿全系列,漂浮咒、遗忘咒、守护神咒等则是能够作为每一部书线索的重要咒语,联通魔法社会和现实世界的站台、学校里的画像器材都在魔咒的帮助下完成。
魔咒中大量运用了头韵、回文、缩写、双关等英语文字游戏,并且结合了不同语言的构词法。译者若想要把文中各种与英国文化背景、欧洲神话传说相关的表达用中文读者接受并理解的方式翻译出来,就需要下一番苦功,归化与异化的焦点也集中于此。
魔咒分为魔咒名称和咒语,每一个魔咒名称下都有对应的咒语,在巫师们挥动魔杖时,需要正确说出咒语才能使用魔法,因此咒语的实际效果和其拼写构词有着紧密联系。纵观全系列,咒语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通用咒语及日常咒语,比如“阿拉霍洞开”“除你武器”“咒立停”,而另一类是为了满足特殊用途而自创的咒语,比如活点地图开启咒等。因为魔咒和魔药词汇构词的特殊性,译者必须在翻译时兼顾音译与意译,结合归化与异化,灵活处理,完美展现魔法文化的灵魂。
(一)魔咒名称翻译
在哈利·波特原文中,魔咒名称通常在巫师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作为名词使用,实用性较强,因此它们几乎都是简单易懂的现代化英语表达,直接点明了魔咒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效果。所以在魔咒名称的翻译上,魔咒名称多为归化翻译,译者尽量将魔咒名称译得简明易懂,让读者一见到魔咒就明白该魔咒的用途和对应的咒语。
如下表所示,翻译魔咒名称时,译者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英文与中文词汇一一对应,中文能简则简,尽量缩小到三字一词。其中,“不可饶恕咒”“全身束缚咒”“缴械咒”“回火咒”等咒语的翻译最为直接,均进行了字面翻译,但是“回火咒”一词不通顺且拗口,还让人不明其意,然原著仅提出该咒语,却并未对它做补充说明,故而译者选择从字面意思来翻译全文而言无伤大雅。小说系列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况,若是想摈弃不通顺的中文,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同时,在魔咒名称的词组中,结尾的词汇作为给整个魔咒定性的词,却没有被翻译成中文。结尾的词主要有五个,分别为“spell,curse,hex,jinx,charm”。
· “spell”意为“咒语”,在书中泛指一切魔咒,通常用于普通魔咒的名称中,比如“缴械咒”“防御咒”“消失咒”等,但根据已知的魔咒名称看,很多黑魔法防御咒的名称都用了spell一词,故在此将spell归纳为能抵抗黑魔法的咒语。
·“curse”意为“灾祸,诅咒”,通常指一些对人伤害极大的魔法,包括黑魔法,其中最严重的属包括死咒的三大“不可饶恕咒”,“curse”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从施法的瞬间就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在《哈利·波特》的第一章“大难不死的男孩”中就出现了死咒,该咒语瞬间夺走了哈利父母的性命,成为全书的开端。
· “hex”意为“毒咒”,其有害度次于“curse”。毒咒使用的出发点就是以消极的方式影响受者,并给对方造成不便与伤害,它可用于主动防御,最有名的hex要数金妮韦斯莱为了摆脱马尔福,对其主动使出的“蝙蝠精咒”。
·“jinx”意为“厄运,恶咒”,它的伤害度次于“hex”,哈利·波特维基中描述jinx为“恼人但有趣,出于玩笑的目的给对方造成一点小麻烦”的咒语;同时,“jinx”不一定是一类魔咒,它还可能是某句语谶,其对某事或某物的消极影响将长期存在。比如所有黑魔法防御课教授在职期间都会因为伏地魔曾经的一句谶言而厄运不断,源文形容该职位“jinxed”。
· “charm”意为“魔力,魅力”,带有“charm”的魔咒通常都是没有攻击性的、偏向于积极方面、有一定防御力和日常用途的咒语,比如通过正能量唤起的“守护神咒”,成就主角三人生死之交的“漂浮咒”以及释放清水的“清水如泉咒”等。
这些词语按魔咒对人的伤害程度将其分为了五大类,可是若将最后一词翻译出来,变成“缴械咒语”“不可饶恕的诅咒”“蝙蝠精毒咒”“回火恶咒”“守护神魔法”却略显画蛇添足,不仅失去了名称的简明性与实用性,还无法和直截了当的源文语言对应起来。译者对魔咒名称的含义进行了取舍,选择了符合源文语言的译法,虽然没有将魔咒的性质翻译完全,白玉微瑕,但译文流畅自然,十分成功。
表1 部分咒语中英对照表
(二)咒语翻译
译者对咒语的处理更是为译本锦上添花。中文咒语按字数主要可分为四字咒语和五字咒语。四字居多,且大都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四字词语下还可分为成语、成语变体、四字词、叠字叠词、ABAC式等;而五字咒语则采用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兼具异域风情和汉语韵律,两种译法的咒语都朗朗上口,与英国魔法社会的背景、中国语言文化完美契合。以下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咒语翻译来分析。
1.四字咒语
(1)成语。
“飞沙走石(Expulso)”能引发爆炸。食死徒用它炸飞了咖啡馆的桌子,一时间沙石漫天,爆炸的冲击力把哈利给掀到了墙上,可见威力之大。再看咒语本身,“expulso”词源为英文“expel”,意为“驱逐”,若是按此含义来译可能无法体现出咒语效果,故按照咒语效果译为“飞沙走石”,只取该成语的字面意思,爆炸的场景顿时跃然纸上;但是该成语本义是形容风大而非爆炸,若要精准强调“爆”字,“轰天震地”也是不错的选择。
(2)成语变体。
“钻心剜骨(Crucio)”使受害者遭受摘胆剜心的痛苦,持续时间一长甚至会让人精神崩溃、彻底疯掉。源文在拉丁语中有“酷刑”之意,而译文钻心剜骨实则是成语“钻心刺骨”,形容某种刺激极深,而在此处将“刺骨”改为“剜骨”,在字面意思上加剧了咒语的痛苦效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3)四字词。
“呼神护卫(Expecto Patronum)”用于召唤守护神,以对抗摄魂怪(一种带来负能量、吸食人灵魂的生物)。其中拉丁文“Expecto”意为“期待,期望”,“Patronum”一词源于拉丁语“patronus”,意为“监护人,守护者”,合起来直译就是“召唤守卫”。原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patronus”(守护神),它们以动物形态示人,通体银色,是十分美好的魔法,需要用强大的积极情绪来唤出。译文中,译者巧用意译处理的方法,“expecto”对应“呼”,表达了呼唤、期待之意,“patronum”对应“护卫”,而中间的“神”字作为守护神的定语,更能塑造出守护神的美好形象,这个译本比直译用词更典雅。在韵律上,“呼神护卫”是平平仄仄,而“召唤守卫”是平仄仄仄,前者更朗朗上口。且该翻译还可以理解为谓宾结构,“护卫”是补语,即“召唤守护神来保护我”,这种省略主语的四字结构极具骈文色彩。所以,这则咒语翻译兼具了用词、韵律之优势,颇具古文之风,是很不错的翻译。
(4)叠词叠字。
“昏昏倒地(Stupefy)”源于拉丁文“stupefacio”意为“使昏迷”,即英文里的“stun”,因此其魔咒名称是“stunning spell”昏迷咒。按字面意思理解,它能使人陷入昏迷、失去知觉,受害者通常会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因此可以直译为“昏倒”,而马氏译本的咒语多为四字,为了与其他咒语相合、且不与日常用语混淆,译者采用这样的叠字译法,使得咒语多了一份魔法的韵味和童趣。
(5)ABAC式。
“无声无息(Silencio)”会让对象发不出声音。Silencio与英语silence同源,都有“寂静,悄无声息”的意思,但成语悄无声息较为常用,故而使用不常用但顺口的搭配来表示出魔咒的特殊性,ABAC式四字词能在找不出叠词、成语时很好地平衡词语间的韵律,使用同种译法的还有飞来飞去(Accio)、防水防湿(Impervius)等。
2.五字咒语
“阿瓦达索命(Avada Kedavra)”又称“杀戮咒”“死咒”,能瞬间致死且不会留下普通尸检可以检测到的任何死亡原因。作者罗琳曾在BBC纪录片《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中表示,死咒来源于亚拉姆语“adhadda kedhabhra”,意为“让一切消亡”,这句话本来是为了驱散病魔,而作者将其设定为杀戮咒。考虑到对于源文的语言文化而言该词汇也是外来词,译者在此处便大胆结合了异化翻译,将前文Avada进行了音译,后文Kedavra进行意,既保留了源文的异域风情,又把该咒语的杀伤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今,这一翻译广受好评。
3.其他
哈利·波特中不乏咒立停(Finite Incantatem)、安咳消(Anapneo)、门托斯(Portus)一类的咒语,和索命咒一样,完美结合了异化和归化。咒立停的“立停”与Finite读音相似,其效果如其名,就是为了结束别的咒语;Anapneo的源于希腊语,意为“呼吸”,其用途就是止咳,安咳消不仅包含了意译与音译,其译名还颇具西药的韵味;门托斯(Portus)用于制作门钥匙,门钥匙可以把人瞬间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而门托斯的“门”字一看便知与门钥匙相关。通过异化与归化结合的手法,魔咒之间的联系、魔咒与其源语言的联系能够立刻传达给读者,这不失为一个极好的办法。
四、结语
翻译文本的选择和译语所表示的具体内容是实现异化或归化效果的关键。《哈利·波特》作为儿童文学,面向大众,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的,要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以通顺流畅为主调,异域风情为辅助。在翻译中,不存在绝对的归化或异化,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深入人心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