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位“坐堂医”

2020-06-21陈忠海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杂病论张仲景建安

陈忠海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战乱频发。旱灾、蝗灾、地震接踵而来,瘟疫一触而发。公元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为5648.6万;到了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一百余年间,人口跌至1616.3万,简直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

人口锐减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频繁发生的瘟疫。仅在公元196年—220年(漢献帝建安年间),有史可查的大规模瘟疫就发生了5次:196年(建安元年),北方大面积爆发瘟疫;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荆州遇瘟疫,“吏士多死”;215年(建安二十年),孙权征合肥遇瘟疫,“吴疾疫”;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江淮流域大疫;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江东地区大疫。

当时,南阳郡涅阳县(今属河南省邓州市)有一个张姓家族,全族总人口有200多,从建安初年开始,不到10年,2/3的人身亡,其中死于传染病伤寒的占70%。将这件事记录下来的是这个家族里一名叫张机的人。张机,字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瘟疫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人们称这种病为“温病”“热病”“伤寒”。

张仲景原本已被举为孝廉,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举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通过察举、推荐在孝与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来做官。这个机会相当宝贵,20万人口以上的郡国每年只能推荐1人,20万人口以下的每两年推荐1人,全国每年只有数十人有幸得到这个机会。

然而,目睹身边的人连遭不幸,张仲景立志从医,拜本郡名医张伯祖为师,没日没夜地刻苦钻研医术。他在医学方面展露出惊人的天赋,医术逐渐超过了老师。他的主攻方向就是瘟疫,取得了许多诊断和治疗的经验。《襄阳府志》记载:“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一个人本事再大,在大规模疫病面前也是杯水车薪,懂得瘟疫防控与治疗的医生越多,老百姓的生命才越有保障。为此,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张仲景将“伤寒”分为6大病种,并根据其临床上的不同表现再逐一细分,针对每种病分别给出治疗手段和药方。《伤寒杂病论》中载有方剂113个,张仲景的另一部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载有方剂262个,除去两书重复之处,实收方剂269个,有些至今还在被人们所使用。如:白头翁汤治疗痢疾;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肺炎;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炙甘草汤治疗心律不齐……

不仅如此,《伤寒杂病论》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这种先“辨证”再“施治”的方法一直被后世中医所推崇。

更值得后人钦佩的是,在担任长沙郡太守期间,张仲景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他仍坚持给百姓看病。平时还好,瘟疫流行时,大量染病的老百姓就医无门,张仲景想了个办法——每个月留出固定时间,官府衙门不处理其他公务,让百姓进来看病,诊断、治疗的地方就设在官府大堂上。

由此,张仲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坐堂医”。

(选自《北京日报》)

【若有所思】

医生这个职业从古至今都很高尚,从张仲景的“坐堂医”到如今抗“疫”的白衣天使,他们治病救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猜你喜欢

杂病论张仲景建安
《伤寒杂病论》方药辨治肩周炎探析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建安区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贯穿式教学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