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生志愿服务的劳动参与能力

2020-06-21章宏恒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小学生

章宏恒

【摘 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当今社会,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在教育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应借助志愿服务劳动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必要性、课程设计方针以及发展路径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关键词】小学生;志愿服务;劳动参与能力

引言:

志愿服务不仅是服务,还是精神的传递,带领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为确保在志愿服务中,小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体验,他们必须掌握相关技巧与能力。因此可以将相关技巧与能力与日常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劳动参与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志愿服务精神。

一、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必要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都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是由于缺少相关工作经验,导致管理人员并没有针对志愿服务活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在小学开设志愿服务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必要性:

1.提高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通常情况下,学校虽然会结合专项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是由于专项活动开展频率不稳定,导致志愿活动开展频率不稳定,甚至于可能好几个学期才会出现一次,这使得小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志愿服务精神,对志愿服务活动无法产生兴趣[1]。

2.小学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目前小学校园所组织的志愿服务多为简单劳动,比如清洁、慰问等等。再加上在制定志愿服务活动计划时,并没有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导致学生严重缺少参与热情,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

3.小学志愿服务整体水平落后。目前,小学校园在举办志愿服务活动时,组建单位多为少先队、团委、德育教师或班主任,其他教师很少参与到活动设计当中,在实际活动中,小学生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开设小学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可以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服务针对性,将志愿服务精神渗透到小学生思想当中。

二、提高小学生志愿服务劳动参与能力的设计方针

1.正视劳动的重要性

从哲学角度进行切入,劳动是主体、客观以及意义的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小学校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小学生劳动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还符合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还可以增加社会财富,培养小学生创造精神。

2.以兴趣为设计前提

为提高小学生志愿服务劳动参与能力,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应以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开展实际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前,调动他们的劳动热情。比如目前许多小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那么教师可以组织“感恩月”活动,为小学生设定多个主题,让他们自己选择主题,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可以使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与关爱父母有关的举动,帮助他们感受父母的不容易,帮助他们改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3.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为调动小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热情,教师应对志愿服务形式进行创新,即对主题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创新。主题实践活动是小学志愿服务活动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步骤分为五步,分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参与实验。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分享精神,形成合作意识,端正他们的科学态度。在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学会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小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小自然调查员”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小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学校周围的风俗文化。在制定活动计划时,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走访位置,以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调动他们的游戏热情,比如小学生喜欢历史文化,那么可以带领小学生走访当地历史建筑;或者小学生喜欢自然文化,那么可以带领他们走访果园等等。

4.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有机融合,合理使用法定假期与休息日。而且小学生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在设计实验活动中,应打破校园对他们的禁锢,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比如小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文明双休日”,借助休息日带领小学生学习文明礼仪,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三、小学生志愿服务劳动参与能力发展路径

1.激发小学生志愿服务劳动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志愿服务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小学生志愿服务劳动热情,从不同角度开展志愿服务劳动,在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其次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领导者应直接参与到实际活动当中,发现所制定活动计划的不足之处,针对不足之处给出具体解决方案,提高他们道德素质。以《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宣传志愿服务,开设教学活动,带领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队伍,激发小学生劳动参与热情。

比如小学生可以组团开展志愿服务,到敬老院进行慰问、为山区儿童捐款等等,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亦或者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发起援助项目,然后根据小学生具体表现对他们进行嘉奖,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随着各项举措的不断落实,小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爱心奉献,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品质。

2.培养小学生志愿服务劳动精神

教师所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不应该局限在校园之内,应与社会、家庭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小学生养成劳动精神,了解社会服务重要性。在志愿服务劳动中,小学生应在家长、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相关服务,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相关服务理念。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召开“学雷锋”活动,开展“小小交通员”志愿服务活动,教师、家长带领学生在马路边发传单,在交通岗执勤,帮助市民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或者是在校园中开展“我是食堂打工人”,每周固定一天的设定校园劳动日,组织学生到食堂劳动,帮助食堂师傅分饭、分汤、分筷,帮助阿姨收餐盒、擦桌子,引导同学们文明用餐、节约粮食。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完成志愿服务精神传递,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成长[3]。

3.扩展小学生志愿服务劳动渠道

开展志愿服务劳动,主要目的为提高小学生劳动参与能力,加深小学生的社会理解能力,培养他们愛国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亦或者在校园中开展志愿服务情境活动,帮助小学生了解劳动重要性,帮助他们养成劳动意识。

实践场所是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阵地,目前,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地点是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劳动的主要场所,小学生经常在这些场所进行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弘扬、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敬老院中开展志愿服务劳动,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尊老爱幼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小学生走进历史文化馆,让他们担任讲解员,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志愿服务劳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并且相关工作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实际活动开展频率处于上升趋势。为进一步挖掘志愿服务劳动价值,提高小学生劳动参与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劳动计划,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制定志愿服务劳动计划,编写相关教材,将实践劳动服务渗透到小学校园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培养小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究[J].福建教育,2019,000(029):P.38-39.

[2]潘美燕.有效开展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9,016(009):42.

[3]张静.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J].明日,2019(35):0348-034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