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民俗文化知识教学探讨
2020-06-21董沛涓
董沛涓
摘 要: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并把市场作为重要参考条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专业、烹饪专业、酒店服务专业已成为各技工院校开设的骨干专业,民俗文化知识已成为旅游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针对民俗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民俗文化教学应把握好四个方面:即教学理念是指导、了解学情是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是关键、开发学习方法是目的,以提高民俗文化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民俗文化知识 教学探讨
2019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是“旅游业与就业:人人享有更美好的未来。”作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以市场为导向是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条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相关的导游专业、烹饪专业、酒店服务专业已成为各技工院校开设的骨干专业。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纯观光向丰富多样的形式发展。游客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掌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从业人员的必要素养。
技工院校在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适时进行了调整,民俗文化知识已成为旅游专业不可或缺的课程。但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对民俗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致使对地方民俗文化的解释中出現一些错误的理解,给本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教授民俗文化知识的教师,要进行科学评判,并客观、准确地把民俗知识传达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播大使。
一、确定教学理念是指导
教师要确立以文化贯穿教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俗变化的教学理念。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掌握民俗的本源性,把握其文化内涵是根本。
但很多教师在讲解民俗知识的时候,忽略了民俗具有文化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只会陈述课本上所罗列出来的民俗特点。而这些民俗特点中有一些是古老的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现代民族中或已发生变化或已不存在,教师仍然照本宣科地教授,必定会误导学生。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俗的变化,科学地进行评判,客观、准确地教授给学生。例如,大理被誉为“文献名邦”,民俗无处不体现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应以“文化”二字贯穿全篇,教师在介绍白族的建筑文化时要以三坊一照壁为代表,着重介绍其建造的特点和照壁文化,让学生体会白族丰厚的文化内涵。
二、了解学情是基础
技工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施教。教师要吃透教材,因人而异,分层教学,让各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地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通过学习重点把握民俗的文化内涵。同时,随处可见的民族服饰、民居等可成为丰富的实习场所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民俗文化。
民俗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尊重本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达到知识基础目标、基本技能目标、思想品德目标三个教学目标的统一。
三、选择教学方法是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培养能力,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与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应知”“应会”相衔接、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的需要。
关于民俗文化知识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典型性教学法
教师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可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普遍性的典型民俗来教学。例如,约有80%的白族居住于大理市,教师可以以大理白族作为典型来介绍白族的民俗特点。
(二)溯源教学法
民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教师应了解其本源特点,介绍它的普遍性。例如,讲解白族的三道茶时,先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意义及制作方法。接着教师运用溯源教学法来分析三道茶,解读三道茶在白族人们心目中的本源意义,让学生体会这些意义。教师还可以引申讲解民俗的发展变化,解释一些已摒弃的习俗。
(三)扩展教学法
教师可以引申介绍课本外的相关民俗,开阔学生视野。例如,白族是一个懂知识、知礼仪的民族,饮食中处处体现礼仪,教师可结合《礼貌礼节》课程讲解民俗礼仪,加之辅以提问和图片进行扩展教学。提问能有效地让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民俗,通过民俗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
(四)情景教学法
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化手段和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教学的辅助设备,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延伸教学,带领学生实景参观学习,进行实践锻炼。
四、开发学习方法是目的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从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到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三是从只研究教法,转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重视研究教学的规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授民俗知识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表层易、知本质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因此,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观察法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民俗的特点,提高观察探寻能力。例如,让学生观察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的外形特点,总结出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的特点。照壁上题字内容丰富,有的反映景致,有的反映家族姓氏,如反映景致的有苍洱毓秀、彩云南现等,反映姓氏有的杨姓——清白传家、董姓——南诏宰辅、李姓——青莲遗风等。
(二)对比归纳法
与其他民族相比,让学生了解白族独具的魅力,并学会分析比较的方法。例如,白族与纳西族建筑都有三坊一照壁,教师可对比讲解白族的建筑与纳西族的建筑的特点,找出二者的不同点。
(三)体验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并掌握民俗知识。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深邃,风俗习惯多元化,要在有限的课堂里全部教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现在的民族文化研究者各抒己见,作为教师只能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介绍给学生。教师要教会学生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把握当地民族的民俗特点。
五、小结
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方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符策震.教学的艺术[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7.
[2]Carolyn Evertson、Edmund、Murray Worsham著,吴海燕、王敏婕译.有效地管理你的课堂——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作者单位:大理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