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粮食生产发展探析
2020-06-21闵志标聂志国姚鹏孟令芳符镱
闵志标 聂志国 姚鹏 孟令芳 符镱
摘要 本文对桃源县水稻生产历程进行了概括,介绍了桃源县水稻主要栽培技术,阐述了“三一”粮食工程项目的项目目标、项目实施措施以及双超模式,以期为促进桃源县粮食高产、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生产;栽培技术;“三一”粮食工程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252-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桃源县位于洞庭湖尾闾,平均气温17.5 ℃,现有耕地面积9.65万hm2,其中水田面积8.16万hm2,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水稻种植大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多年来,桃源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停滞不前,种田农民思想保守,没有发掘和推广优质水稻品种,严重制约了桃源粮食生产发展,因而粮食产量徘徊不前,无法提高经济效益。2017年“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丰产项目(简称“三一”粮食工程项目)落户桃源县,以此为契机,桃源粮食生产打开了新局面,产量和经济效益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1 桃源县水稻生产概况
1949—1970年,桃源县水稻生产受制于落后的传统栽培技术,全县水稻单产始终没有达到6 t/hm2、稻谷总产没有达到300 t。1985年由于杂交水稻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此后稻谷单产稳定在4.5~7.5 t/hm2、稻谷总产稳定在450~550 t。
1999—2007年,超级杂交稻在桃源示范种植成功并迅速得到推广,稻谷单产逐年增长。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稻谷单产分别为7 650、7 800、7 350、7 200、7 050、7 725、8 205、8 700 kg/hm2,2007年稻谷总产接近700 t。
2008—2010年是超级杂交水稻稳步推进阶段。2008年袁隆平院士提出并指导实施超级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种0.2 hm2超级杂交水稻产量等于种0.27 hm2常规水稻产量)落户桃源,由此打破了传统的水稻栽培模式,提高了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2008年、2009年、2010年水稻单产9 300、9 405、10 425 kg/hm2。2009年稻谷总产719 t、2010年稻谷总产达735 t。桃源粮食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针对近几年农业生产停止不前、效益不高的问题,为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2017年桃源县拓寬思路并引入“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丰产工程项目,“粮食高产、绿色、科技创新”等新理念植入种田人心里,打破了桃源粮食生产停止不前的现状。
2 桃源县水稻主要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根据桃源县3月下旬泥温回升慢、9月寒露风来得早等气候特点,筛选出适合品种,如早稻株两优39、35晚稻隆晶1号、隆晶1212等。
2.2 育秧
采取软盘育秧、高巧拌种,早稻大田的用种量为37.5~45.0 kg/hm2,晚稻大田用种量为22.5~30.0 kg/hm2,秧田做到精细管理,培育壮秧。早、晚稻均采取软盘抛秧。
2.3 施肥
早稻施纯氮150 kg/hm2,按基肥∶蘖肥∶穗肥为4∶4∶2施用,钾肥按基肥∶追肥为5∶5施用,施磷肥37.5 kg/hm2,全部作基肥施用。晚稻施纯氮180 kg/hm2,按基肥∶蘖肥∶穗肥为4∶4∶2施用,施钾肥112.5 kg/hm2,按基肥∶追肥为5∶5施用,施磷肥37.5 kg/hm2作基肥,齐穗后叶面喷施“壮谷动力”。
2.4 管水
坚持“好气湿润灌溉”原则。在整个生育期除移栽反青期、水分敏感期(孕穗5~7期)、抽穗扬花期、施肥、用药时采取浅水灌溉外,一般以灌薄水层自然落干保持湿润、间歇灌溉为主。这种灌溉方式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氧的含量,达到禾苗生长前期以气养根,促进根系生长和深扎,提高根系活力,延缓根系衰老,早发低位分蘖促有效大穗形成,以避免长期淹水造成根系缺氧和被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危害,同时避免下部节间淹深水导致抗倒伏能力下降;生长后期以根保叶,延长功能叶寿命,提高群体的光合能力和肥料利用率,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1]。
2.5 病虫防治
根据桃源县植保站的预测预报及田间病虫实况,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重点抓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温病的防治[2]。
3 “三一”粮食工程项目
3.1 项目目标
为充分发挥桃源县双季稻优势,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推进双季杂交水稻“周年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模式,每年创办核心示范片3个,面积达133.33 hm2以上,辐射带动周边面积5 333.33 hm2以上,3年累计辐射带动1.6万hm2以上,力争双季稻产量达18 t/hm2,实现“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的目标。通过项目实施争取“双超模式”示范区比双季常规稻区至少增产3 t/hm2以上,并利用绿色栽培技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药减量15%以上,平均增效3 000元/hm2,以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2 项目实施措施
为达到粮食生产目标必须要有强力措施作保障:栽培技术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依托单位,袁隆平院士为技术总顾问;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桃源县农业局、发改局、财政局、科工局、水利局、国土局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科技站,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与协调,确保项目所需配套资金和物质的供给;组建技术团队,以农业局的2名推广研究员为队长,农业局的栽培、土肥、植保等方面的专业高级农艺师为成员,主要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栽培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示范区实现“七个统一”,即统一生产、统一供应农资、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加工销售、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营造;农业局选派6名技术员常年驻村办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核心区每年选择合适时期召开1~2次示范现场观摩会。
3.3 双超模式
3.3.1 双超模式技术含量高。双超模式大幅增产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如农业气象、水稻栽培、病虫防治、土壤肥料等方面。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家的指导下,桃源技术团队掌握了品种筛选、适时播种、早稻覆膜、早稻软盘抛秧、适度增兜增苗、节氮防倒、绿色防控、巧施穗肥、好气灌溉、适时控苗晒田等技术,农民也学到了新技术,最终实现双超高产。
3.3.2 双超模式效益明显。2017年桃源县“三一”粮食工程示范区早稻增产1 650 kg/hm2,增产效益3 075元/hm2,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早稻增效2 325元/hm2、晚稻增效3 690元/hm2,3年来通过“三一”工程双超模式辐射带动了逾6 666.67 hm2双季超级稻的发展,每年增加效益近5 000万元。
4 结语
自“三一”粮食工程实施以来,打破了阻碍桃源粮食增产的瓶颈,粮食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桃源农业人本着坚持科学兴粮、科技转化成果的思维,着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继续探索粮食新技术、发掘优质水稻品种,向粮食更高产进军,为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3-4]。
5 参考文献
[1] 朱志明.关于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经,2019(24):103.
[2] 陈仕勇.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0(1):92.
[3] 李斌,吴昌智,成玉,等.建湖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9,7(10):73-75.
[4] 雒红霞.天水市粮食生产现状及發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9):59-61.
收稿日期 20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