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06-21丁舒熳肖谷
丁舒熳 肖谷
摘 要: 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发展质量、城市生态质量和城市生活质量三个维度,构建评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7年黄河流域流经的3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得分稳定上升,但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显著,环境和生态发展严重制约着黄河流域中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发展应该注重加强流域内城市的整体均衡协调发展,补齐中游城市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质量 高质量发展 时空演变
一、引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出了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经济以数量和规模为特征的高速增长完成了历史使命,人们对经济的关注逐渐由数量的增长转变到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尤其关注GDP的绿色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从以高速度增长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根本上说,无论是高速增长还是高质量发展,其经济学含义都是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黄河流域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共9个省(自治区),覆蓋36个地级市,行政面积约为284.8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近30%。黄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发展潜力巨大。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关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判断,高质量发展体现得是新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结构、生态系统、生产要素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城市作为人们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就是所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城市资金、技术、文化和创新活动向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入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关键路径,为完善城市体系结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区域战略,在经济社会繁荣、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学术界普遍认为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价值取向,能够产生更大福利效益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大地增加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谐[1-2]。有学者将高质量发展与五大发展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高度聚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3]。也有学者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动力状态、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4]。也有学者基于单一的经济维度,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发展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转变,即发挥能动的要素作用,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5]。而国外文献很少有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提法,但是在研究中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性、生态性等,其本质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非常相似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和谐以及生态发展等方面。美国学者Douglas Webster以经济结构、区域禀赋、人力资源以及制度环境4项指标构成评价城市发展竞争力的体系架构,度量一个城市具有比其他城市生产和销售更好产品的能力[6]。
而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既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新时代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准则。新时代的发展也内在地决定了发展内涵必须是以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即体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不再是传统的一心只追求GDP的看向量的发展,而是以创新为引擎拉动,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仅仅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层面,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是和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一致的,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能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和本质,对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有深入理解,已有学者和专家对一些具体区域或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建立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预处理,但是纵观现有文献,由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所考量的以及发展过程所强调的利益主体是不同的,故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领域也会存在不同视角,与不同视角相对应的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有学者对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提出紧扣高质量主题、少而精、对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进行区分等具体要求[7]。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居民营造高效的经济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和绿色健康的自然环境[8]。而杨仁发、杨超(2019)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描述,使用了20个具体指标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测度[9]。杜春丽、杜子杰(2019)立足于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从产出效益、结构优化、绿色生态、开放合作和创新发展五大评价维度,对我国省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评价[10],马静、李小帆等(2016)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大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路径[11]。
这些文献从经济、社会、文化、公平性、城乡融合度等方面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内涵,并给出了指标体系,但是忽视了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层诠释。现有文献的关注点过多地聚集在区域本身质量上,而往往忽视了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某个区域发展质量仅仅只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部分,高质量发展是比发展概念更深、涵盖范围更广、要求更多的质量状态,更凸显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包含了经济、人口、创新、环境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现有文献在这方面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不足。而在测度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加入能更好地体现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以及与区域本身发展之间具有复杂关系的指标。并且具体指标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指标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极易导致结果的偏误。
从研究的空间范围来看,一类以某一地区为对象,另一类涉及全国范围。具体而言从本文研究的黄河流域出发,当前文献关于黄河流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文治理[12]、流域贫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3]、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14]等方面。而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在2019年9月随着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献开始有所丰富,如有学者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模式选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5-16],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给出了初步的界定,认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生态优先、市场有效、动能转换、产业支撑、区域协调和以人为本六个方面[17],对黄河流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给出了具体发展道路[18]。但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还是比较缺乏,为数不多的文献还是从省级面板数据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但是从省级面板数据出发,根本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流域内高质量发展现状,而且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同时立足新时代,本文认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指在生态保护为原则的引领下,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其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鉴于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与研究对象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黄河流域的3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城市 黄河流域流经9省36市,舍去海东市(2016年建立,数据连续性很差)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数据缺失严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黄河流域34个地级市。这直接放在正文里。,一方面探索黄河流域省市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性、统筹性与协调性;另一方面利用2000-2017年的地市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地市的经济社会繁荣,实现全流域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一)指标体系
本文样本选取的是黄河流域的34个地级市(其中包括黄河流域所流经的城市边境城市),试从城市发展质量、城市生态质量、城市生活质量3个维度,包含经济、人口、创新、环境和社会生活5个层面,共19项指标(见表1),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流域内高质量发展现状。为了保持指标的一致性,本文指标体系全部采用均值指标,在指标体系中不再赘述。
(二)指标解释
1.城市发展质量。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内在地决定了经济运行必须是效率和质量导向的,即体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城市發展。城市发展质量是与经济发展质量紧密相连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其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衡量城市发展质量主要由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一组指标刻画。在测度上,下文将从经济、人口、创新3个层面7项指标,采用GDP增长速度来反映经济数量的增长,只有当经济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才能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反映服务业占比;通过创新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同时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2.城市生态质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其流经城市正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明显以及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追求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以行业规划环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本文通过城市绿化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反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3.城市生活质量。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生活质量调查,美国学者RaymondaBuer所著的《社会指标》(Social Indicators)一书的出版开启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学者Shafer等定义了城市是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相互作用的子集的集合体,并建立三者模型概括城市的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展现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的理想状态,城市生活质量同时指向市民物质层面和环境层面的生活[19]。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向全局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城市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评价指标,本文试从社会生活的维度,选取5项评价指标,采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地区整体宏观人民生活水平,分别用城市用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人口总数占市辖区总人口百分比、城市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每百万人公共图书馆数藏书数来反映城市生活和文化便利性,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占GDP比重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状况,采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年末城市总人口比重反映城市的生活保障状况。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黄河流域34个地级市(剔除海东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样本年份为2003-201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EPS数据库以及相关年度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部分缺漏数据用插值法补齐。
(四)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以2010年34个地级市的各个指标数据为基准来确立各个指标的权重,相关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和权重如表2所示。
基于现有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度,熵值法能够克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以及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为了统一基础指标的数量值和计量单位,在测度城市高质量发展得分前,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确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和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来测算黄河流域各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结果见表3。
四、测度结果分析
第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得分稳定上升。如图1所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仅综合得分显著提升,而且各个层面得分稳健上升。综合得分从2003年的14.25分上升到2017年的46.89分,提高了32.64分。最低值由1.70分提升到29.30分,最低值提高了27.6分。最高值由32.80分提升到了82.74分,最高值提高了49.94分。
第二,流域城市总体态势。根据城市发展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兰州、郑州、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从2003至2017年,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环境层面发展都稳步向好,排名也呈递进态势。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快而稳,34个地级市中有超过1/3的城市在2003年到2017年间经济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第三,流域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依据熵值法计算出的黄河流域34个地级市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纵观15年可以发现流域内省会城市位居前列。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发展质量测度结果经济层面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为鄂尔多斯、济南、包头、呼和浩特、东营、郑州、淄博、乌海、兰州、银川,其中省会城市有呼和浩特、郑州和兰州,这3个城市经济 [LL]层面的得分分别为21.5分,20.4分和16.1分。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情况明显优于非省会城市。而一些经济发展基础较差的城市,如中卫、白银、渭南得分始终不高。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017年城市发展质量排名第一的呼和浩特市比排名最后的吕梁市得分高53.44分,较2003年城市发展质量极差增加了37.17分,不平衡发展的马太效应明显。
第四,黄河流域具体城市中得分增长最快的城市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其凭借着丰富的煤炭、稀土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在进入新世纪后迅速发展,城市发展综合得分由2003年的15.07分增加到2017年的78.71分,排名由第14名上升到第3名。而得分增长最慢的城市是位于山西的吕梁市,15年间得分只增加了29.3分,排名从23名下降到34名。
第五,从各个层面得分来看(见表4),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经济层面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并非起决定作用,即存在非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发展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不仅经济层面得分较高,各个层面得分也较高,高质量的城市是各个层面综合发展的城市,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如2017年综合得分前2位的呼和浩特和济南,综合得分分别为82.74分和79.87分,其不仅经济层面得分位于前列,其生态层面的得分也位处前列,分别为13.0分和11.4分。
第六,從区域分布格局来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得分基本上呈现着“两边高、中间低”的区域分布,几个排名前列的城市主要位于上下游,比如兰州、银川、乌海、鄂尔多斯、呼和浩特、郑州、济南和东营等,而位于中游的城市排名靠前的很少。通过比对各个层面得分,我们可以看出位于中游的城市,各个层面得分处于一种低平衡的状态,综合得分普遍不高,甚至部分中游城市单个指标得分很低,而环境层面尤为突出,比如2017年黄河中游城市渭南、忻州、吕梁和临汾,环境层面得分排名分别为第31、33、34、30名,这严重制约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与讨论
借鉴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本文以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和谐性、开放共享五个方面为基础,构建了具有3个维度,19个具体指标的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计算出2003-2017年黄河流域各城市发展综合得分,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整体来看,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定上升,流域内所有城市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第二,黄河流域城市间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因环境层面问题,黄河上下游城市发展质量总体上比中游城市发展质量高,区域内的不平衡发展十分突出,不平衡发展的马太效应明显。第三,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黄河流域内高质量发展城市仍然是那些经济基础较好的省份城市。但是这并非起决定作用,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必须牢牢立足经济、人口、创新、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协调发展。
随着政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未来流域内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流域城市未来的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流域内城市的整体均衡协调发展,发挥主要省会城市和经济基础较好城市的辐射能力,形成内外联动,高效共赢的流域发展新局面,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次,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核心。流域内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支撑下的高质量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经济达到一定成就上的高质量发展,才是稳定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最后,要在经济建设中兼顾各个层面协调发展,补齐中游城市在环境和生态保护上的短板,以此实现流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秋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2]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07).
[3]李子联,王爱民.江苏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与推进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9(01).
[4]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04).
[5]林兆木.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2018-01-17(007).
[6]Douglas Webster,Larissa Muller.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Country Urban Regions:The Road Forward[M].Paper Prepared for Urban Group,INFUD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July 17,2000.
[7]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36(01).
[8]张文忠,许婧雪,马仁锋,马诗萍.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及发展导向——基于居民调查视角[J].城市规划,2019,43(11).
[9]杨仁发,杨超.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3(05).[ZK)]
[10]杜春丽,杜子杰.高质量发展视阈下省级经开区评价体系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9(07).
[11]马静,李小帆,张红.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07).
[12]贾绍凤,梁媛.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调整研究[J].资源科学,2020,42(01).
[13]乔家君,朱乾坤,辛向阳.黄河流域农区贫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0,42(01).
[14]赵建吉,刘岩,朱亚坤,秦胜利,王艳华,苗长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0,42(01).
[15]任保平,张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J].改革,2019(10).
[16]师博.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人文杂志,2020(01).
[17]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0(01).
[18]高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人文杂志,2020(01):13-17.
[19]Shafer,C.S.Koo Lee,Turner,S.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J].Landscape Urban planning,2000(49).
〔丁舒熳(通訊作者)、肖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