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沿袭与发展的研究

2020-06-21庹忠凤陈佳涵朱婷覃君寰林悦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0期
关键词:壮族传统文化

庹忠凤 陈佳涵 朱婷 覃君寰 林悦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历史发展到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的发生了质的改变,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正蓬勃发展,但丧葬文化因为与主流文化关系不大,所以常常被大众忽视。同时,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关于丧葬习俗的研究资料,而对建立在现代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屈指可数。丧葬作为民间习俗之一没有科学理论依据,很多传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化的礼仪继承,没有更加深层次的精神感染力,以至于无法通过其发展现状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作出回应。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壮族的“继承者”们基本上都接受了现代教育,对先祖留下的习俗有了新的看法,这会影响丧葬传统的变革。随着时代发展,丧葬传统也会作出一定的改变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演变为独具特色的现代壮族丧葬文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植根于民众中的丧葬文化是一种哲学信仰,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体现了社会或民族主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丧葬文化反应了“事死如事生”的宗法伦理观念和"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现代特色的殡葬文化发展出的丧葬经济对未来丧葬文化转变的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以广西壮族的丧葬文化为例,研究大众常常忽视的丧葬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通过阐述其文化沿袭、文化保留和文化发展趋势来分析丧葬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并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少数民族丧葬传统的历史发展

从民族历史和现代考古挖掘发现上角度来看,马家窑华夏文化初期已经不具有了多行火葬的民族丧葬仪式传统,在甘肃临洮寺雀山的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多次发现了具有多行火葬的坟墓,《荀子大略篇》、《太平御览四夷部》和《旧唐书》中分别发现氐、羌族等彝系多族进行仪式火葬,东汉时期佛教制度兴起后又扩大了多行火葬的民族分布,直至解放前,羌族、彝族、纳西族、拉祜族、普来族、白族、土族等民族对正常死亡和凶死者采用火葬方式。蒙古族经过元、明、清这三个朝代,在这七百多年中,从旧时的不设灵堂,不给亲友通讣告,请喇嘛念经逐渐演变到深葬、野葬(即天葬)、火葬、土葬等葬法。藏族人相信将尸体放置在指定地点让自然之物吞噬,就能够达到达到灵魂不灭,轮回往复的目的,故藏族传统丧葬形式为天藏。

三、沿袭至今的葬仪文化

(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

1.孝的观念

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孔孟正在推行传统儒学提倡孝道,“追养”而“继孝”,早期的孝悌礼观念和丧葬行为方式是以人们怀念那些祭祀死亡父母的人为信仰中心,后来,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丧葬中的礼仪逐渐受到现代社会的高度重视,更加地有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说法,这把丧葬事关生死的社会地位彻底提升高了到与交通事故发生同等重要的历史位置,更加突出了事死的重要性。同时,《论语》中说到“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通过守孝、服丧、扫墓和祭祖的仪式来表达“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

2.灵魂的观念

从古至今的哲人们一直相信人的灵魂永远是真实存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时期的中国人们的认知心目中,万物都可能是不具有自己灵魂的。灵魂的处理人死后的死亡灵魂可能是必然存在的,但人们普遍认为对于凶死的一个人,其死后灵魂可能是恶的,对待正常身体死亡的活人的死后灵魂却对其重视有加,所以对现代人们来说死亡灵魂的两种处理方式是很重要的,以至于在古代丧葬时的礼仪中逐渐衍生并提出了分为招魂和或是送葬灵魂的两种处理死亡灵魂的两种仪式,到如今,某些农村地区的人们仍旧相信祖先的庇护能够让自身及后辈万事顺意,飞黄腾达。

3.等级的观念

丧服葬礼制度的等级差别、墓葬葬礼制度的等级差别、陪葬品的等級差别,葬礼品的处理方式以及丧葬仪式繁简的等级差别都充分表现了基于传统中国丧葬文化礼仪观念中的丧葬等级差别观念,自古以来丧俗就是一种象征,意图找寻归宿感,但不同阶级的人们追求的归属感是不同的。帝王们的坟墓被称为“陵”,贵族们的坟墓则称为“家”,一般作为官员或高级富人的为“墓”,平民百姓的则坟墓为“坟”。坟墓也可能会按照人的官职、辈分而有一些区别,一般来说辈分或者的官职等级越高,墓葬的建筑规格也就越高。战国时期的丧葬等级礼仪已基本完全具备,唐朝时封建政权等级丧葬礼仪的逐步发展已登峰造极,而明代封建统治者却对此有了更多人伦上的教化和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的战略考虑,对殡葬丧仪、丧服、葬法等问题颁布了详尽的丧葬法令。

4.和的观念

古代中国有“五礼”之说,上下有序,人各自都有一个位置,用“礼”来正确规范这个秩序,满足这个位置,自然就不会出现有任何战乱或者争斗。同时,中国人比较注重“以和为贵”,在传统丧葬中的礼仪中,“和”的丧葬观念以结合人与自然人、人与社会群体和人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来加以表现。通过参加丧葬家庭礼仪中的活动通过法庭家族群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可以达到家庭人与家族人、人与家族群体的和谐,葬事使得家族人员有了相互了解的机会,这有利于家族内部和谐统一。“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则认为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明显真实写照,人从了大自然中走出来,又一次回到了大自然中的过去。

(二)主要的表现形式

葬仪艺术文化主要表现有三类形态表现形式,即葬仪观念表现形态、操作表现形态和葬仪实物表现形态。

1.观念形态

葬仪文化中的死亡观念是殡葬文化的核心。这个观念是指人们对死后归宿也就是对死后世界的认识及其生活的愿望。例如我国古代殡葬观念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生死如一”“神人相通””厚葬”“孝道和宗法”等基本原则。

2.操作形态

葬礼的操作主要指殡葬礼俗,它是殡葬观念的外在表现,即人们殡葬观念所表现的种种意识行为。历代统治阶级十分重视从思想上来教化民众,将殡葬礼俗制度化、规范化和等级化,演绎出形形色色的神秘、隆重而繁縟的殡葬礼俗,形成了所谓的“殡葬之礼”

3.实物形态

殡葬的物化形态即殡葬实物,如墓葬及其附属物,是人们殡葬观念和殡葬礼俗的物化表现。如我国古代的墓葬不仅体现了古代的思想观念、礼制风俗、殡葬观念和礼俗,而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演进过程,墓葬浓缩和凝聚了古代社会历史殡葬文化的精髓,从墓葬中,我们可以找出它所蕴含的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丰富内涵。

(三)现实意义

殡葬礼仪、习俗是一个文化集成,反映了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殡葬礼仪、习俗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虽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的。从一个地区或群体的殡葬礼仪、习俗,可以看出它的文化特征、文明程度等。丧葬传统文化的根本性和意义仅仅在于作为纪念,这仅仅是为了更好表达对那些死者的一种哀痛欲绝和深深一种怀念之类的情,人都知道有老的那个时候,有病的那个时候,有死的那个时候,善待那些老者、死者也仅仅是为了善待自己的未来,人们通过自己的口学言传身教培育他们下一代,用自己的口学身教言传影响教育下一代,《朱子治家格言》中也有谚语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丧葬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支持,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四、广西壮族的丧葬文化

(一)广西壮族的葬制及过程

葬制是人类对死者肉身进行处置的一种范式行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非物质文化的产物,葬制从一个侧面映现了该民族的思想意识、精神文化和宗教信仰,葬制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随着时代而发展。广西壮族最主要的葬制便是捡骨葬,捡骨葬也称为二次葬,在民间俗称“捡金”。捡骨葬起源于壮族的灵魂不灭观念,始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1]

广西丧葬的仪式会因为死亡的不同而异,可以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还有死亡的年龄,若是幼年、青少年死亡则不适用捡骨葬。因篇幅有限,本文只详述正常死亡所适用的捡骨葬。

1、装殓前准备

广西壮族地区流行的是土葬,土葬最重要的就是棺材和风水,壮族地区普遍流行土葬,而土葬最重要的是棺材。覃圣敏经过调查发现,家有老人的,做子女的一般都预先准备好棺材,称为“寿木”,当老人看到为自己准备的“寿木”,不但不觉得伤心,反而感到踏实。如果老人已到老髦之年,子女仍未制作、准备“寿木”,老人会一再念叨,屡屡催促。他们最担心死时没有棺材,临时奏合了事。[2]

广西壮族的丧葬很注重风水,认为祖坟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后代的运势,所以老人死后家属都要先请风水先生找块风水宝,结合老人的生辰八字等,给老人找一块最适合下葬的土地,依山傍水,青山绿水通常都是首选。择山,可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所以人们都希望死者能葬在有灵气、运势好的地方,能够安眠于此地,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财源滚滚。

另外,还需提前准备、制作好寿衣(装殓时穿的衣服),给老人预制几件“寿衣”,也是子女的职责和老人的心愿。“寿衣”的式样和套数的多少等,各地都不一。[3]

2、报丧及下葬前准备

人死后首先要跟家人、亲戚报丧,通知在外地的子女,让他们处理好事情回家,再告诉街坊领居老人过世的消息,最后去请道公,道公负责主持、布置丧葬仪式现场并与老人亲属守夜、诵祭文、唱祷告歌。

广西壮族地区举行丧葬仪式,自古以来都有互帮互助的传统。街坊邻居都会放下其手中的工作,去安慰其亲属,帮助死者家属完成丧葬仪式。大家都会立刻找到活干,分工明确,具有领导力且有威望负责指挥,领导大家布置现场。手工活较好的负责制作冥花、花圈,多为女性,需要制作大量的纸花,因此人数最多。冥花的颜色一般较为丰富且鲜艳,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色皆有。花圈多为直径75厘米到1米的圆形,用竹子围成,圆形下放“艹”字型支架,中间上白色的同等大小圆形纸板(在纸板边缘打孔,用绳子系在竹子围成的圆上),用毛笔写下大大的黑色楷体“奠”字,制作好的纸花用绳子系在圆上,颜色交叉,花圈便做好了。还需要制作一个花架,抬棺的时候在棺材上,下墓了則放在坟上。花架也是用竹子围成的,做成半圆柱体的形状,半圆柱体的高与棺材等长,弧面也绑上纸花,颜色不交叉,一列的花色一致,一般有五列。

广西壮族丧葬还有吃“白事酒”的习俗,“白事酒”是办丧事的家属摆数桌的菜请客丧葬期间帮忙的街坊邻居。通常摆5到10桌的酒菜,下葬后家属和街坊领居会一起吃,看人数而定,甚至更多。“白事酒”的菜品由厨艺比较好的来负责,组织大家做菜。街坊领居来吊唁时,都会送上安慰的礼金,或者是物品、家禽,大多都是前者,会有专门负责的人帮忙登记收礼,通常是由人缘好,有责任心、耐心的人负责。广西壮族的丧葬有系“白布”的习俗,白布顾名思义就是白色的长布,长1.5-2米,宽15-20cm,丧葬期间都会在系在腰上。街坊邻居送慰问礼金时,登记人员会给每人发一条,系在腰上,亲属则要系两条,一条系腰上一条系头上,以表孝心。

3、装殓入棺

入棺之前,要给死者洗脸、擦身、更衣、裹尸,总称为“装殓”。人死后,大部分壮族地区都有给死者洗脸、擦身的习俗。据说若不如此,死者到阴间就看不到祖宗,还会迷失路径,成为无归宿的野鬼。[4]给死者净身、穿好寿衣后便放入棺中,再在棺中放入人民币、硬币、铜币等,寓意保佑死者一路走好,在天堂无灾无难无病痛。亲属们瞻仰遗容,表达最后想说的话,看死者最后一眼,最后盖棺。

4、守夜做道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会请道公们现场做法事。广西壮族的丧葬都会请道公做法,道公们是一个小的班子,通常是一个师傅带着几个徒弟来负责一场法事。在死者家属的一间屋子里,白色的幕布把空间一份为二,两边可进出走动,幕布前面摆张桌子,桌子上放着写着奠字的白色纸板,上方放着死者的遗像,再摆放水果、酒等贡品,桌子正中间摆着香火炉,里面插着蜡烛和,这便是丧葬的香火台。桌子下会放置一个火盆,用来烧纸钱。幕布后就是摆放棺材的地方,棺材旁边会放很多椅子,亲属们坐在里边陪在棺材旁守夜,道公在幕布外边做法事。桌子前,地上会摆上三个用碗装的油灯相隔50cm左右,一字排开,三道公手里分别拿着一个小碗,里面装着小米(未煮),另一只手里拿着浮尘,还有几个道公在一旁敲着锣和打鼓(乐声低沉有禅意),三个道公有节奏地挥动这浮尘,三人交叉绕着地上的油灯跳着冥舞,嘴里唱着广西壮族丧葬特有的祭歌,不是壮语,是丧事专用的祭语,用于祷告、超度亡灵。

在做法过程中亲属时不时也要参与进来,两边白色幕布撇开固定好,亲属在道公们的引导下绕着棺材和香火台围成一个圈,其中两位亲属一前一后一起抬着一个簸箕,里面放着未煮的小米,一碗油灯、水果瓜子等贡品,其余人手里拿着三根香。道公一边唱着道歌一边引导着众人绕着香火台和棺材缓慢地转,敲锣鼓的道公们随着唱歌道公的节奏敲打。每个人转到香火台前都要拿起手中的香朝遗像拜三次,拿着簸箕的两人则一起抬着簸箕侧对遗像拜三次。当祭歌唱完时则停下,手中香火插在香火炉中,簸箕放桌子上,停下歇息,过段时间再继续,整夜循环这个过程,即为守夜做道。

5、出殡埋葬

出殡的时间一般为早上或者中午,道公唱祭歌做法,亲属们跪在遗像前,跪拜三次,街坊邻居站在一旁三拜。行为跪拜礼,四个壮汉抬棺而起,为首的道公领着一位死者的子女或孙子孙女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火把和打开的手电筒照向前方,为死者引路,望亡灵记住来回的路,去往天堂也能够思念保佑家人。其余亲属走在他们后面,抬棺的走在亲属后边,跟在棺材后的是街坊邻居。一行人一起护送棺材,一路上敲着锣打着鼓,其他道公一路撒着纸钱,燃着鞭炮,为死者送行。走到墓旁,棺材放下后先架在墓坑上,亲属跪在墓碑前,行最后的跪拜礼,道公一手中握着一小节带叶子的竹子,一手拿着装着白酒的碗,一边念着祭语一边用竹叶蘸着白酒洒向棺材的四周,随后一声令下,下葬,这时候亲属们放声大哭,直至下墓完成,下幕后便由抬棺的壮汉埋土,街坊邻居此时搀扶亲属先行离开。出殡下葬后,家属邀请街坊邻居吃白事酒,邀请众人入座,众人可以开始吃,家属们拿起酒杯,走向乡亲们一桌接着一桌给大家敬酒,并感谢大家的帮助。

6、扫墓

广西壮族丧葬有扫新坟的习俗,下葬的当天开始连续三天下午,死者家属和家族亲属都要去扫墓,通常是15点到18点的时间段去。下葬扫墓第一天天,带上鸡鸭、酒、米饭等贡品,还有香、冥币、蜡烛,再带上死者生前的衣服、经常看的书报等。第一天扫墓是到墓地,在坟头摆上贡品,摆上三套上供专用的小餐具,添上米饭和酒,点三根蜡烛和数根香在墓碑前,坟上也要间隔着插满香,通常是三根一起插一处。间隔十分钟左右再添一次酒,添够三次扫墓就算结束。期间,要带上锄头给坟和坟的周围除草。

壮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丧葬还有插白旗的习俗,白色的长旗挂在细枝干上,插在坟顶,中间是一个红色的纸环。若是汉族或者祖上是汉族的,则不插白旗,在墓的周围挖两块土,中间夹放着方形红纸和白纸,然后再把土块盖到墓上。

随后烧纸钱,烧衣物,第三次添酒完成一段时间后把餐具中的米饭和洒在坟墓上,家属跪在坟前三拜,留下一两人燃放鞭炮,其余人收拾贡品离开。

第二天扫墓不用到墓前,在距离墓的几十米外的一处地方,简单的摆放贡品,同样要添三次酒,最后一次添酒后烧纸,结束后就可离开。第三天扫墓再和上一次隔十幾二十米,其他同前一次一样。这就是下葬后扫墓的习俗。

7、捡骨

捡骨在壮族民间也称为“捡金”,即下葬三到五年后,请风水先生另择一块适宜的风水宝地,重新挖好墓,等待迁移。再请道公算好时辰,准备好工具、坛子(在民间称为“金坛”、“金罐”)后开墓,捡骨头,如果骨头是湿的则用酒精浸湿的干净毛巾擦拭,若是干的则擦干净即可,捡完擦好后放入金坛中,运送到新的墓地,再次下葬,其名为捡骨葬,也叫二次葬。至此每年清明都会来扫墓祭奠。

(二)广西壮族的丧葬的民族特色

壮、汉、瑶族丧葬风俗在结构上的解构、重构、融合,非但没有丧失其原有的文化功能,反而增强了它的作用。[ ] 但与汉、瑶原有的土葬和火葬不同的是,壮族的“二次葬”强化了祖先崇拜意识、宗族观念意识、舅权监护意识和亲族社会秩序整合意识。在极具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中,“二次葬”作为一种系统完整、仪式结构复杂且象征意义深厚的“程式”,是壮族文明发展的特有“产物”,其充分地诠释了壮族人民对于个人生命起始乃至寰宇世界运转理解与感悟。

(三)广西壮族丧葬与宗教的联系

在南北朝时期,在壮族聚居的地区就有道教的传播和流行。而到了近现代,广西地区仍有“村村寨寨有道公”这样的俗语在流传,在壮族文化中随处可见道教的影子,“二次葬”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道教对壮族文化的影响,还表现为壮族的巫教、麽教、师公教等宗教形态,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着受道教的影响。

此外,壮族人民还相信“万物有灵”,人在出生的时候就有灵魂依附在肉体上,而当人离世时灵魂便“脱壳”而出,待到肉体腐朽之后灵魂又依附到骨骸上。所以,要想逝去的人得到安宁就必须要进行“二次葬”,让其灵魂能拥有栖居之地,从而可以使其庇护子孙后代,达到家族繁衍昌盛的目的。

(四)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丧葬礼仪

1、现代丧葬礼仪的特点

(1)沿袭传统,稍作更新

传统丧葬礼仪中,被中华传统封建思想束缚的老一辈人(例如族长、阿公等)对于丧葬大事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认为死是一个人一生最后的归途,丧事应该隆重,在中国的丧葬文化中,一直传承的传统都是将逝者埋于此人家乡所购置的墓地之中,这也是受中国传统思想“落叶归根”的影响,但因为当今时代的发展,现代丧葬礼仪程序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对于家乡的情怀不在那么执着,许多人也开始在逝者尸体的处理方面选择更加环保简单的方式,例如选择火化代替土埋。

(2)葬礼置办以唯心主义为主

虽说21世纪是科技与思想都飞速前进的时代,但极具封建主义色彩的殡葬活动在社会上仍然十分流行并严重存在。根据中国人历代相传的传统伦理观念,当遇到自己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去世时,亲属、家人、朋友要给已经逝去的人穿上寿衣,买纸钱,还会请专业的面容修理师为逝者整理遗容,在丧事办完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不可以办大喜之事,安葬之后每逢清明、鬼节、逝者诞辰,亲属要需要给逝者上坟扫墓,焚少纸钱,送上阴间用物,还需点香祭拜。上坟扫墓时,扫墓者不仅需要准备点心、酒水,甚至还要为男逝者点烟,不仅如此,还会在逝去的长辈墓前行跪拜之礼,祈求逝去的先辈保佑子孙平安,学业有成等,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将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3)奉行死者为大的观念

在中国,对于家中有亲友去世,“当大事”的人家,人们出于同情都会十分包容,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受传统观念“死者为大”的影响,如当在路上遇到有人出殡上山的情况,人们一般会停车等候送殡之人先走,即使有着急之事,也很少会有人催促,这是因为人们觉得死者已经安息,按喇叭催促等行为会吵到死者安宁,故很多人都会极度包容。

(4)丧葬活动存在安慰心理现象

人们认为丧葬文化不但可以寄托自己对于逝者的哀思,还可以在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人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链接纽带,只要丧葬仪式举办的合理且符合纲常伦理,对于逝者就是极大的尊重,这种活动模式也使活着的亲属及朋友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丧葬文化的发展与沿袭,不但意味着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并未忘记传统习俗,更显示了人们对于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丧葬文化并不单指墓葬文化,更多的还包括公墓文化、殡葬服饰文化等,殡葬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人们心理安慰的作用也十分巨大。在中国人的心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思想观念就如同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睡觉一般,不可或缺。

2、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力

殡葬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延续,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社会关系在的,这种关系可能是来自于血缘的,也可能并不是的,所以在殡葬方面就会存在这些需求。要把活着的人的社会关系维护起来,可以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祖先在哪,源头在哪。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殡葬文化也有着一定的需求,并不是完全无用的。

(1)儒家的殡葬文化观念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地位最为尊贵,影响力也很大,而且在殡葬文化形成丧葬文化一直以来在儒家文化中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与儒家文化的礼记纲常和孝道观是相辅相成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孝道方面的影响,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类是比较相信轮回的,可以把死亡作为一种轮回的起点,而在轮回的起点上,对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待遇。有的人认为殡葬做的排场一些,就可以让人进入下一个轮回更加的好一些,所以殡葬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方面的表现。传统殡葬文化形成的过程悠久,而且影响深远,因此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调整和改革的,正是因为儒家学派的影响,现在的人们还是依然继承传统,丧事置办方面未做出较大变革。

(2)丧葬文化对家族团结的影响

传统丧葬文化具有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逝者为家族人员的共同亲戚或朋友,当遇到身边的人去世时,这些家族中的成员会团结起来为逝者共办后事,整个殡葬活动都是原始社会所继承下来的共同活动,这种无形的血脉关系会将每个个体联系的更加紧密,甚至因为一些丧葬事宜操办的较为隆重,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强家族的自豪感与家族人员的自豪感。

(3)墓地價格日益升高

近年来,受各地政府政策推动,风水墓地的价格在快速上涨,甚至少数地方出现了墓地价格超过房价的现象,所以让很多人不得不开始考虑其他的殡葬模式,但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落叶归根”的影响,百分之九十的人依旧会选择在逝世之后选择墓葬,墓葬文化一直以来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古时候,中国采用的都是墓葬形式,很少出现火葬、天葬等其他形式,墓葬形式集中反映了古代的丧葬习俗,从各方面再现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中国人十分重视风水的选择,在选择墓地时,一般会先请教风水先生,寻找一块风水宝地进行逝者安葬,这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在墓地的选择方面颇有讲究,这种选择方式是充满迷信色彩的,所谓“风水”,实际上是古代相地术的俗称,包括对于墓地形势地貌、山川水流各方面的考虑与测量,当然还包括金、木、水、火、土与逝者生辰八字是否相克,以择吉避凶。直至今天,大多数地区甚至城市都还存在着这种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现代墓地也因所谓的风水好而大肆提高价码!但迷信的人们依然不惜重金,只希望找到好的安息之地。既为自己好,也为庇佑后世子孙。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的殡葬改革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的缘故。不过政府也并没有放弃进行殡葬改革,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了。比如这几年也推出了很多新的殡葬模式,如壁葬、树葬、花葬、晶石葬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大家新的殡葬选择。

3、传统丧葬文化的不足

(1)过度依赖传统观念,思想未得到创新。对于很多人来说,丧仪的置办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以至于现在很多落后农村在丧仪事务的操办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陋习,私葬乱葬的现象时常发生。个别地方丧主采取刻意隐瞒、占地偷埋等不合法手段实行传统土葬,虽说这种落后丧葬现象只是少数,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地方政府不及时查处纠正,就会造成社会上其他群众进行相互仿效,给殡葬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

(2)传统观念过度主导人的行为。传统大操大办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丧家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政府之所以推行殡葬改革,其目的主要是在于节约殡葬用地,减轻环境和土地污染,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但因为传统老旧观念——入土为安,回归自然的束缚,很多思想固化者虽然选择火化,但火化后仍会将逝者骨灰再次进行装棺土葬,丧事也大操大办。

4、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丧葬礼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传统丧葬习俗与现代丧葬礼仪相辅相成,传统丧葬习俗是现代丧葬礼仪的前身,现代丧葬礼仪是传统丧葬习俗的沿袭与发展;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入葬方式的不同,传统丧葬中,入葬方式较为单一,以土葬为主,即使是一些没有家族陵墓的下人或奴婢,在死后也会有主人家负责简单安葬,而安葬的方式一直都是土葬,现代丧仪中,除了较为传统的土葬,很多思想得到创新的人们开始选择火葬,火葬不仅解土地资源,对于环境的污染也较小。

5、如何正确评价传统的丧葬

(1)现代丧葬是传统丧葬的延伸,应该尽力说服群众在办丧事时选择新兴的(火葬等)、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环境的丧葬方式,这不仅可以节约丧家的时间精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丧葬成本。

(2)每一个民族和种族,每一种文化体系,都有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形成一整套丧葬制度,提供一种生死智慧,帮助人们化解死亡的恐惧,缓解丧亲的悲伤。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丧葬礼仪,这些丧葬礼仪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遭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被冠以“封建迷信”的污名,另一方面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速的今天,随着城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礼仪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然而在传统殡葬礼仪中包含着丰富的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劝慰人节哀顺变、引领人正确面对死亡的功能,发挥着报本反始、敬祖感恩等诚敬人心人性的道德教化作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急需我们揭开其表层的神秘面纱,阐释其深处的人文价值。所以对待传统丧葬文化,我们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广西壮族对待丧葬文化的态度

1、青年人对待丧葬文化的态度

据实地(恭城县、都安县、忻城县)访问调查了解到,壮族青年人对于本民族的丧葬文化及习俗礼仪大都表示 “见过,但并不是很了解”,同时表明:丧葬文化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尽量简化。的确,要完成壮族传统意义上的丧葬不是随随便便走个过场,而是需要动用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心力来完成的,这对于普遍生活在高科技快节奏的新时代青年人来说,这些“仪式”过于繁杂且传统。

2、中老年人对待丧葬文化的态度

在壮族的丧葬文化中,“和”的思想观念非常明显。壮族的丧葬仪式,既是一个家庭的行为,更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当今的壮族社会民俗生活当中,壮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不可抗拒力,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老一辈的人。所以在实地(恭城县、都安县、忻城县)访问调查中,中老年人对于丧葬文化“赞同且拥护”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少数民族丧葬文化未来发展的猜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我们的祖先对丧葬十分的重视,墓葬便是过去所采取的最为常见的一种安葬的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墓葬方式逐渐暴露出浪费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墓葬文化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一)丧葬行业崛起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殡葬是对人死后的遗体进行处理的一种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大概在一千万,逐渐从“婴儿潮”过渡到 “老龄潮”,最后转变为“死亡潮”,中国死亡人口将2040-2070年将进入高峰期,甚至还可能出现极端年份。总之,未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会越来越严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死亡率的飙升,由此可以推断,中国未来20年乃至于50年内,最稳定并且成长性最好的行业便是殡葬业。

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殡葬行业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是一个非常冷门的行业,但如果从从行业的前景分析,中国的殡葬行业在未来将会是一个朝阳行业。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目前我国遗体火化率仍不足50%。中国殡业主要由政府主导,私营企业参与度较低,行业利润也较低。墓业毛利率较高,呈现“高利润率+低周转”特点。未来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公墓公益属性

殡葬行业的发展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礼葬需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丧葬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人均丧葬费用也逐年递增。但丧葬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总体上看,丧葬市场空间巨大,门槛低,同时各种经营服务机构鱼龙混杂,中介漫天要价,乱象频发,改革迫在眉睫。未来国家将会出台相关政策,突出公墓公益属性,限制公墓价格过高,防止公墓暴利。将会从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2、提高殡葬服务水平

目前在殡葬服务市场上,大部分还是以个人经营居多,殡仪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丧葬市场混乱,这不但影响了公众的利益,也将会影响丧葬行业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未来部门将会逐步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逐渐提高殡葬服务的整体水平,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如不得误导、捆绑、强迫消费,不得限制使用合法丧葬用品等内容。在提高殡葬整体服务水平的同时,将会给予大家更多的消费自由和控制权。

(二)入葬形式简化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受到汉人儒家的传统丧礼“礼莫重于丧"的影响,丧葬礼仪文化在古人的观念中,是相当重要且不可随意更动的。无论是丧礼的礼仪、流程或服装,几乎没有多大变动,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改变。总的来说,越来越简化了,没有那么多的繁礼缛节了。首先从治丧的时间上,就大大的压缩了,在过去,若是家族中有亲人过世,治丧期大概都要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从死亡到出殯需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现在因为环保等观念,多火化少土葬,亡者所占用的时间与空间都大幅降低,大多7天内就办妥了。过去在丧礼上的礼仪越周到、繁缛,即表示该家族对死者的重视,也代表其家族是通达儒家礼仪文化的知礼人家,现在的丧葬规模也比过去小的多,大幅度简化丧礼、丧服,只讲求死前尊严、人道等。

(三)绿色殡葬

绿色殡葬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殡葬体现的是阴阳两隔,而现代殡葬体现的是精神永恒。中国一直比较推崇入土为安的观念,但是随着中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要想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我们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留下可以再生资源,因此绿色殡葬、生态殡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使用生态殡葬的方式祭奠故人,比如提倡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方式,既能使人们逝有所安,又能保障我们的社会能够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一举多得。

六、文化保护

(一)处理好文化开放与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各个民族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文化开放是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必然阶段,也是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还是中华文化得以绵延不绝、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但文化开放不是漫无目的的盲目开放,文化开放必须要在保证文化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下进行。文化开放和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文化安全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文化霸权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透支,试图从意识、精神和意志方面进行征服和扭曲,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一個国家或者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我们的社会稳定必然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开放与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关系,既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坚持对外开放,又要时刻保持警惕的意识与清醒的头脑,时刻谨防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二)处理好文化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在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发展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决定者我们的文化将何去何从。我们要发展文化,不能丢掉文化传承中的精髓。但社会不断的发展,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否则文化落后于现实,就会消弭在现实中。同外同先进文化相比较,少数民族文化的竞争能力相对薄弱,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原则,谨记"洋为中用",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传播,弘扬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独具中华风韵的新时代文化,打造新时期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三)处理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已经走在了现代化的道路上。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去除民族文化的糟粕,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同世界先进的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实践者,我们既要顺应现代化,又要传统文化这一份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的,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既要有正视中华传统文化糟粕的勇气,又要汲取各族人民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构建适应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只有我们能够辩证统一的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弄清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和落后因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实现古为今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样,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具有走向现代化的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大舞台上。

参考文献:

[1]莫晓蕾.三十年来广西壮族丧葬文化研究综述[A].广西民族大学.2013.

[2]覃圣敏.广西壮族的丧葬习俗[J].广西民族研究.1989(4).

[3]梁福兴,陆发焕.壮族丧葬仪式结构及其文化象征意义解读(一)——以榕峒村壮族新丧首次葬仪式结构及其文化象征意义分析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

[4]徐吉军.中国丧葬史[K].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庹忠凤,2000年4月,女,汉族,贵州遵义,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陈佳涵,1998年6月,女,壮族,广西桂林,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朱婷,1999年8月,女,汉族,贵州毕节,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覃君寰,1998年12月,女,壮族,广西河池,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林悦,1998年11月,女,壮族,广西来宾,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项目信息:

广西财经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立项,项目编号:202011548094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壮族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谁远谁近?
壮族山歌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