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新”与“旧”
2020-06-21钱欣怡
钱欣怡
【摘 要】在巴金《家》这本书,展现了当时新旧交织的社会生活。觉新、觉民、觉慧可以代表这样复杂环境中不同青年人的抉择,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新”与“旧”的影响,由他们传递出巴金对于旧的批判和对新的希冀。
【关键词】《家》;觉新;觉民;觉慧;新;旧
巴金的《家》塑造了高家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年轻一代觉新、觉民、觉慧身上,我们既可窥见旧思想的阴影,也能看到新思潮的熏陶。即使文章侧重刻画觉新的隐忍守旧,他眼中也有“新”的东西,同样,即使在觉慧勇于反抗,但出身封建家庭的他难免也留下旧社会的影响。每个人物都有其两面性,融合了时代的发展进程。
一、觉新:“新”屈服于“旧”
觉新是一个在这三兄弟中最为悲剧性质的人物,他的身上有“新”,但是他由于他性格的隐忍怯懦,受封建礼教熏陶浸染,最终向旧家族、旧思想妥协。觉新在求学时,也接受新的思潮,有自己倾慕的对象,希望出国留学,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番成就。但是,在父亲给他安排婚事的时候,他忍着痛苦接受了。接着,他又服从了父亲对于他工作的安排,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甚至在一段时间过后,他对这样的生活有了“满意”的感觉。觉新从一个新式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一步步走入了封建旧家族的黑暗中。
巴金曾经说“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1],“觉新”这一人物形象是以巴金的哥哥李尧枚为原型创造的,同样作为大哥,背负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折射出封建家族的真实风貌,这是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巴金所揭露的旧社会的压迫。觉新再三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厌恶这一点,但是他从不表露自己的意愿,即使妻子为避所谓的“血光之灾”,去城外生产,最后难产而死,他也没有因此奋起反抗。对于新的浪潮,他只是同情,并没有加入,最终被淹没在旧思想的苦痛中。觉新对“旧”的顺从和对“新”的放弃,体现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觉民:“新”暗含了“旧”
觉民在这三者之中,折中了大哥和三弟的特点,是一名温和的进步青年。他处事稳重,对于大哥,他能表示理解和体谅;对于三弟,他给予鼓励和支持。他敢于和封建家庭抗争,最高潮的部分就是大胆逃婚,摆脱了包办婚姻。他学习五四新思想,爱着进步女性琴,对于下层人民表示同情。
但是,觉民出身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摆脱不了“旧”的影子。在他逃婚后,内心不是没有犹豫和纠结。他感到害怕,甚至在花园里踱步,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在考虑是否和觉慧一起出走时,也犹豫不决,拿不下主意,有一定的软弱性。在这里,我们看到他不如觉慧那样大胆、坚定,他认同“新”的思想,同时也有“旧”的遗留。比起觉新和觉慧,觉民的形象并不算突出,但是这样的形象,才更让我们觉得真实,引起共鸣。即使是这样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也在迫于压力开始反抗,争取自己的生活。反映了在那样的家庭中、那样的背景下普通青年的情感和思考。
三、觉慧:“新”战胜了“舊”
觉慧可以说是这个家族中最有活力、最激进的一个新青年,年龄较小的他,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对于传统礼教,他敢于批判,对于学生活动,他积极参与。正是因为他这份带着幼稚的执着,让他有底气和勇气站在封建家庭的对立面。在与家中青年人的聚会时,他能大声念出进步刊物的话语;在陈姨太等人要进他房间捉鬼时,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毫不同情旧观念中的人们,就连大哥,也笑他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他追求“新”,摈弃“旧”。
但是,在这样一个追求新思潮的进步青年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封建的家庭环境在他头脑中留下的影响。当他看鸣凤的脸,是“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2];而对于琴的脸,是“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3]。对比二者,觉慧选择的是鸣凤的脸,尽管他明白琴的个性更能收获幸福。他倾向于这种弱势、引人怜悯的女性形象,反映出旧男性视角的封建审美。再者,当他和鸣凤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依然对封建家庭抱有些微幻想,寄希望于母亲同意鸣凤和自己的婚事,可见觉慧还有着对封建家庭的依赖。直到文章结尾,他毅然决定离家出走,才切断了这种幻想,踏上了新的道路。
觉新、觉民、觉慧性格不同,作者巴金以他们反映的方面也不同。觉新走出新式学校,走回旧封建家庭,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剥削。觉民以他复杂的情感,遵从自己的意愿来追求幸福,反映了当时青年的理想选择。觉慧则承载了巴金对叛逆精神的寄托,他挣脱了旧家族带来的束缚,投身于新的潮流中。三个人物形象,体现出了那样社会下青年的迷惘和觉醒,表达出巴金反封建的现实思想。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新版后记。
[2]\[3].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