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精神扶贫对策研究
2020-06-21马永祥郭威威石林溪
马永祥 郭威威 石林溪
摘 要 人口素质是农村贫困的根本影响因素,也是农村要摆脱贫困现状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由于存在依赖思想、保守思想和小富即安思想,加之盲目迷信、好逸恶劳,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要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脱贫主体意识、树立创业思想、培训技术技能、拓宽致富思路等方面入手,以精神富裕带动物质富裕,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实现物质精神共同富裕。
关键词 精神贫困;内生动力;扶贫;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2.044
贫困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难题,尤其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表现的极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脱贫攻坚方面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定位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举全国之力开展扶贫攻坚,为消除贫困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贫困产生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是贫困者缺乏维持生存的手段和能力。为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是各个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扶贫工作要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以精准扶贫方式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要加强物质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1]。甘肃省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位居全国末位,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贫困集中区多,消除贫困的难度大,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等深度贫困集发地,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并存。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斗志,增强其致富信心,促使外因助力脱贫向内力自助脱贫转变,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讨论的重要課题。
1 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精神贫困存在的问题
1.1 依赖政府思想严重
在贫困地区调研发现,大多数贫困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为长期享受政府扶贫资金,多数农村贫困户以谎报、低报家庭收入等方式获取政府的扶贫补贴,因为申报越低得到的扶贫资助就越多。在政府给予贫困户生产性资金或物资扶持时,部分贫困户只想占有,而不用获得的资助去投资生产或经营;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众被动参加或者不参加政府组织的扶贫技术培训活动,村党支部多次催促下才勉强到培训现场,来的目的不是想要学致富技术,而是想看政府能给他们多少救助资金,更有甚者直接向政府派出的扶贫干部要钱要物,认为扶贫干部就是国家政府派来给自己解决生活困难的,应该给自己一定的钱财。在谈及“您的贫困由谁负主要责任时”,半数以上的贫困群众认为政府和基层扶贫干部应该负主要责任,而认为贫困的责任由自身承担的寥寥无几。60%以上的贫困人群认为,自己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技能,不可能摆脱贫困。深度贫困地区代际贫困的贫困户认为,贫困是命中注定的,要改变这种命运很不现实,自我脱贫意识缺乏,“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十分严重,在他们看来,政府不断给予物质帮扶才是脱贫的根本方式。
1.2 思想观念传统守旧
目前,甘肃省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进行,省委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国家贫困县调研,为消除贫困出谋划策,驻村第一书记也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努力脱贫,这种情况也点燃了一部分贫困人群的热情。在政府和驻村干部的不断帮扶下,贫困地区农村部分有志青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财富,成为少数脱贫致富带头人,实现了脱贫致富。但由于脱贫致富思想观念守旧,大多数贫困人群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维系生计,近80%的贫困人群认为种植养殖是自己熟悉的生产领域,离开了基本农业生产就不能致富,其他不熟悉的新型致富方式风险太大,让他们去创业致富,既没有资本,又不懂经营,极度缺乏安全感,因此最终选择了极为传统的“耕读传家”致富方式,放弃了创业的想法。当前,求稳怕风险的思想长期占据了贫困人群的内心,贫困人群思想保守,缺乏创造性。
1.3 小富即安思想作祟
调查中发现,每个人都有致富的思想,但大多数群众生活略有改观就止步不前,只求温饱、不求富裕已然成为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群的普遍思想。对甘肃省3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部分集中连片贫困区调查发现,农村贫困人群对目前生活满意度较高,大部分贫困人群表示生活还可以,只有少数贫困人群觉得当前生活状况不够好,期望能够过得更好。群众普遍认为,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好多了,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但大部分贫困人群对未来如何致富没有明确的规划,更没有具体的方向目标。当前,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还很薄弱,发展动力不足,贫困人群返贫迹象仍然存在,农村群众固有的小富即安思想随之显现,缺乏追求更加富裕生活的愿望,消极懈怠心理严重。
1.4 愚昧无知,盲目迷信
在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除了因伤、因病、因不可避免的灾害致贫外,农民的封建迷信、愚昧思想也长期存在,落后山区的表现尤为突出。1)在出现疾病时缺乏科学认识,只要身体暂时没有问题就不予理会,小病扛一下就过去了,等到积累成大病才去医院诊断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导致伤亡加重,甚至无法挽回生命。2)迷信思想严重,只要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就认为是冒犯了神明才导致气运不佳,不用科学的常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认为神鬼作祟,求神拜佛,寻找阴阳师或者法师做法,消除不良气运,驱走所谓的“阴晦之气”,阴阳师或者法师则乘机暴敛财物,贫困人群只有想方设法借钱物满足索要,进而加剧了贫困。3)贫困人群自身文化素质低,对科学认识不足,缺乏致富的思想和技术。贫困人群基本不了解市场需求,盲目进入市场做生意,出现亏损时认为自己纯属运气不佳,于是祈求神灵,保佑其出入平安、生意兴隆,不信科学信迷信,这种愚昧迷信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群众脱贫,在深度贫困地区表现更为突出[2]。
1.5 懒惰成性,好逸恶劳
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尤其是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之后,农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减轻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压力,加之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劳动负担相对减轻,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参加劳动的时间明显减少,空闲时间增加,出现精神空虚。调查中发现,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有效劳动时间少于非贫困地区,同一地区贫困人群的有效劳动时间明显少于非贫困人群,有效劳动时间不足是导致贫困的因素之一。在贫困地区的乡镇和农村,部分农民为了消耗空闲时间,打发无聊光阴,不是选择学习致富本领,而是选择聚众赌博,如聚众搓麻将、摇色子、玩扑克、炒股,且沉迷于此无法自拔,导致家庭无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因为赌博债台高筑。而这些地区聚众赌博的陋习也屡禁不止,赌博的摊点随处可见。最明显的是在春节等节庆期间,亲戚朋友聚众玩赌,消磨大好时光,且美其名曰辛苦了一年了,应该放松一下,需要好好玩一把,不玩对不起自己。这种落后思想让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丧失了存在的土壤,懒惰行为让富裕远离了贫困群众。
2 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精神扶贫的对策
扶贫先扶智(志),治贫先治愚。精神扶贫要针对贫困人群的思想贫困现状有的放矢,补齐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精神短板,帮助其拔掉思想上的穷根,补足致富的精神之钙[3]。应通过提高贫困人群的思想认知水平,转变其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来激发其致富的内在动力,让其自强自立,脱贫致富。
2.1 加大技能培训,提升文化素养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多寡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贫困地区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本极度缺乏,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不足,从而陷入贫困。贫穷往往和愚智相伴,调查中发现,许多贫困问题是由贫困人群贫乏致富技能造成的,加强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培训是摆脱贫困和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1)应以现代文明洗礼传统落后的愚昧思想,从思想上增强贫困人群致富的信心。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其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技术技能水平。通过举办文化培训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优秀文化精神,提高农村贫困人群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2)应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培训为引领,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开发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市场经济知识传授给贫困农民,把农民培养成为具备基本思想道德素养,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和市场把控能力的新型农民。3)针对慢性病、残疾人等特殊贫困人群,在物质扶贫和政策扶贫上应给予配套措施,建立协调帮扶机制,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并通过开展各种专门培训增强其致富本领,
2.2 改善基础设施,转变思想观念
农村贫困人群长期生活在偏远、闭塞、落后的环境中,远离现代文明,缺少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欠缺致富思路。因此,政府应分析特殊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障碍因素,采取措施,逐个完善,改变贫困地区人群生产生活环境。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水土流失致使土地更加贫瘠,生产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农民收入水平降低。政府应给予深度贫困地区大量资金投资,解决交通不便、网络信息不畅、现代传媒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将村村通工程落到实处,改善贫困人群的生存环境。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将先进思想、现代文明、致富技术信息、科普知识等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群众,让其自觉学习文化知识,净化思想,抛弃束缚脱贫的传统观念,学会辨识致富机会,拓宽致富思路,增强致富信心。
2.3 掌握精神需求,培育主体意识
贫穷是贫困者面临的困境,贫困状态下的受害者是贫困人群,脱离贫困的受益者也是贫困人群[4]。能否摆脱贫困束缚,需要政府和他人的帮助,但关键还是需要贫困者自身努力,树立“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思想,敢于向贫穷挑战,不信宿命,自主脱贫。政府扶贫政策的落实,关键也在于让贫困者转变思想,增强脱贫能力和信心,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并进。1)扶贫工作者应深入贫困人群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贫困人群的精神需求,从贫困者最关注的事项入手,查明具体原因,提高精神扶贫的针对性。2)扶贫工作者应采取恰当的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艰苦奋斗精神、传统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甘肃红色文化精神等素材和观念为主要内容,设计相应的场景,教化贫困者自立、自省、自强、自爱,培养贫困者树立主体意识,明确贫穷是自己贫穷而不是他人贫穷,脱贫是自己努力脱贫而不是他人长期帮助,使贫困者主动承担贫困责任,从主观上树立对贫困负责意识,坚定脱贫的意志力,积极主动脱贫。
2.4 加大政策扶持,激发创业热情
自2015年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地方政府应关注贫困地区外出打工人群,引导有技术有能力的打工者返乡创业。1)制定适合贫困创业人群的地方性创新创业政策。在土地流转、企业审批、创业资金扶持、创业贷款补贴等方面,给予贫困人群政策优惠,简化办理手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其创业。2)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聘请高校教师、优秀企业管理者以及创业成功人士对有文化基础的贫困者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家创业政策、拟经营行业、风险管控等知识培训,破除其保守思想,增强其创业意识,提高其对市场机会的辨识能力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3)选派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帮助贫困创业者管理企业,帮助其策划项目,开展市场调研,进行技术指导,分析经营业绩,鼓励其大胆创业。同时,地方政府应选派贫困创业者赴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深入企业学习经营之道,深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并在其创业过程中全程跟踪帮扶。
2.5 活跃乡村文化,倡导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彼此相互影响。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精神富裕的基本要求就是乡风文明。特殊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群的精神生活比较单一,而且相当一部分比较庸俗,与现代社会极不和谐,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积极引导和教育,让其精神富裕起来。1)政府应将精神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扶贫工作中应将国家政策、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文明等素材编制成小品、快板、陇剧、皮影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贫困人群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2)行政村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文明,制定乡规民约,以规章制度方式抵制不良习俗;村干部应积极配合扶贫干部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头倡导精神文明,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带领群众维护社会秩序,抵制歪风邪气,树立正气,实现农村贫困人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展现良好的现代农村精神风貌。
2.6 坚定脱贫信心,消除赖贫心理
消除贫困依赖心理是促进贫困人口精神建设的主要任务。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在大量贫困人群脱贫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应加大各级政府的脱贫政策宣传,基层政府和扶贫工作人员应更加重视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通过召集贫困人群开展脱贫政策解读,让贫困人群安心“脱帽”。2)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恰当适宜的方式,宣传致富典型和脱贫人群的生活状况,让还未脱离贫困的人群以脱贫人群为榜样,鼓励其采取适合的方式加快脱贫步伐,尽快远离贫困,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信心。3)通过合理恰当的新闻媒介,宣传国家政策、致富典型和创业新星,引导群众向模范和先进学习,树立贫困耻辱的思想,自强不息,早日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高锋,韦吉锋.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户精神引导探索——以都安县群乐村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6):97-100.
[2] 曹艳春,侯万锋.新时代精神扶贫的实现困境与路径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8(6):177-182.
[3] 樊子瑜.精准扶贫要更加注重精神扶贫[J].发展,2018
(9):6-7.
[4] 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