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退二线”,该干些什么
2020-06-21陈天祥
部分“退二线”干部长期处于“离线”状态,有的不上班脱岗成常态,有的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还有的穿起休闲运动服带薪“居家养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消除“退二线”干部治理盲区,关键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对“退二线”干部的管理不容忽视
在各地的党政机关中,一些领导干部因个人身体原因或到达一定年龄后,就会在换届时离开领导岗位,这种情况称之为“退二线”。“退二线”既是对老领导身体的一种关怀,也是提拔年轻干部的一种激励措施。不过,“退二线”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退出领导岗位的现状,继续坚守住真正退休前的这“最后一公里”。
“退二线”干部,是干部群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很多党员干部,退居“二线”后工作热情不减,工作态度不变,一如既往地发光发热。与此相对,近年来,有些地方对退二线干部疏于管理,有少数领导干部退居“二线”后,形象不注意了、工作也随便了,办公室常常唱起“空城计”;有的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还有的穿起休闲运动服带薪“居家养老”;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拿不该拿的东西、接不该接的人情,以致晚节不保。这不仅影响党员干部的社会形象,对单位其余正常履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对“退二线”干部的管理不容忽视。
“退二线”干部管理不善的不良影响
浪费宝贵的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根据我国领导干部管理的有关制度,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入口”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他们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进入干部队伍后,又经过了大量的专业训练,一些干部还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脱颖而出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任职,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些领导干部都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不少领导干部因各种原因50岁出头甚至更年轻就“退二线”,如果被閑置起来不加利用,着实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利于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 机关编制管理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根据编制管理的“三定”方案,人员编制数量主要是根据部门业务量而确定的。而一个干部“退二线”后,编制管理部门并不会给该干部所在部门增加编制。“退二线”干部不干活,就必然会将工作责任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从而加重他人的工作负担,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机关内部的公务员和领导干部既懂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又具有相关行业的专门知识,且了解基层的实际和民众的诉求,然而他们的意见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观念,决策时由非理性思维或个人利益所左右,非要从外部聘请专家拟定决策方案不可,以专家的众多头衔来壮自己的声势。其实,不少时候,身居实职的领导干部不见得在所有领域都比“退二线”干部更了解情况,如果完全不顾老同志的意见,就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给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不懂得利用现成的“退二线”干部的经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败坏机关工作氛围和风气 组织管理中有一种群体气氛理论,它告诉我们,群体中的成员的行为在相当大程度上会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在机关中,如果“退二线”者可以不用努力工作,无所事事甚至不受组织规章制度的制约,无形中就会给其他组织成员产生一种负面心理效应,“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退二线”者越多,机关的不良氛围就会越严重,从而会严重挫伤其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廉政建设,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由于一些“退二线”干部在机关无事可做,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想法。个别干部利用自己在原来领导岗位上积累的资源和影响力,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兼职牟取私利。这种情况是一种典型的腐败行为,不利于国家的廉政建设。
如何管好用好“退二线”干部
消除“退二线”干部治理盲区,关键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拓宽民主渠道,发挥“退二线”干部的决策辅助作用。在职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搞“一言堂”,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主动向老同志请教,请他们当好决策的参谋和顾问。
“退二线”干部可以就某项重大决策进行前期调研,拟定政策方案,提交给有决策权的领导班子参考;也可以就某些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展开动态调研,以便现任领导干部可以动态掌握相关方面的业务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明了未来的决策方向。通过发挥“退二线”干部的作用可以弥补现任领导干部忙于各种具体业务而无暇快捷掌握信息的缺陷,从而发挥辅助决策机制的威力。
其次,健全职位管理,适才适用“退二线”干部。各地政府和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的相关规定。同时,根据“退二线”干部的专长、资历、经验、个性和身体状况,分类设置和安排工作岗位或工作职责,做到适才适用,切忌千篇一律。
例如,对一些原来从事执法方面工作的“退二线”干部,可以让他们参与执法标准化制度建设,让他们指导制定执法手册,也可以让他们作为业务培训讲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对一些原来从事综合管理工作的“退二线”干部,可以让他们参与到诸如绩效考核制度建设、重点工作督导、业绩查访核验等工作中来。
再次,完善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老同志积极工作。“退二线”干部仍属在编人员,所有国家调整公职人员的法律和制度都对他们适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对他们的管理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对不按要求坚持正常上班的,各部门、单位可根据在职干部管理有关规定扣罚相应的工资。同时,要严格按干部考核的有关规定,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和其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该奖即奖、该惩即惩。
最后,强化培训,树立典型。一些“退二线”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与其有较大的思想包袱有关。一是“官本位”思想,使一些老同志放不下架子,不愿意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二是担心自己的积极主动会给现任领导增加压力,使他们不敢放手工作。因此,可以通过培训帮助他们端正思想认识,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职务变动和责任变动。此外,要积极发掘和宣传“退二线”干部发挥作用的先进典型,予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形成尊重老同志和信任老同志的良好组织氛围和社会氛围。
(《人民论坛》陈天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