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县早休市”到“火树银花不夜城”
2020-06-21何毅
何毅
盐亭设县历史悠久,最早见诸历史记载是东晋义熙元年(公元535年)始立县,名曰潺亭。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因潺亭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更名为盐亭县,此后千年虽历经变迁,但县域主体未变、盐亭之名未变。2019年2月,盐亭被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由于封建時代生产民生凋敝,农民为生活所困,从事脚夫、苦力以及手纺等小买卖从业者亦不少,受落后的自然经济束缚和购买力极低等限制,盐亭商业只能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拮据情况下的最低需求。
盐亭,因盐得名,因丝闻名。据《盐亭县商业局志》记载,民国18年盐亭盐业发展达到高峰期,盐产品北销广元、陕西、甘肃,南销遂宁、南充、重庆等地。民国20年盐亭产茧量高达4万担,约占全国总产量1%,远销重庆、江津、嘉定等地。此外,盐亭盛产桐油。民国29年全县有油榨205个,产油量达4.8万担,转销重庆,远销日本。盐业带动商业,而与大量井盐一同运往外乡的,还有众多产自盐亭的中药和丝织品。彼时的盐亭也已一改“山县早休市”的商业萧条,成为了商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到本世纪初盐亭县城已有大小街道38条,商场29家,商店2800多家,集贸市场6个,个体工商户4000余户。2000年全县个体工商户达2万户,私营企业242家,注册资金达2.26亿元,个体私营企业税收达2507万元,占县财政收入1/3,商业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新兴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我县地摊经济被央视国际频道《今日环球》专题报道;县城鸿宇广场、嫘祖广场、南北大街等中心城区商业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阳光水岸外滩特色商业街、中央天街特色商业街等功能更加完备;业态齐全,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增长稳定,极大满足了社区和村社群众生活需求。
一、解放前的盐亭商业发展
盐亭的商业发端于民国,繁荣于县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至民国38年县城已有508家座商,又以“炳发祥”、“天德堂”、“万顺长”、“北南村”等十多家大商号资金雄厚,规模宏大,为盛一时。以“怡园茶社”、“四元茶旅馆”、“梓江宾馆”和“鸡毛小店”为代表的各类型(43家)茶旅馆遍布县城大街小巷;三台人罗滕、侯宗保开立的“云棉详”、“汇通”等绸缎铺、花货铺、杂货铺专营匹头、针织、百货、文具,南街“万长顺”五金店兼营商品较多,人送外号“万宝全”。“适中糖果店”、“新又新糖果店”经营红白糖品种多达60余种,一年加工耗用的红白糖就达1.5万斤左右。民以食为天。县城饮食业数“大东楼”“义丰园”“北南村”“菜羹香”“新生活”五家餐馆最负盛名,关于小吃当时流传一句叫做“上背锣锅下背鞭”的民谚,说的就是现在都还有很多人喜欢的盐亭特产——火烧馍。彼时盐亭虽出产丰饶、商贸繁荣,然而又岂是普通百姓所能消费得起的。尽管盐亭有“栽桑点桐,子孙不穷”“勤养猪,忙喂蚕,有肥源,见现钱”之说,但人民生活依然困苦,辛劳所得仅能解一时之荒,偿到期之债而已。
二、解放后的盐亭商业发展
盐亭解放初期,所有商业仍属私营。这种性质的商业,在民国时期就已破败不堪,其经营目的,是以谋取成倍的市利为主,不经国家改造,根本不能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发挥商业的职能作用,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当时物价仍在飞涨,供应仍很紧缺,人民苦在其中,主要是生产落后和他们牟取暴利造成的结果。自1950年5月起到年底前,相继成立了粮食、百货、花纱布、土产、盐业五个国营商业企业。与国营商业同时建立的还有县城机关消费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县联社,不久县联社的区乡组织也建立起来,形成了遍及城乡的新型商业网,很快就取代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地位,成为市场的主体和领导力量。由于有了国营商业主导全面市场,社会经济便由衰而兴地繁荣起来。私营商业经过有目的地带动与扶持,也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进入“一五”时期,盐亭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进行了三次城乡分工;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按当年全县人口计算,1954年人平发放布票17.43尺,1955年人平发放布票18.02尺,1956年人平发放布票22.84尺;对供不应求的重要农副产品如生猪开始实行派购政策和猪肉计划供应政策,有效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结束了几千年剥削制度的历史。
进入“大跃进”时期,1956年我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极其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1959年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到总农户的98.6%,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组的人数,已占90%,未改造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仅剩1%。从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扎下了坚实的根基,工农业生产有了向前发展的条件,人民生活得到初步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日益高涨。社会购买力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壮大与经济的繁荣,市场日趋活跃。
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反面经验的基础上,于1960年冬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贯彻以调经济的比例关系为主,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加强轻工业,压缩重工业,缩小基本建设规模,控制城镇人口增加,精减职工队伍,紧缩财政开支,巩固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充实重要生产部门,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等有效措施,比较顺利地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到1965年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亦因此重新出现兴旺繁荣的景象。盐亭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到1962年10月底前,将大跃进时期形成的国营、供销、合作、小商小贩大合大并的商业体制进行了调整,恢复国营专业公司、供销合作社、划出小商贩、开放集市贸易,通过适当减少统购派销任务、实行奖售换购、有计划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方式,及时解决了大跃进时期大合并大过度带来的后遗问题。
进入“文革”时期,盐亭商业受林、江一伙极左口号的编动和盐惑,盲目地对“利润挂帅”、“物资刺激”和“管、卡、压”进行批判。原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群众喜欢的服务方式、服务项目被取消;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人管;不计成本,不讲核算,不求效益习以为常;随意推派,拉用公款,除销商品,貪污盗窃,以及其他事故大量发生;有70%的单位出现亏损,商品货源严重缺乏,吃穿用烧全面紧张,到1973年各公司、厂、站的经营业务才开始纳入正常轨道。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盐亭商业发展
结束“文化大革命”,中央用了两年时间在全国初步取得抓纲治国、拨乱反正胜利后,便开始从1979年起,集中全力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实现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脱贫致富心切的农民如一支异军突起,率先在改革上“引爆”,突破传统模式,他们在联产责任制和后来的家庭承包制的推动下,很快进入发展商品经济的领域,引起农副产品大幅度地增长和个人货币收入的激增,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全社会物资生产的不断发展中,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衣食有余,农民向城市提供大量的供应和有购买力的需求,改变了商业原有的流通体制和市场格局。集体商业、个体商业、乡镇企业应运而生,多渠道流通迅速形成并扩大。
1980年,国营经济调整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商品总量不断增加,百货公司的火柴、肥皂、手表、缝纫机,五金公司的铅钉、铅丝、自行车,副食品公司的白糖、卷烟、酒全面敞开供应;1985年全县个体商业迅猛发展达到8094户,比1984年增加6240户;从业人员达8887人,比1984年增加7002人。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所有制经济比1984年下降5.2%,占比下降到54.3%;集体所有制经济比1984年下降1.0%,占比下降到12%;个体经济比1984年增长104.2%,占比上升到15.1%;尽管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但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仍大大超过商品可供量,商品供求仍有很大差距。
1986年,全县有国营商业企业103家,集体商业企业6家,供销合作商业企业94家,私营企业和个体商贩2017家、商业网点3000余个,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不包括粮油企业)10558万元。1987年五金、交电、化工等商品达3700多种,商业流通竞争激烈,通过优胜劣汰,个体商户开始进入国有商业企业私营领域,不少合作商店被个体户承包,各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居民临街房屋纷纷改作店铺,到1990年初,仅商业系统国营企业就发展到113家。
进入90年代,商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入实施阶段,加大了国有商业企业“改、转、租、包、卖、破”步伐,股份制企业开始运作,商业日趋繁荣。全县国营、集体商业企业实行目标责任制,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县国营、集体商业企业简政放权、扩大自主经营;个体工商户和民营商业企业逐步被推上舞台,工商户和工商企业在人事、用工、工资分配上自主决策,经营形式更加灵活。1999年,温州商人徐金发来盐亭同徐金海、郑再明等三人在县城十字街嫘祖商业中心二楼成立了盐亭县联发超市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经营面积1200平方米,从业人员80人。成为当时盐亭规模最大的第一家电梯超市,2006年该公司承办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全县镇、乡、村设连锁超市,到2007年底已有连锁经营超市45家。(《盐亭县志(1986-2007)》)
四、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盐亭商业发展
进入21世纪,盐亭商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00年至2007年,全县五金、交电、化工、文化用品等商品都由个体经营,年购销额是1987年前的13倍以上。在文化用品中,除购销外,盐亭县还兴建造纸、印刷、造笔等企业,产品在县内销售。2004年5月12日,经营者汪玉芬在县工商局注册盐亭县凤兴超市,经营食品、烟、酒、饮料、茶叶、日常生活用品、日用化学制品、小针织、粮油制品等。这也是盐亭的第一家购物超市。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6%。其中,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796.6万元,同比增长15.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134.4万元,同比增长29.3%。至2007年底全县共有超市69个,到2020年底全县城乡各类超市经营主体已达959家,经营商品涉及粮油制品、肉类食品、副食品、海产品、其他食品、蔬菜、水果、日用化学制品、日杂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家具、室内装饰品、首饰等多个方面。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同心协力,迎难而上,战胜和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影响,实现了大灾之年社会和谐稳定、国民经济平稳发展。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8年的19.17亿元上升到61.84亿元,年均递增24%。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76亿元,增速位列全市第4位。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0.62亿元、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9.91亿元、住宿业实现销售额0.65亿元、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8.56亿元。
以县城嫘祖广场—十字街商圈、北门—瑞地滨江商圈、沿梓江外滩城市商圈现代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以中环世纪购物中心、环球时代购物中心、鸿运百惠购物中心、联发超市为主的大型商超和中小型门店、便利店覆盖主要街道和居民区,不仅方便市民生活购物,也提升了盐亭的生活品质;嫘圣皇朝酒楼、天鹅川菜馆、五指山伊品轩清真休闲庄、金鸭子清真餐厅、洞香村火锅、古今一家火锅等具有“盐亭味道”的特色餐饮长盛不衰;云溪国际大酒店、金钻大酒店、嫘祖故里大酒店、尚品弥江酒店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昆仑建材市场、恒都家居装饰市场引进品牌增多,形成分销网络体系;健身和文化娱乐消费拓展,盐亭电影院、梦工厂巨幕影厅、水晶郦城电影院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成为盐亭市民休闲娱乐新去处;以绿之源、好帮手、巧洁等为代表的保洁和家政等居民服务业逐步兴起,极大满足了盐亭市民多层次消费需求,为城市商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2015年以来,盐亭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盐亭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达72家(其中虚拟企业52家,实体企业6家,入驻物流快递企业14家),交易额达1.9亿元。2020年全县实现电子商务交易规模11.68亿元,网络零售额5.81亿元,农村电商交易额达6500万元。累计建成乡村电商服务网点50个,全年县域内快递收发件约1008.1万件,县域内网商数量(含企业、个人)约1860个。现有电子商务企业40家,在库限上电商企业2家,电商个体经营户42个,“扶贫产品专营店”1家,拥有“中国.供销e家商城”“老手艺土特馆”“上古农仓”“嫘之韵”4个本土电商平台,“七里花乡”“花果嫘乡”“鑫农电子商务公司”等抖音直播间10余个,引进“京东帮”“农村淘宝”“邮乐网”“易田网购”等11家电商平台上线运营,拥有盐亭电商产业园1个,建成以盐亭县创业孵化中心(双创空间)为主体的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个,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逐渐渗透到各阶层人群,2021年3月盐亭成功创建“绵阳市农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通过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二十年发展,盐亭现代商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流通先导功能充分发挥,供需实现有效对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各类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态势强劲,呈现更为细分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盐亭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制度完善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仓储会员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多种业态模式蓬勃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供应链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迅速推广,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流通效率稳步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去的100年,盐亭这座千年古县,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就。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时。今天的盐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盐亭儿女必将创造盐亭发展新的更大奇跡,把蓝图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盐亭县商业局志》《盐亭县供销合作社志》《盐亭县志(1986-2007)》《盐亭年鉴(2019)》
(作者单位:盐亭县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