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2020-06-20刘兆梅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预见性急诊科主体

刘兆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在临床急诊科室抢救中,针对患者抢救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比较突然、病情比较严重、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要实施有效的抢救方式[1],在抢救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在抢救中最早接触患者并且配合医师检查患者的急救护士是参与整个过程的关键护理工作人员,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和抢救方式,本次针对84例急救患者进行了不同护理方式进行分析作了如下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 河 南 中 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4 例急诊室救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42 例) 与对照组(42 例)。实验组42 例中包括男22 例,女20 例,年龄15 ~65 岁,平均(40±3.8)岁;对照组42 例患者中包括男23 例,女19 例,年龄16~66岁,平均(41±3.9)岁。两组研究主体的基本资料相差不明显,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研究主体给予急诊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了积极配合医师的救急工作,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详细记录护理抢救过程等。

实验组研究主体给予预见性护理模式,主要护理内容:①预见性人员配置:据临床抢救数据显示,白天和夜间急诊室抢救人数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夜间也要配置相对足够的护理和抢救医护人员,但目前多数医疗机构对早晚班人数的配置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化,夜班的护医护人员相对较少,工作繁多,导致了医疗事故发生率增高,因此合理的调配夜班护理人数,对夜间护理的预见性问题会有效的解决,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②预见性抢救流程制定:在急诊科中可以根据病种分类,并且按照患者数量排序,针对病情严重的程度实施分组,分析病情的程度以及病种进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针对抢救失败的病理实施总结分析,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优化抢救护理细节,针对出现的不良问题进行预见性护理模式,优化抢救程序。加强对资历低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抢救流程,提升护理配合技能,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主体的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为了保证本次研究的严谨性,本次分析采用SPSS 19.0对关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医疗纠纷发生率采用[n(%)]表示,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前者用x2检验,后者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以及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研究主体的抢救时间。

经干预后显示,实验组的抢救时间比对照组短,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研究主体的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s,分)

表1 对比两组研究主体的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s,分)

?

3 讨 论

在临床中,急诊科主要是救治重症突发患者实施抢救的重要医疗部门,所以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护理人员有全面的和专业的护理技能[3]。有效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抢救效果以及生存率有着十分重要价值。因此,在急救护理中,医师和护士就开始面对风险较大,未知情况的治疗过程。预见性护理指的是在护理中采取预见性思维以及预见性观察能力相互结合,预见性思维是认识特殊的主要表现方法,具有前瞻性的对未来客体本质以及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是主体实践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4]。在急诊抢救中给予预见性护理观察能够提前预知患者最有可能发生的病情以及并发症变化,从而有效及时的实施护理抢救方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病情的进展状况。本次针对84例急诊室抢救患者进行了不同护理后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抢救时间比对照组短,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医患纠纷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临床护理价值。

猜你喜欢

预见性急诊科主体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