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给中国供应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020-06-21蔡进马天琦程溥李嘉炜
蔡进 马天琦 程溥 李嘉炜
摘 要:2020年3月28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发起了以“全球疫情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和对策交流”为主题的线上论坛。文章对论坛討论的核心主题和嘉宾发表的重要观点进行总结,主要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对国内企业运营尤其是对外业务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疫情中隐藏着的供应链发展机遇,并对企业和政府分别提出了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的建议。
关 键 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供应链;对外贸易
一、引言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已经冲击到全球多个重要经济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4月3日上午6点21分,全球已有超101万人确诊[1],疫情影响到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链条传导仍在延续。现在中国国内各产业平均复产率已达到40%~60%且在持续改善,但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国外物流受阻、需求锐减、产能不足,一些海外关键中间品供应中断,大量订单被取消,全球供应链处于中国逐步恢复与国外断裂失效的双重交互阶段,仍然面临严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26日召开的G20特别峰会上强调,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
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活动疲软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生产部门停工和全球运输线路的阻断或将对国际供应链结构产生长远影响,从而对国内供应链提出挑战。从短期看,全球性需求下滑和产能停滞影响中国供应链的恢复速度;从长期看,供应链的断裂可能加强逆全球化趋势,本土化供应链将更多地替代跨国供应链。这同样可能是中国供应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球需求下滑是暂时的。疫情过后,伴随大量国际需求释放,率先走出疫情危机的中国如果能以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物流环境和投资政策促进供应链发展,以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境外投资者,全面提升中国竞争力,中国将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引擎。因此,在全力巩固抗疫成果的同时,中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及疫情后全球供应链的巩固与拓展,抢抓机遇,提升韧劲,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增强全球竞争力。
为推动我国供应链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发起了以“全球疫情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和对策交流”为主题的线上论坛,具体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对将供应链延伸到境外的中国企业造成的影响、全球供应链波动中隐藏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影响以及政府部门如何帮助企业摆脱当前困境。本次会议邀请了工业、服务业两个主要产业的代表性供应链企业介绍受全球疫情影响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还邀请了商务部、工信部代表和200余位业界、学界供应链专业人士共同参与。
本文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综述,汇总梳理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永达,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商务总部总监袁春燕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六位专家的发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对我国国内供应链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全球供应链波动中蕴藏的发展机会;第三部分则分别针对企业和政府提出了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建议。
二、全球疫情给中国供应链带来严重影响
(一)出口锐减
全球疫情恶化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冲击。从2019 年出口贸易各国占比来看,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当前疫情主要暴发地区的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16.8%、17%、5.7%和4.4%[3],不考虑产业关联效应,中国对上述经济体至少40%的出口订单会明显受到疫情影响,面临消减或延迟。2020年1—2月,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同比下降15.9%[4],制造业PMI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也由1月的48.7%下降至2月的28.7%[5],显示中国出口面临巨大压力。
疫情对出口型企业的首要影响来自海外订单的取消和延迟出货,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外疫情造成的封城和失业导致全球性消费需求下滑,传导到供应链上游,国外许多地区已经无法消化本地工厂的产能,进口产品自然相应下跌。受此影响较大的为日用品和农产品的出口。二是疫情阻碍国内外商务人员流动,无法实地看货导致下单谨慎,如2020年春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外国采购者明显少于往年,相应的圣诞节出口订单大量减少[6]。三是国际社会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低,削弱我国大宗商品出口竞争力,如钢铁、铝材出口受损严重。
(二)进口困难
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需求方,对于疫情严峻国家的进口依赖度比出口依赖度更高,全球疫情蔓延导致的停工停产对中国部分进口依赖行业上游链条产生不确定供给影响。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当前疫情主要暴发地区的进口金额占比分别为5.9%、13.3%、8.2%和8.3%,总计35%左右[3],这些国家生产停摆将对中国进口业务产生重要影响。三一重工表示,如果5月其海外供应商不能快速恢复生产,将对供应链造成显著影响。此外,部分海外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中国供应链的战略供应商。全球贸易摩擦及各经济体间层出不穷的出口禁令也对进口业务形成挑战。
(三)国际物流中断
当前国际物流已由被动中断变成主动中断,全球空运、海运等物流渠道受阻。以空运为例,根据各大航司官网和新闻媒体公布的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20多家航司全线停飞所有航班。全球最大快递公司DHL暂停16国出口服务,欧洲多地派送和取件服务调整;UPS公司暂停一切货物担保服务,部分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服务暂停。如果全球疫情迟迟得不到控制,就意味着停飞的航线会持续增加,航空物流费用也会继续上涨,进一步加剧全球物流渠道的中断风险,进而造成供应链的中断。
(四)供应链传导再停工风险
大量国际客户以不可抗力条款延迟支付或取消订单,国内出口企业普遍应收账款积压与库存高企,兼之国际物流渠道减少导致费用上升、效率下降,国际订单履约成本大大增加,这些问题都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带来很大压力,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受经营成本制约,可以预见外贸企业将普遍缩减业务量,经由供应链传导,外贸工厂及其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可能再次出现停工停产现象,给我国约6000万外贸从业者带来失业风险。
(五)全球制造中心地位受威胁
受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双重影响,未来世界各国将普遍布局关键产品及日用品的本地供应网络,可能威胁中国作为制造中心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三、中国供应链有机会再进一步
(一)布局本地化供应链
疫情导致国外工厂大范围关停,尤其是单一来源关键产品制造商的停工停产,导致国内部分工厂由于缺乏一个零部件而整体生产停滞,暴露了国内许多高端制造业的脆弱点,无形中减少了中国排查“卡脖子”环节的工作量。这为中国布局国内供应链闭环、减少进口依赖、降低境外供应链风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此外,受疫情影响,全球资产价格下跌,部分国外工厂经营困难,有利于我国通过援助、注资、并购等方式与核心产品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二)國产供应链提质
国外停产及物流中断导致许多传统的输入型产品已经无法经由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将迫使中国供应链补齐短板,实现国产产品的跨越式提升。如港口机械行业,长期以来国产零部件设计旧、质量差,竞争力弱于进口零部件,全球市场受外国零部件厂掌控,此次疫情期间境外工厂停工,迫使国内港口机械制造商采用国产零部件,倒逼国内零部件制造商进行新产品开发、提升零部件质量,在短时间内实现国产供应链的升级。
(三)供应链生态优化
疫情激发了新的市场需求,如口罩、呼吸机等,目前是全球各国急需产品,其供应链涉及的多个上游产业都出现了产能缺口。在上一轮经济发展中我国出现了过剩产能,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此次疫情中许多已经出现生存危机的产能过剩企业通过断臂求生、转行新需求市场实现了“软着陆”,中国供应链生态结构正在优化。
(四)向高效供应链纽带转型
过去国内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间主要由订单、业务纽带互相连接,企业间互信水平低、壁垒高、合作效率低下。此次疫情期间,以各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供应链核心企业普遍对其供应商和客户给予了物资和资金支持,进行了大量的共同研发工作,实现了风险共担与数据互通,让我国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纽带向着信用纽带、数据纽带的方向转型,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不再是机械地链接,沟通更加高效。
(五)提升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
国际社会疫情防控效率较差,难以实现快速复工,目前国际市场的需求仍要依赖已经复工的中国工厂满足,这给我国产品挺进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中国企业对国际供应链合作伙伴提供援助也有利于我国供应链在国际社会打造品牌声誉,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中国已经率先走出疫情危机,如果能够以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境外投资者,尤其是抓住高端产业、技术资本、高端服务和高端人才向中国转移的机遇,有利于中国形成更加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引擎。
四、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的建议
(一)企业层面
(1)企业要普遍具备风险意识,要有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与供应链弹性建设方案,对突发情况提前做预案,并在预案中考虑最坏情况。提高供应链弹性有四个原则:一是去中心化原则。利用风险重构的机会,消除原有供应链体系中所有的瓶颈环节。二是去隐形化原则。梳理供应链管理体系里隐藏的二级、三级供应商,使整个供应链实现可视透明。三是去过度化原则。优化供应商数量,去除冗余与浪费。四是去单一化原则。对单一来源原材料和零部件增加备份供应商[7]。
(2)要在波动的市场中寻找机遇。例如,将被取消订单的原出口产品进行简单再加工,转为销往国内市场,减少损失;或根据企业自身禀赋转型目前市场缺口大的行业,如口罩、呼吸机原材料或制造设备产业,实现自救;或在大宗商品价格断崖式下跌期间适当囤货以供未来生产销售需要;或并购、收购国外公司、工厂等优质资产。
(3)核心企业应抓住机会增强供应链关系,塑造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供应链理念,避免“独善其身”。以三一集团“八大关怀”为例,核心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协调供应链各节点库存、资金、订单情况,保证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畅通,让供应链上下游互相信任,同舟共济,达到多赢局面:一是运输关怀,与供应商共享物流资源;二是物资关怀,向供应商赠送防疫物资;三是资金关怀,提前支付订单货款;四是金融关怀,提供供应链融资;五是票据贴现关怀;六是情感关怀,高层沟通增进互信;七是成本关怀,共同负担运营成本;八是信息关怀,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汇总和防疫手册。
非核心的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与合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风险共担,共渡难关。对一些关键生产要素,如闲置产能、待业劳动力等,可以开发工业领域的“共享”经济。
(4)优先保证流动性与物料、资金的健康周转。外贸企业要和海外合作伙伴保持联系,一方面保障大型工厂不停工,降低原材料库存;另一方面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情况,避免生产后被取消订单而造成更多库存积压。保证物料的周转可以将库存转变为资金,提高企业流动性就是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
(5)平衡冗余与精益,实现战略转型。此次疫情中,全球布局型企业普遍比进出口企业受到的影响小,供应链高端企业普遍比低端企业受到的影响小,企业可以考虑向这两个方向转型来提高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如开发备份供应商、多地布局工厂等。但同时企业也要考虑备份供应链能力所需成本以及多地布局对效率的影响,在控制供应链风险的同时把握供应链效率和冗余的平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适当的战略。
(6)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此次疫情凸显了数字化的重要性,数字化水平高的企业通过在线办公就可以快速恢复生产。数字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也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端对端的透明性,便利企业快速筛查各级供应商,向供应链上游溯源,准确定位风险层级,并及时反应。
(二)政策层面
(1)加强重要资源战略储备,警惕他国供应链中断逆向伤害中国供应链体系,稳定生活物资、应急物资的持续生产和供应,预防通胀。例如,疫情导致的油价下跌为我国低成本储备石油提供了良机,应大幅提升石油战略储备,进一步提高国家经济安全。同时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先进工艺的能源、资源企业有利于我国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与稳定,加大对重要物资的提前储备。
(2)积极推动全球供应链安全治理体系构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文莱、缅甸、新西兰、智利七国在2020年3月25日发表联合声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公共危机,七国面对挑战紧密合作,确保供应链联通无阻。习近平总书记3月27日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时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市场、保增长、保民生,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因此,中国作为最先从疫情中复苏的国家,要与全球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贸易合作和海关协作磋商,在有效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恢复国际航线、尽快解除相关贸易国的海关限制、停航、停运、拒收以及关税上调等管制手段,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壁垒,确保跨境供应链通畅。
(3)对于之前遭受中断损失的供应链,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政府在确定供应链修复优先级时应参考五个原则:一是民生原则,特别强调关系国计民生的供应链、战略地位的供应链;二是应急原则,即急用先行;三是效率原则,以短期效益有限,兼顾长期效益;四是优先原则,主要通过分类评估,对严重程度高、可修复性高、可修复时间短的供应链优先考虑修复;五是标杆原则,即能够产生示范带动作用的供应链。
(4)布局本土化供应链。此次疫情海外供应链难以快速反应,使国内供应商有机会进入很多从前进不了的产业,为国内供应商代替国际供应商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例如,美国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将对中国机械制造、汽车产业、医疗行业产生一定影响;疫情将对德国的汽车制造、医药产品、机械设备出口造成一定冲击,国内相关行业的下游企业可能面临一定的供应链风险;日本疫情形势加剧,可能对中国汽车行业、机械制造业、船舶行业和通信设备行业造成影响;如果韩国疫情加剧,我国的半导体、通信设备行业、机械制造与加工行业、化工产品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中国应抓住機会,加强对重点产业的供应链图谱分析,找到供应链脆弱节点并弥补短板,收购、吸引国外企业向中国转移,通过补贴等方式扶持有利于国内供应链形成闭环的关键产业发展,促进高附加值行业寻找国内替代和国产化,逐步提高国内产业配套水平。同时,也要引导国内龙头企业对国产供应商给予更多的机会和信任,全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进行供应链闭环布局过程中,政府要充分重视供应链弹性建设在产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引导各产业根据以下原则提升中宏观的供应链弹性:一是时效性原则,即争取在短时间内可以见效的;二是有效性原则,即有助于增长供应链弹性;三是保守性原则,即在应对措施实施后至少不再进一步恶化;四是经济性原则,即需要综合考虑投入成本、均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五是整体性原则,即要充分考虑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影响。
(5)对疫情较轻地区及“一带一路”区域加大市场开发,同时开发内需和外需。通过行业协会、供应链服务企业和各个省市政府的推动,建设数字化供需匹配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国内外市场的供需缺口信息、产能闲置信息等,引导工业部门实现生产资源共享,产能、产品高效流通,引导出口订单向国内需求转移。此外,要借助中国支援全球疫情应对的战略机遇,大力推动医疗物资出口供应链建设,鼓励配套企业联合“走出去”。同时,要加强对抗击疫情相关物资的出口监管,严厉打击损害国家形象的行为,维护中国供应链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形象。
(6)高度重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重要行业的数字化、智慧化变革,进一步增强中国产业优势与韧性。美国沃克斯网站3月25日刊登题为《快递服务帮助中国渡过新冠病毒危机,美国须得赶上》一文,指出新冠疫情暴露出西方在物流及电子商务方面落后中国4~5年,在北美和欧洲暴发疫情之际,这种落后现状凸显。因此,中国需要更加重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强力支撑,发挥物流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价值,借助“十四五”规划的机遇,出台专项规划,加速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快速发展。
(7)依托“新基建”体系建设加强供应链系统规划。一方面,新基建是推动中国未来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全球化、市场化的重要力量,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对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城际高速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磁悬浮铁路、下一代航空系统、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储能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等新基建进行系统规划,构建合理的新基建供应链控制权,避免新技术供应链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在线办公、视频会议、远程协同、数字化管理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倒逼企业和全社会进行数字化管理变革。
(8)创新发展营商环境,多种手段发挥中国质优价廉、产业配套、政策环境良好的优势,巩固和拓展全球供应链。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和创造中心,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应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并打造世界最佳营商环境,通过国内市场规模与外企帮扶政策吸引新一轮对华投资热潮,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价值。
(9)细化、落实供应链金融政策。据调查,大部分金融机构对目前所实施的降息政策反应平淡,认为用处不大。供应链金融帮扶中小企业的瓶颈主要集中在身份认证和人脸识别等技术问题,以及企业在线开户的问题。此外,应收账款的司法解释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应收账款、货物质押登记等流程也应当进一步简化。有关部门应细化政策方案,简化流程,切实通过供应链金融政策帮扶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
(10)加强供应链基础性工作。包括标准体系的构建、供应链金融机制的建设、供应链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等。要在这次供应链调整过程中通过供应链打造产业链,提升我国基础产业、关键性产业的基础能力,形成产业优势,在危机中寻找发展和创新机遇。
参考文献:
[1]搜狐网.最新!全球确诊超100万,法国养老院成为重灾区[EB/OL].(2020-04-03)[2020-04-04].https://www.sohu.com/a/385279836_120702.
[2]新华社.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20-03-26)[2020-04-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649970.
[3]魏际刚,刘伟华.疫情全球冲击下中国供应链的危与机[EB/OL].(2020-04-03)[2020-04-04].https://www.sohu.com/a/385397923_100051977.
[4]中国新闻网.1—2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降9.6% 海关总署:疫情影响是暂时的[EB/OL].(2020-03-07)[2020-04-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486587062461248&wfr=spider&for=pc.
[5]文韬.2月份制造业PMI显示:指数下降至35.7%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影响明显[EB/OL].(2020-02-29)[2020-04-01].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zq/202002/29/494451.shtml.
[6]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中物联举办“新冠疫情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和对策交流”周末在线论坛[EB/OL].(2020-03-29)[2020-04-01].http://cgw.chinawuliu.com.cn/gzdt/202003/29/496866.shtml.
[7]中國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专家献言“全球疫情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和对策”[EB/OL].(2020-03-31)[2020-04-01].http://cgw.chinawuliu.com.cn/gzdt/202003/31/497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