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刚柔相济的纪检扶贫人
2020-06-21康琴彭涛吴庆岭
康琴 彭涛 吴庆岭
陈 劲松穿了一双军胶鞋,手里一如既往提着带给孩子们的书,和后池村党支部书记吉朵居作在山路上一前一后健步如飞,记者和另外两名村干部都跟不上他的脚步。
“陈书记的脚力好”,马边县定点帮扶办干部洪阳茜印象深刻。她已经记不清和这名挂职的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一共去过多少户孩子的家里,走过多远的路了。
陈劲松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干部,他的挂职之旅从2018年41岁的生日开始,他把这个生日称为自己的一次“重生”。他主动报名,被选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扶贫马边17年间,派到马边挂职扶贫的第14名干部。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小凉山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和省市纪委监委的定点扶贫县。近两年的时间里,陈劲松把自己融入马边,在记者采访的这一周里,时间的力量在析出,那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长时间定点帮扶给这里带来的巨变。?
桐华培优班的“陈叔叔”
从村里回到办公室,陈劲松是另一副模样。堆满书的办公室里,戴着眼镜的他身上有一股书卷气,一聊到脱贫攻坚,有说不完的话。他给记者的“见面礼”是推荐两本书——《昨日的边城》《乌蒙山里的桃花源》,前者讲述马边的历史,后者则是大山深处一个美好的教育愿景。挂职的忙碌并没有改变陈劲松读书的习惯,他也把书带给了身边的干部和扶贫过程中牵挂的孩子,并称之为“书香扶贫”。
陈劲松跑得最多的两个村是两块“硬骨头”——荣丁镇后池村和民主乡小谷溪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看见他就像见到自家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谷溪村漫长的雨季,刚来时村里还有几条通组路没有完成硬化,想到偏远的组里,车根本开不进去,入户走访全靠一双脚走,“有些路段穿一双筒靴可能一脚踩进烂泥路里脚拔不出来”。
“大人走路都这么难,孩子们上学可想而知。”陈劲松随行走访的几户人家,大大小小好几个孩子,无一不亲近他,远远看见他来就开始喊“陈叔叔”,小一点的孩子则已经飞奔过来扑到他身上。
今年已经16岁的立古曲子如今在学校是一个开朗漂亮的女孩,但一年多前,在陈劲松想给他们一家人拍照时,她还害羞地躲起来。
小谷溪村唐家埂小学负责人阿仲妹妹老师介绍,曲子成绩特别优秀,但因为她家以前离学校走路要两个小时、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并同时照顾6个孩子,所以曲子前些年都在家帮母亲,等到弟弟妹妹能走路上学了,她才有机会一起走进学校。看着这个害羞的女生,陈劲松心里不是滋味。
他不只一次看到十几岁的孩子才上小学一二年级,问成绩怎么样,能考到六十分的回答都很理直气壮,小学只考几分十几分的也不是个例……这让陈劲松不由想到自己的孩子——他与马边的大龄低年级孩子年龄相近但却已经上初中,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善彝区的教育。
与四川省纪委时任下派干部、县委副书记刘凤祁等其他挂职扶贫干部一起商量,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扶贫办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作汇报后,大家决定为这些孩子办一个班。集中全县最好的老师,自己编写教材,学业复习巩固和适度超前教学相结合,帮助孩子们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2019年暑期,来自8个乡镇的28个孩子进入位于马边县城一家中学,“桐华培优班”就这样开办了。
“桐华”是陈劲松取的名字,他说当地山里开珙桐花,花是纯白色,花期虽晚,但花开时很美丽,“‘桐是珙桐,‘华与‘花谐音,意味着彝区每个孩子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他们一个都不掉队”。
这些来自偏远山村的孩子,全在小学三年级以下,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绝大多数没有住校经历,很多甚至没来过县城。有的女生在报到时,坚持要陪同的家人留校陪读;有的男生因为想家,课间休息时趁老师不注意,直接翻墙逃跑了。
但一段时间后,桐华培优班的孩子,精气神都有了明显变化,学习成绩都有提高。立古曲子上完桐华班后在新學期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原来连能否上完小学都不自信的她有一天告诉老师,自己也想上大学。
阿培阿黑是桐华培优班年龄最大但也是成绩最好的学生。随陈劲松走了一个半小时山路去她家回访时才知道,她有两个姐姐,三个弟妹,大姐已经嫁人,二姐上到五年级心疼妈妈太辛苦就回家帮忙了。她说,以前觉得这些都很正常,上了桐华培优班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更远。
陈劲松感慨,“改变一个孩子特别是女孩,可以改变三代人,影响身边更多人”。为了这些人生中经历过“迟到”的孩子,他把自己几乎当做乡村教师,经常利用平时和周末、节假日下乡的机会,一个个到学校或家里走访,同时根据调研中了解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由点到面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抓实控辍保学、改进乡村教育的意见建议。
马边县教育局总督学罗相东在工作中与陈劲松接触很多,直言这名扶贫干部对教育的上心让人感动,“他最见不得耽误孩子们上学,跑得最多的是偏远乡镇的相对薄弱学校和偏远村的教学点,与教育有关的事不仅有求必应,而且经常主动出点子、帮助对接争取了很多资源,像‘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在偏远村小设置图书角和改造食堂提供热餐、建设城乡网络共享课堂,都是破解贫困县教育发展瓶颈所急需的,抓到了点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下派小谷溪村第一书记柴杰也深有感触,“劲松书记下乡跟我们谈工作,说得最多的是两件事,一是产业,二是人的思想观念转化特别是教育,他反复叮嘱我们要保证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辍学,同时紧紧盯着村里每一个大龄低年级学生或有辍学隐患的孩子,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桐华培优班立足化解辍学存量精准控辍、主动防辍的做法受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全国妇联、教育部充分肯定,贫困县退出省检第三方评估检查组认为值得在民族地区推广。而另一个针对大龄高年级学生、旨在提升就业技能的“杉华补剂班”也开办了,县城和乡镇共有695个孩子利用暑期集中学习、接受学业补偿教育。
今年,桐华培优班再度开学,集中办学的规模已经由28人增加到了202人,班级也从一个班变成了五个班。“岁月如歌,梦圆桐华”,马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风顶上,洁白的珙桐花朵朵盛开,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也象征着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督查”县委书记的副书记
“检查(省检)没有抽到,还有点失落。”县委办副主任王英如此表述大家的心情,这当然是工作到位有底气的表现。
“这些年马边脱贫攻坚任务很重,基层干部很辛苦、很不容易,但确实也有个别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作风转变不到位,担当精神不够,成了影响高质量脱贫的绊脚石”,谈到干部队伍中的不良作风,陈劲松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带着几丝愤怒。
陈劲松到马边半年后,中办接连印发了两个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文件。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边县委书记郭正强给陈劲松派了个“硬活”——让他牵头把全县的督查工作统筹起来,并鼓励他说:“工作中不要有顾虑,先从我开始督,放手好好抓一抓作风和纪律方面问题。”
动真碰硬是从督查县级干部履职情况开始的,陈劲松和督查组的同志一起,首先摸到县委书记、县长等县领导联系的贫困户家里,察看“两不愁三保障”是否还有短板,了解群众对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工作是否满意。
这向全县干部释放出一个信号——督查组是认真的。
在这方面,县里有的干部撞到过“枪口”。
脱贫攻坚迎接市级初检前两个多月,有名借调督查组工作的老大姐给陈劲松出了个难题,她说要休年休假到医院动手术。考虑到这时县里还未对年休假作出统筹安排,陈劲松建议她先请病假抓紧到医院诊治。于是这名大姐口头跟单位领导报告了一下就去医院“动手术”了。
后来,这名老大姐始终没来督查组上班,休完半个多月病假还要继续休年休假。最后一次她申请休假,陈劲松请她提供手术病历等书面材料。结果她跑到陈劲松办公室来,说自己在熟人的诊所动了个“小手术”、没有病历,只有一个外市医院的建议手术检查证明。
陈劲松意识到这名大姐可能没说实话,于是约她谈话。一开始她还不承认,陈劲松先后3次找她谈话,与她一起学习党章和党纪处分条例,跟她讲明其中利害,“有了错误不要紧,但不承认不改正错误是错上加错”,并直言“搞清事实真相是分分钟的事”。最后这位大姐终于承认:并没有动手术,而是请假帮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带孩子去了。
对此事的处理不是简单给个纪律处分。了解到这位老大姐家中确有特殊困难、本人主动提出想提前退休,而且真心认错改错,陈劲松及时与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沟通,并向县委书记汇报了相关情况。经过慎重研究,后来组织对这位老大姐免予纪律处分,同时责令其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作出深刻检查。
在随后召开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陈劲松和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县政府分管领导一起同与会人员重温党章和党纪处分条例,与会同志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参会人员在组织生活中受到党性和纪律教育。
类似情况,陈劲松还接触了几例,他都实事求是、认真较真、依纪依规处置对待,同时关注事和人处理后的“后半篇”文章,主动开展回访工作。“纪律是有刚性的,违纪了就必须动真,同时对干部的处理是有温度的,刚和柔,都统一在实事求是这个大原则下,都要符合党章党规党纪要求。”
2019年,在省市有力督促指导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同时督查组积极发挥作用共發现、推动整改并会同县纪委监委和县委组织部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联动,干部队伍作风进一步转变,苦干实干导向更加鲜明,马边不仅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评估检查,而且党风廉政群众满意度测评在全省排名也大幅上升。
“马边推销员”
劳动乡福来村小荣丁的茶园基地有上千亩,企业负责人李贤波是当地返乡创业者,他敬佩陈劲松不遗余力助推当地茶经济,而陈劲松敬佩李贤波规规矩矩、一心一意做好茶的匠人精神。
陈劲松说,扶贫也需要茶人精神。
改善一地经济状况,最重要的是抓产业,而马边的优势是茶叶。陈劲松的“茶经”头头是道:马边特有的高山有机茶品质上乘,但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匮乏等原因,产业发展水平低,挣的多是辛苦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帮扶马边后一直在帮助想办法,近年来协助对接引进了中旅集团等大企业,用好高标准农田整治、科技扶贫、公益扶贫广告等各种资源,着力打造马边有机高山茶品牌和“雾里茶山”茶旅融合乡村旅游等项目,助推马边产业发展。
针对马边茶“有品质无品牌”的现状,陈劲松在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部署抓好落实的同时,借助在派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工作的优势,吃透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政策,争取到科技部定向支持马边茶产业提质增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投入资金750万元,并协调科技部门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助力马边茶产业破解短板。
他还联系对接家乡浙江的资源,帮助县有关部门对接商品展销、物流、电商培训等平台或企业……
“请喝一杯马边茶,茶里有乾坤滋味,茶里有清风明月”,这是陈劲松在微信朋友圈中宣传马边茶的一篇“微文”。为了当地经济发展,他心甘情愿成了一名“马边推销员”,同时谨守着做人做事的底线。他经常说的是,“扶贫是一项纯粹的事业,要以‘无我之心成就‘有我之业,干部付出越多,马边变化越大,群众的获得感越多,我们越有成就感。”
在马边,一年只回北京三次、全身心投入扶贫的不只是陈劲松,还有很多这样的扶贫干部。他们中,既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省市纪委监委下派干部,也有自然资源部和省市其他部门以及中旅集团等国企单位下派干部,还有来自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干部和峨眉山市的对口援彝干部。他们扎根基层,甩开膀子同群众一起干,与群众一起苦、一起笑,也一起见证马边的天翻地覆。
群众也见证了纪委帮扶给马边带来的变化。马边这些年通过易地搬迁、彝家新寨、增减挂钩、破旧房改造等,一共解决了4.3万余户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同时开展“三改四革命”(改厨改厕改圈,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圈养革命、洗澡革命)1.47万项,改变了彝族同胞厨房、厕所、牲口圈舍不分的问题。出行之痛也得到了解决,以前很多村通村通组路是泥路,如今马边的第一条高速即将建成通车,通村路也全部是硬化水泥路,很多通到老百姓家门口的路也实现了硬化……
“干这项工作时间长了,既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又会感到自己的渺小。”陈劲松说,前者是因为“身在这里、心在这里、感情在这里、责任也在这里”,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滴水也能穿石;后者则因为知道他和所有扶贫干部一样,都是集体的一员,有组织作靠山、有群众作靠山,才能干成事情。他的疑问变少了,但待办事项的清单变长了。
今年2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定点帮扶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已退出贫困县序列。陈劲松的马边挂职扶贫之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