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江宁区博物馆馆藏明代精品金器赏析

2020-06-21王文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7期

王文静

摘 要:2005年,在南京江宁区沐瓒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文章对其中的嵌宝石金冠、金冥币、金葫芦形耳环等部分器物的用途和历史进行初步探究分析,希冀对明代的家族墓及首饰冠服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金冠;冥币;金簪;嵌宝石金盒;沐瓒

南京作为明朝开国都城,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和为数众多的开国功臣及家族墓均位于此,形成了南京在明朝考古中的独特地位。2005年,考古学者在南京江宁区的明代沐氏家族墓发现了沐瓒及两位夫人贾氏和刘氏的合葬墓,出土了簪、冠、冥币等大量金器,其中部分器物藏于江宁区博物馆。这些精美的金器作为专题展览“金玉满堂”的组成部分,曾在国内许多博物馆交流展示。因考古报告未发表,现撷取公开的部分精品分述。

冠2件,1件为女性发冠,另1件为男子束发冠。明镶红宝石金冠(图1),宽12厘米,高10厘米,重173.1克。为女性发冠,由三层祥云纹莲瓣重叠而成,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冠顶高处竖一如意形金釵,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华贵雍容,造型优美。该冠制作精巧,纹饰自然,线条流畅,从设计到工艺都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冠是束在髻上的发罩,女性冠饰相较男冠出现得迟,出现于秦汉之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女性冠饰出现于晋王嘉《拾遗记》中的“凤冠”一词:“使翔凤调玉以付工人,为倒龙之佩;萦金,为凤冠之钗。”2001年,陕西西安李倕公主墓和2013年扬州隋炀帝萧后墓出土的冠饰,是隋唐时期盛装冠饰的直接见证。但女性戴冠真正流行于宋代,《宋史舆服志三》:“其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二十四株,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花钗冠,大小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这是正史中首次将凤冠和花钗冠纳入冠服制度,推动了宋代女性冠饰的发展。明代女冠制度更加完备,分为礼服冠、常服冠,并出现燕居冠。礼服冠为参加重大庆典时所佩戴的冠饰,常服冠为日常佩戴的冠饰,燕居冠为闲居时所佩戴的冠饰。皇后、太子妃及命妇等女性冠饰上除装饰龙凤、翟、鸾等吉祥鸟外,为显华丽高贵,还配以珠翠等珍宝,名贵的宝石以其艳丽的色彩与黄金交相辉映,显得更加富丽华贵。

明束发冠(图2),冠长8.15厘米,宽5厘米,高4.9厘米,重55克。此冠为男性束发冠,冠中部作三道梁状凸线,边缘用直线做出宽边。冠前錾刻六孔,上部横向四孔,中部纵向两孔。背有一孔。底部左右两侧各錾刻一孔,用于插入簪。两金簪长11.5厘米,簪顶呈花瓣形,使用时罩在发髻上,用簪固定。

明代士人以上阶层的男子多在发髻上罩一顶束发冠,其样式继承于宋元时期的小冠。男子的束发冠主要起到拢束发髻的作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并不单独使用,仍需在外面罩一顶冠帽或头巾。已出土的明代男性束发冠有金、玉、玛瑙等材质,其中以金质出土为最多。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朝用墓和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昌祚墓出土的金束发冠是明初及明中后期束发冠实例,沐瓒墓出土的金束发冠相较其他两件基本形制无大的改变。这种束发冠不同于文献记载中与朝服有关的梁冠(进贤冠),应为闲居时佩戴。此式冠梁的数目未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梁的多少并没有区分品级、身份的意义。①

明金冥币2件。第一件金币直径20.1厘米,厚0.2厘米,重375克。外侧圆形,內侧弧方形。正面以四弧线将币面分成四个部分,分别錾刻莲花、茶花、牡丹、菊花。舒展的牡丹花瓣四周以叶相扶,花瓣丰满,枝叶摇曳,叶脉纹饰用阴线勾出,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花繁叶茂、花枝招展的效果,工艺极其精湛(图3)。背面也以四弧线作四出状,素面。四条弧线左右共分布八个穿眼。该冥币出土时位于墓主人沐瓒胸口位置,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体积最大的金质冥币。另一件直径8.5厘米,外侧圆形,内侧弧方形,造型与流通的方孔圆钱类同,两面均素面无纹饰。四条弧线左右共分布八个穿眼,用于穿缀,出土时该钱与其他金、银小冥币散落在一起(图4)。

此类冥币属于压胜钱,古人认为将其放置在棺椁内能够震慑鬼神,其上錾刻的吉祥纹饰能够保佑生人。墓葬中用专门制作的冥钱进行随葬出现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最初为陶质,后来逐渐出现了泥、金属、纸等制作的冥钱。②

明金葫芦耳环一对(图5),两只耳环形制相同,长11.8厘米,各重15克。耳环作葫芦形,葫芦蒂上饰花形雕饰,末端呈“S”形,整体造型简洁别致、典雅大方。葫芦形金耳坠造型逼真,表现了明代耳饰设计重写实的典型风格。

葫芦形耳饰是明代最为流行的样式,从元代继承而来,形制变化不大,仅工艺更加繁复,制作更为精细华丽。葫芦耳饰的流行可能与明朝皇室信奉推崇道教有关,葫芦是道教法物,且葫芦又谐音“福禄”,寄寓人们的美好意愿。《大明会典》记载葫芦形耳饰为明代王妃和亲王妃礼服的常配耳饰,经专家研究考古资料,根据广东普宁明墓、浙江余杭塘栖超山明墓中葫芦耳饰同盛妆头面一同出土,认为葫芦形耳饰使用大多与盛妆相配。③

明金扣一套2件(图6),长1.55厘米,扣直径0.7厘米,各重1克。为套结式子母扣,母扣套环为圆形,子扣和母扣的柄部为蝴蝶形,上各有四个小孔,正反相扣合。女子上衣使用金或金镶宝纽扣,这一习俗流行于明代,主要是因为那时女子日常穿的衣服上有了竖领。竖领大多露在外,需用一两个纽扣进行自然装饰。①

明镶宝石金饰件(图7),高2厘米,重8克。饰件顶呈莲花形,其上镶嵌蓝宝石。下部呈十字形,四个凸出的椭圆形腔体内分别镶嵌有对称的红宝石和蓝宝石,形似于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蓝宝石帽顶。

出土的金簪有三种形制:第一种为镶宝石花头簪,簪为一对,长9厘米,各重15.2克,簪首花头如菊,花上嵌红宝石类花蕊,簪脚素面无纹(图8)。第二种为棱形金簪,簪为1支,长9.5厘米。簪脚呈方棱形,簪首呈蘑菇头状,簪首与簪脚之间接一段累珠状细颈(图9)。扬之水先生在《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中称此类簪为“一点油金簪”,用途有三:其一为挽发,其二为固冠,其三为装饰,男女通用。第三种是较为简单的金簪,簪为一对,各长8厘米,簪首呈蘑菇头状,下接光滑无纹的实心锥形簪脚(图10)。

明镶宝石金盒(图11),长9.2厘米,宽9.2厘米,重275克。盒呈正方形,中间为空,侧面盖和器身有一旋纽,可自由扣合。正面錾刻双圈与浪花纹,正面中部原镶嵌7颗宝石,目前仅存6颗。四周原镶嵌12颗宝石,目前仅存4颗。背面錾刻六瓣莲花纹,内分别镶嵌3颗红宝石与3颗蓝宝石。四周原镶嵌4颗宝石,现已全部脱落。此类金盒在南京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和沐昂继室邢氏墓均有出土,梅氏墓出土金盒面同样嵌有红宝石、蓝宝石,盒底以如意云纹为底,上刻梵文六字箴言。邢氏墓出土金盒正面为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金盒底部刻有梵文六字箴言。“金色江南”展览中称此类金盒为嘎呜式金挂件,嘎呜在藏语中是屋的意思,原指供奉佛像的盒子,盒子里一般装有小佛像、舍利子等,作为护身、修行之用,流行于明清时期。这种带有藏传佛教文化的金盒,本源于宗教信仰,随着世俗化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传统意义上祈福、消灾的信物。

墓主沐瓒为黔宁王沐英四世孙,沐英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明代开国功臣之一,镇守云南直至去世,爵位为西平侯,追封为黔宁王。沐瓒(1439—1481),字廷器,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袭父沐僖锦衣卫副千户的职位,镇守云南,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被擢升为右军都督同知,佩镇南将军印,镇守云南。明宪宗成化四年(1467)改任副总兵镇守金齿、腾冲等处,逝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四月二十九日,享年43岁。讣闻,帝辍朝一日,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沐瓒在镇20余年,会边围无事,以富贵终。

沐英家族世代镇守云南,终明一朝共计12代近300年。据考古发现,沐英之后除末代黔国公沐天波为维护明永历帝捐躯缅甸和少数留葬云南外,绝大部分成员均归葬于南京江宁将军山的沐氏家族墓。沐瓒虽未袭黔国公爵位,但他身前佩镇南将军印,身世显赫,也位列于此。沐瓒墓出土的金器类型样式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尽显明朝金器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朝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