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分类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与推进策略研究

2020-06-21李妍朱宣仪陈世轩高华丹姚佳惠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4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互联网+互联网

李妍 朱宣仪 陈世轩 高华丹 姚佳惠

摘 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因此,如何实现垃圾分类有效管理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本项目立足于“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分类生活垃圾创新模式,解决国内分类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存在的一定问题,提高社会回收资源效率。

关键词:垃圾分类;“互联网+”;再生资源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增加。据有关报告显示,全国600多个市级城市中,2/3的城市已被垃圾包围,1/4的城市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1],大量的城镇生活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处理而任意弃置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高度重视垃圾分类问题,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住建部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指出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分类生活垃圾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做好垃圾分类将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优化。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将垃圾分类工作推向高潮。

随着国家对再生资源领域投入的增加,鼓励“互联网+”介入传统回收业,许多企业率先搭建起了互联网回收平台,利用信息的高效匹配,让生活垃圾回收变得方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便捷高效的再生资源网交易服务平台,在方便垃圾回收的同时,也减少了回收环节,降低了回收成本,提升了再生资源回收效率。

这种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以质量为保障的“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链”运营模式虽然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强化再生企业在终端客户群心目中的信誉,但这种运营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模式,存在供—产—销,交易主体频繁,彼此间的协作性较差,且协调管理成本较高,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因此这种运营模式虽然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上结合当前的信息化有一定的创新,但其并没有改变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体现的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互联网+”的概念而已。

因此,基于我国分类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回收模式现状,本文提出“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再生资源回收模式,解决现存产业链不完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企业成本、探索整体供应量优化方案,促进整体供应链的创新优化,提高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社会经济成本。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外制定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相对完善,如:德国、新加坡、美国等,而国外学者对分类生活垃圾下再生资源回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废弃物品的管理层面。Feng Wang等发现结构因素是确保妥善处理生活垃圾的最重要因素。Shmele和Powell(2006)提出了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系统的生态经济模型。Antoinette Schaik和Markus A. Reuterb(2010)构建了一个基于产品设计特征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动态模型。Zhou hong chun针对国际通行的“废物丢弃付费”制度提出了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近两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较多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如沈伟航(2017)等提到了广东惜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创了“三位一体”运营模式,致力于构建生活垃圾再生利用创新链。王云立(2018)等提出了建立專业垃圾分类-资源再生产业链、打造智能化垃圾分类回收、建立两网大数据系统等建议。郗永勤,张大涛(2018)认为推进“互联网+回收”模式能够强化监督管理。肖智敏(2019)提出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推进城乡分类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互联网背景下分类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只是“冰山一角”的探索,仍需进一步深入分类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的研究层面,进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提供可行的策略和理论方法。

(2)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各种模式及各大建议,对推进分类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依旧存在一些困难,且并未形成可操作的回收模式,在这方面仍需进一步的增加“互联网+”的因素对更加细化的生活垃圾分类在再生资源回收方面进行模式的创新与推进。

3 “互联网+资源回收”创新模式的提出

近年来,再生资源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凸显。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方式是保证这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再生资源主要回收方式仍集中在以低效率的传统人流、物流等信息资源整合方式下的人工回收,其回收价格不透明、回收过程监管难、安全漏洞大等问题较多。而随着国家对再生资源领域投入的增加,鼓励“互联网+”介入传统回收业,许多企业审时度势,首先搭建起了互联网回收平台,收编整合传统回收人员,利用信息的高效匹配,让生活垃圾回收变得方便;随后又利用系统组织物流,在强有效的技术监管下,形成了自身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

“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的提出和实践,开创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新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线下回收模式,该模式具备更多优势,如信息公开、服务专业、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追踪系统完善、突破地域限制等。“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的推广,为改善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促进我国垃圾的分类,推动正规回收企业对非正规回收人员的整合,促进低价值废物的回收,推动废物回收行业的信息公开和监管,完善我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最终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的规模化增长。

但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回收”模式整体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市场混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为保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的规模化增长,我们团队展开了“互联网+”背景下分类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与推进策略研究。注重提出以下几点研究方向:

(1)通过对现有资源回收平台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现有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互联网+”、“供应链模式”等寻找解决疑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网络化、环保化、高效化,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产业供应链,打造良好生态圈提出建议,以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对此,本文提出“双渠道”融合模式,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主体是回收企业和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但是,据调查发现,南昌市市区和周边村镇仍然存在着“前分后乱”,各节点企业衔接不当的情况。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南昌市垃圾分类现状提出适合本土化发展的“双渠道融合”的垃圾分类及可再生资源回收的模式。

“双渠道融合”指的是回收企业前端的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后端的加工再利用相结合。南昌市目前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都会涉及到互相的业务,所以彼此之间会出现竞争局面,从而导致在主营业务的运营上存在沟通不便,衔接不良的情况。

本文建议,两种类型企业摒弃附属业务专注核心业务,并由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资金补偿和税收优惠。回收企业专注垃圾高效准确分类,积极向市民宣传环保健康知识,发展多种垃圾回收业务模式,如:有偿回收、上门回收等,并将完成分类的垃圾有序运往分拣加工厂。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专注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在扩大分拣加工场地的同时,提升再生资源提取、加工的设备效率。在“双渠道融合”的模式下,尽量消减不必要的竞争,将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利用做好做实。

4 创新模式的推动条件

在城市中进行垃圾回收改革政策,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也绝不是通过一方的努力就能够完成。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涉及到的主体有:市民、政府、回收企业、物业单位。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市民的个人意愿和政府的政策决心。进行再生资源回收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

4.1 政府层面

政府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上海市、北京市等严格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已经公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公民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虽然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初步得到南昌市市民的认可,但是没有强制的措施,效果仍然不佳。所以,南昌市同样应该因地制宜在参照其他城市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土的相关政策制度。如:规定企业回收一定量的垃圾,就会对企业有相应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不仅帮扶了本土环保企业的发展,同样起到了促进垃圾分类措施实施的作用。

4.2 企业层面

企业包括回收企业和物业单位。企业应该明确相关业务的程序和具体操作。将各个地区、村落进行区块划分,回收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回收规范,比如说:种类、价格等。

4.3 市民层面

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思想觉悟需要政府和相关企业的积极引导,同时市民与各个主体都存在双向联系。市民在政府的倡导和监督下,配合回收企业和物业单位有序无误的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做好再生资源利用的前端工作。

参考文献:

[1]陆峰.上海市生活垃圾两网融合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路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03):82-85.

[2]肖智敏.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鲁圣鹏,杜欢政.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两网融合”实现路径与建议[J].科学发展,2019(10):63-69.

[4]郗永勤,張大涛.再生资源“互联网+回收”模式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3):260-267.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互联网+互联网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