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资助视域下高校“00后”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究

2020-06-21黄洪辉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0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当中重要的部分,其也是国家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一部分,且随着“00后”大学新生的到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变化呈现新问题,面临新环境就要有适应的新举措,才能真正的为时代服务,完善国家资助育人体系。本文从“00后”时代的新变化出发,揭露新问题,提出具体的举措,保障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形成长效发展工作机制,促进高校“00后”贫困学子早日成才。

【关键词】00后大学生;资助工作;新变化;举措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也在逐年加大对贫困学子的资助力度,以保障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学子都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较多,脱贫攻坚的任务更艰巨,而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保证每个学子都有上学的机会,民族地区高校的贫困资助工作尤为重要。

近几年,00后群体已经开始步入大学校园。相较于80、90后信息发展时代,那么00后群体完全是在網络媒体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且伴随着社会快速更新迭代发展变化而入学的,其相对应的贫困资助工作也发生了新变化。

一、00后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新变化

当前,世界处于互联网时代,与传统资助工作不同,互联网时代的资助工作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00后的成长与互联网的交织,让高校的资助工作产生现实的需求,对认知当下脱贫攻坚的形势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冲击下,资助工作的各个承载体发生了多种转化。

(一)受资助学生

贫困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象,各高校资助育人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回到贫困生。自00后踏入大学校园后,其受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个性化日益凸显,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1.心理特征相较于90后,更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过多的关注同学们怎么看待的问题,而是逐渐解除心理戒备,开始勇敢面对原生家庭的贫富环境。00后一代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因此00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地域差异与性别差异。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这一点是由国家大的生活环境所影响的,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人口众多,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贫困程度与贫困人口数量还是相对较高的,这一地区的贫困生心理因素较为脆弱。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男女生个体之间,贫困生在校期间虽然都得到资助,但由于性别差异,一般男生的顾虑多于女生,高校贫困生在平时人际交往中,由于经济的原因跟同学交往被动,男生比女生更被动,城市贫困生较农村贫困生更被动,自我效能感差异明显。

2.从时代背景看,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交互的交流模式已经逐渐改变过去的信息传播渠道,因此也大大影响了00后一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已经与以往不一样,不再过多受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情感表达方式更为直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互联网思维影响,更加注重实际需求,在“互联网+”的环境塑造了大学生的高效观念和务实态度。

(二)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是资助工作与受资助学生群体最为直接的媒介,特别是高校的辅导员。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成为90后阵地,由90后来管理00后,对00后进行贫困认定。在每年的贫困认定工作中,需要辅导员结合所带学生的特征开展工作。高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体决策者,高校资助中心主要是负责资助工作的制度制订;辅导员则是直接面向贫困学生,不管是在前期的资助工作,还是之后的育人工作,特别是针对00后这一代,从入学到毕业,辅导员都要全程跟踪受资助学生的状况。南宁师范大学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广西区内,少数民族贫困生较多,因此,在辅导员进行贫困认定工作时,以传统的方式往往会遗漏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要以时代背景为基础进行资助育人工作是每个辅导员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三)高校本身

学校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组成部分,承载了多重身份,既是贫困生鉴定的决定者,又是国家层面资助政策的执行者、倡导者,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中间设计者,而信息的普及,为各高校的资助工作提供了足够便利、充分的条件。

1.从信息认知度来看,00后时代已经是数字化普及时代,特别是近10年,电脑的使用频率已经被智能手机所超越,在00后的成长过程中,智能手机使用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短视频网络社交平台,深深的影响到学校的资助宣传以及办公环境,高校获取贫困生的详细资料更加方便快捷。

2.从规范化管理来看,技术的发展要以服务人类为前提与落脚点,网络环境的优化为高校关于贫困生的信息资料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中,数字化已然覆盖了各行各业,渗透到生活中,因此,作为资助育人工作设计者的高校,更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与信息整合的数据化特点,建立受资助贫困生的大数据,构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贫困认定机制与育人机制,通过数据的实时更新、追踪、记录贫困生在校动态,时刻了解其生活、学习动态,可以真切的反映贫困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信息,动态化管理精准帮扶。

二、社会矛盾转换下00后资助工作问题解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以一项制度,将资助工作和教育公平上升到国家报告,再一次强调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这也是为高校工作以及贫困生资助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保障建立实施全面的资助体系,使每个家庭困难学生都有受教育权利,从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平,实现人人成才,为国家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矛盾的转换,过去的一些资助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形势的工作,因此,高校资助工作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诸多问题,基本保障型的资助模式逐渐向适应时代发展的模式转变,而资助结构以及资助对象也在向多元化、多层面、高层次发展。

(一)认定贫困程度标准不够明确

当前,高校的學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绝大多数以《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为基准,缺乏较为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和方法,这其中就忽略了有些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际上,一般家庭在本村或者是居委会,开具证明不是很困难的问题,生源地部门对于部分学生真正的家庭情况也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开具了证明,造成贫困生冗余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地区高校更是如此,精准识别的程度相对更低,本身民族地区的生源家庭收入差距就很明显,各地区对于高校的贫困等级也不是很清楚,受这些因素影响,高校无法深入了解到某一个个体,无法真正的了解所申请学生的贫困程度与可信度。其次,学校在开学初期,特别是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贫困认定也充满不定性,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彼此之间、师生之间了解都不是很深入,导致认定的程序和标准不够准确,使得贫困生精准认定程度较低,评定等级也会存在混乱现象。

(二)精神教育引导程度不足

00后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原生家庭对于00后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精神教育比较缺乏,物质条件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得到满足,父母也就忽略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在青春期阶段,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养成,父母的溺爱,会导致00后这一代形成爱慕虚荣,互相攀比之心,不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入学之后有可能出现提前消费、网络贷款等不良现象,精神更加空虚;另外一些,由于家庭情况不乐观,与身边同学缺乏必要的沟通、交际,承担过重的生活压力,逐渐自我封闭,形成扭曲的三观。两个方向的极端情绪出现,使得贫困生的心理、精神出现自我认知障碍,使得贫困认定工作更加困难。

(三)育人工作成效不够明显

育人工作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内容,物质资助作为手段,最终目的是要“立德树人”。然而,部分高校将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序颠倒,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资助的数量,不注重育人工作的质量,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当中,表象的执行上级指令政策,缺乏贫困生的育人教育,忽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实效性不强。

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不健全,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占据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方面,涉及育人方面的工作非常少,在学校各部门,上至学校行政部门,下到二级学院,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动手段。另外,高校对贫困生资助的后续跟踪教育工作较少,受资助学生受经济资助之后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向等了解不深入,只是一味的以完成上级任务为基准,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学校的约束力不够,导致资助工作的目标混乱,无法完全达成国家资助育人成效的最终目的。

三、推进00后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思考

(一)动静结合,完善00后大学生档案资料

00后大学生虽然是伴随着数据时代的发展而成长的,但是贫困学生接触网络信息时代相对于富裕家庭还是有所差别,特别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数据完善程度较低,更新速度较慢,传统扶贫模式下,静态的大学生资料档案管理已经很难满足当前00后资助工作的需要。在这一情况下,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化管理,如与地区第一书记、民政局等人员和机构互相沟通,建立完整的、及时更新的动态化信息档案,保障信息准确、完整,作为贫困生信息档案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建立贫困学生数据传统的静态化档案已经难以满足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因此,学校应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建立动态化数据库,以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每年应通过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信息整理等工作程序,对大学生的档案进行分析。由于不同时期学生的贫困程度会有所变化,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山区突遭洪水、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期内造成家庭收入急剧下降,从而影响学费的缴纳等。针对此,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开展中,不仅要从整体上确定贫困学生档案,还应该做好动态分析,确保资助工作更加全面、客观、有针对性。

(二)构建互助团体,扶志与扶智

高校贫困生在全体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心理因素的困扰,让许多贫困学子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在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相对更多,这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地域因素、经济基础、文化积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素的影响,可能与其他学生存在心理隔阂,不敢与不太善于同其他学生交往,这些因素会严重影响他们人格的养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学校或者各级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及教师之间应该及时的与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特别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

鉴于此,学校各学院应以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为带头人,领导辅导员、教师以及院级组织,根据本院实际情况,构建贫困学生互助团体,帮助鼓励贫困学生走出自卑区,建立相关学生社团,让贫困学生能在组织当中结识与自己家庭境遇相同、心有灵犀的同学,给他们建立自信心,定期以社团的名义组织活动,如在课余时间、寒暑假时间开展乡村支教、志愿服务等志愿社会实践活动,让贫困学生在享受资助帮助的同时,更让他们了解还有更多的人群需要帮助,让其获得心灵的归属感,对于贫困生精神品质的塑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资助理念

高校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理念,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发展型资助理念,推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物质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成材才是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加强贫困生的思想道德引导、人格养成,关心、爱护贫困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一方面,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在课上课下积极引导贫困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物质资助,在他们收到帮助的同时,也要对他们有所教育引导,在学习和工作当中,都要以感恩的心、奉献精神回报社会和国家,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另一方面,要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除了开展基本的诚信主题班会、交流谈话等,要借助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手段,建立贫困生个人诚信档案系统,对贫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保存,客观记录,通过日常的新媒体方式进行线上的诚信法治教育,建设针对贫困生诚信的公众号等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定期推送诚信法治等类型的信息,组织贫困生学习,锻炼贫困生自觉养成诚信意识,严格要求自己。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2] 吴刚.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供给侧改革[J].镇江高专学报,2016,(3).

[3] 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2017,(3).

[4] 徐悦.大数据在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3).

作者简介:

黄洪辉(1991—),男,广西梧州,硕士研究生学历,南宁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资助项目:

南宁师范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与发展研究“2019XJZZ05”)资助立项。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