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校金融安全防控体系

2020-06-21吴怡璇于启航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9期
关键词:金融安全高校学生

吴怡璇 于启航

【摘 要】互联网时代,校园金融安全问题呈现出数量大、隐蔽性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目前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防范与解决手段。依托高校法律事务中心师生的专业法律知识和实务能力,通过微信公众号等高效的互联网新式传播媒介,与高校社团组织开展合作,可建立一个以点对面的校园金融风险的预警和解决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从而减少以“校园贷”为主的校园金融安全问题的发生,保障学生的金融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关键词】高校学生;金融安全;创新防控体系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借贷、分期购物等极大便利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大学生的资金需求,推出了针对大学生消费能力和特点的特色服务项目。但与此同时,“校园贷”等一系列校园金融安全问题使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金融风险。大学生受骗,自杀,裸贷的事件频繁发生,高校金融安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金融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成为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大学生金融安全的新常态,针对高校和学生发展新特点,探究提高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对策机制,更好的防范化解高校金融风险,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校园金融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态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衍生出众多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网络金融产品。“零首付”、“分期付付款”、“学生无抵押信用贷款”等吸睛宣传语随处可见,因方便快捷、门槛低、申请程序简单等优势,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捧,成为了大学生的“钱包”。贷款筹集创业资金、分期付款购买电子产品、透支花呗、京东白条等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新常态”。但由于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高校缺乏应对的有效措施,学生对金融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不良平台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从事非法活动,给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学生可能一不小心陷入“高利贷”、“网络诈骗”的陷阱,类似的校园悲剧在全国接连发生,对学生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解决校园金融安全问题也成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之一,为防止悲剧再次发生,构建高校金融安全防控体系显得非常紧迫。

为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金融安全认知情况和解决金融安全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了一手数据和资料。以300份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为基础,以在各高校的走访和调研情况为参考,对河南省各高校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现有消费问题以及金融安全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将问卷和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交叉比较,总结出了高校大学生金融安全的特点和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系列建议。

一、高校金融安全问题现状

校园贷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大高校校园中最常见的一种,通过各个平台向在校学生提供借贷的借款方式,借“滞纳金”、“服务费”“中介费”等名义来设置隐蔽的“牢笼”,从而掩饰其高利息和利滚利的本质,一步一步使借贷者作出错误的判断,引诱他们落入早已经设置好的圈套。校园贷以其固有的高利贷性质和暴力催债行为,不仅给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借贷行业带来了不稳定性。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诈骗分子通过网络、信息、电话等多种形式来编造虚假信息,设置虚拟骗局,对目标对象进行中远程、零接触式诈骗,从而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转账汇款的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刷单诈骗是网络购物的衍生物,不少猎头利用招聘网站、兼职类QQ群、微信群等途径发布虚假兼职(给电商平台商铺刷单以提升信誉度)信息,以高额回报和零风险为诱饵,套用真实刷单兼职的工作流程,等刷单成功后,再以系统、网络问题等种种借口,要求受害人多次汇款的网络诈骗。

近几年,劳务诈骗渐趋猖獗,不少灰色劳务公司通过在高校微信和QQ群里发布一些带有欺诈性的兼职信息,许诺大学生可以通过大量发展下线成为公司“管理阶层”,参与公司红利的发放,从而致使很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缴纳所谓的“会费”,这种传销性质的组织同样给校园金融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二、高校金融安全问题原因

(一)大学生消费能力对金融安全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已经逐渐成长为一股新的消费生力军。学生脱离相对封闭的高中环境后,难免对很多事物产生新鲜感,在日常交际消费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例如经常性参加同学组织的社交、团建。有的大学新生为了满足自我虚荣心得到他人的尊敬和赞赏而选择超额消费,这样过度的消费会给家庭造成相当的经济负担。相较于年长者,大学生群体更容易选择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方式。但因为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大学生月收入来源呈现单一性,家长每月给予的生活费成为其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另外,大学生月均消费和月均生活费调查结果比较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在入学以后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但其消费欲望是不断增强的,当其消费能力不能满足消费欲望时,很大概率便会陷入校园金融风险的圈套。

(二)大学生心理对金融安全影响

针对大学生的消費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整体上秉持理性适度消费的正确理念。但部分学生消费价值观仍出现偏差,如超前消费心理、炫耀性消费心理、从众消费心理、赌徒(侥幸)心理等隐患仍然存在。大学生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期,在年龄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稚嫩发生矛盾时,大部分人往往缺乏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合理的控制和约束。因为缺乏独立的收入来源,加之社会多样化消费方式的影响让刚获得身心解放的大学生很难保持理性,从而使其产生了过度消费、超额消费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其消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其消费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可以确定的是,当今大学生的平均生活费的提高,消费大环境的改善,消费观念的转变都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互联网现代化社会里,快捷的借贷方式和超前的消费习惯,在刺激经济增长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进步。但在校园中,在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中,这种借贷方式门槛太低,网络的广告,移动应用商店里数以百计的消费者借贷应用软件的爆炸式增长的消费贷款把许多大学生拖进了“借钱——还钱——借钱——还钱”的无尽循环,对其金融安全产生了恶性影响。

三、构建高校金融安全防控体系

(一)创新研究思路,以入校新生为主要抓手

当前校园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很难系统归类。在互联网时代下更是形式多样,诱导性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预防难度大。不同于大多数高校对于校园金融安全工作的一刀切模式,我们应该把重点转向高校新生这一处在学校和社会过渡期的特殊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经验,往往会成为放贷者和不法分子眼中的“优质客户”。高校应抓住学生入学期间这一黄金时期,全面做好对其校园金融安全教育和引导工作,在录取通知书附件中应配备相关的校园金融安全手册,帮助即将入学的新生辨别基本的校园金融陷阱。学校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国家资助系统,通过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避免一些贫困学生为解决困难而寻求校园贷的现象。发挥高校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防范和化解大学期间可能发生的校园金融安全风险。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新生的校园金融安全教育,强化其科学、理性、效能消费观念,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让大学生入校之初就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其消费行为,利用创新化的引导和管理方法,尽可能在根源上防范和化解互联网时代可能发生的高校金融风险,使校园金融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二)创新解决模式,实现高校自体服务

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优势设立教学实践平台,通过多专业多学科的交流合作为解决校园金融安全问题提供专业知识和团队,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同时将校园金融安全问题纳入法律事务中心进行常态化项目运营,以法学专业学生和指导老师专业的法律知识为指导,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为高校学生更好的提供保护金融安全的法律后盾。

高校可以通过社团化的运作模式,与校内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组织合作,开展普法教育、法律知识宣讲、1v1咨询等公益服务,将其作为社团工作和志愿活动常态化运行,保障项目的持久生命力。以法律援助社团、法律志愿服务队等为代表的社团组织以其灵活性和低成本高效率形成鲜明特色,在此种模式下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有效降低学院金融安全风险发生。实现了高校自体服务和良性互动。

(三)创新研究方法,引入“互联网+”多元解决机制

“互联网+”模式的推广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实现线上带动线下,形成联动。利用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安全密匙等互联网前沿技术,及时捕获互联网时代下校园金融安全问题的新发展,新变化,为学生金融安全设置多重保护。建立一个点面对应的的校园金融风险预防和解决机制,即一个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金融普法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和援助的平台。以便能够有效规制网络平台的运营,高效宣传金融安全知识,使大学生能够获取新鲜大量的金融安全资讯,提高大学生有关金融安全的法律意识,保障平台上学生的金融安全,促进互联网金融法律的完善。同时可与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合作,扩大服务范围及服务人群,开放服务领域,打造一个成熟的互联网+校园金融法律服务平台,完善金融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精确服务每一个用户,打造集宣传、防范、咨询、援助、后续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法律服务互联网校园金融安全防范平台。

(四)创新服务平台,发挥自媒体平台作用

据统计,97.3%以上的大学生有订阅微信公众号和关注抖音、b战等自媒体的习惯。运用自媒体方式来解决校园网络金融安全问题,是利用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的社交网络平台的线上模式,与专题讲座、金融安全宣讲等线下模式紧密融合,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型互联网平台打造新型的金融安全法律服务平台。重点以学校服务与学生自我管理两方面为抓手,通过学习专题推送,并进行信息反馈,实现防护目的。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拥有良好的理财意识以及防范校园金融问题的能力,达到远离校园金融问题危害的目的。

在成本上,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有着门槛低、运营费用低特点,最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从而在预防和解决校园金融安全问题上起到显著的效果。同时也符合自媒体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此种模式防控和解决校园金融安全问题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而具有针对性提出的新型模式,具有公益性、专业性、保密性、针对性等诸多优势,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向,能够让防范金融安全的知识传播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对高校学生的金融安全起到全方位的综合保护。

结语:

校园金融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诸如校园贷之类的校园安全问题成为久之未能摆脱的顽疾。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根据高校和学生特点探索建立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的金融安全防控平臺,希望得到一条有效解决校园金融安全问题的途径。由局部到整体形成一种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促进新形势下互联网校园金融安全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程莎,李毅磊.依法治校语境下大学生金融安全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6):11-13.

[2]李畅.高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234-235.

[3]刘春霖.基于大学生金融安全的高校服务育人工作路径探究——对高校非消费性“校园贷”现象的反思[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4):99-100.

作者简介:

吴怡璇,1990年5月14日出生,女,汉族,河南邓州,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法治教育思想。

于启航,2000年5月4日出生,男,汉族,河南省禹州市,本科 无,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安全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调查
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高校增设金融安全的国防教育课程研究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