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铜川市盐业体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020-06-20中共铜川市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中共铜川市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为落实国家盐业体制改革政策,顺利推进铜川市改革工作,确保全市盐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深入基层对全市食盐市场以及各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3家盐业专营公司和部分食盐经营户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铜川盐业现行体制与现状
1.现行盐业管理体制
2017年12月10日,《铜川市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下发实施,2018年2月27日《铜川市盐业监管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实施。按照《方案》要求,市盐务管理局为市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承担全市食盐安全及食盐市场的管理与监督职能,负责制定盐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管理食盐专营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区县盐业主管机构盐业工作,保证行业稳定发展。铜川市四区一县市场监管局负责所辖区食盐安全及食盐市场的管理与监督。
全市食盐批发企业有3家:铜川市盐业总公司、耀州区盐业公司和宜君县盐业公司。市盐业总公司于2018年3月9日移交市国资委管理,耀州区盐业公司由原耀州区盐务局管理移交至区市场监管局管理,宜君县盐业公司由原宜君县盐务局管理移交至县经贸局管理。
2.行业现状。全市年均食盐销售量3000余吨,工业盐销售量1000余吨。碘盐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铜川市地方病防治办公室数据显示,我市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连续7年保持在95%以上,持续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也高于国家盐改方案中规定的90%以上的标准。
3.市场现状。目前,已有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公司、格尔木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省外盐业企业持证在铜川开展食盐经营销售活动。有冰凌、益言堂等10个品牌,粒晶海盐、海藻碘盐、精制加碘盐、低钠盐等50多个品种在我市食盐市场上销售。食盐价格在0.8元到30元之间不等。
二、存在的问题
1.市级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亟待理顺。据了解,全省各地市盐务局管理或指导的下属单位仅有盐业公司。铜川市盐务局管理或指导的下属单位除市盐业总公司外还有与盐业经营无关的2个商办企业和1个集体企业,即市食品罐头厂、市糖果饮料厂和市盐业总公司振兴商店。这3家企业都处于停产状态。管理体制不顺,影响食盐监管工作。
2.盐政执法能力相对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食盐专营政策和政企合一的行业管理体制,盐务局和盐业公司合署办公,“一块机构,两块牌子”,盐政执法工作也由盐务局和盐业公司人员共同承担。这些人熟悉盐业各环节工作、盐政执法经验丰富,对保障食盐安全、稳定食盐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盐业体制改革后,全市各级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职能移交到所辖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食盐市场监管的人员,因无从事过盐政执法工作,对执法程序、过程等了解不深不透,经验不足,特别是对食盐专营渠道不甚了解,同时经费保障尚未到位。因此,当前急需加强盐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投入,真正培养一批懂盐、会管盐的执法队伍。
3.盐业专营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经营难以为继。市盐业总公司、耀州区盐业公司、宜君县盐业公司年均食盐销量分别为1800余吨、1000余吨和200余吨。随着盐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耀州区、宜君县盐业公司食盐销售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市盐业总公司销量虽增但利润下降。2017年市盐业总公司食盐销售2449 吨,耀州区盐业公司销售447 吨,宜君县盐业公司销售48.6 吨。同时,盐业国企改革远落后于国企改革整体进度,各级盐业公司冗员多、负担重,长期围绕专营开展工作,只关注保障碘盐供应,市场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足,经营难以为继。市盐业公司在册职工41人,离退休人员40人,总负债2087万;宜君县盐业公司在册职工9人,退休人员11人,负债约190万元;耀州区盐业公司在册职工16人,退休人员43人,负债约15万元。为适应对改革,市盐业总公司已做了不少市场化探索,如开展酒类经营业务、开发新品盐、拓展市外食盐市场等,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没有形成一个足以支撑企业应对改革、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还要依靠专营利润来生存。
4.盐改政策及食盐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够。2017年盐业体制改革以来,各大媒体对盐改政策进行了宣传,市盐务局也通过“四进四访”“科学用盐促进健康”等活动进社区、进农村作了宣传,广大群众对盐业体制改革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很详尽,安全用盐意识不够强。有些群众把这次专营政策的升级完善,错误地理解为“食盐彻底放开,实行市场化运作”“谁想卖盐都可以”等,导致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动下,非法购进食盐,将非碘盐、劣质盐、甚至工业盐冲销到食盐市场;还有一些不法商贩抓住群众对食盐政策不太了解的弱点,在食盐市场上做起了以零售之名行批发之事,等等,都为食盐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只有通过盐改政策和食盐科普知识的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真正理解盐改政策,真正掌握科学用盐知识,树立“少吃盐,吃好盐,健康用盐”的意识,才能助力盐改政策精准落地落实。
5.盐品宣传力度不大,居民知晓率不高。盐改深入推进,将加速市场化进程,各类盐品迎来发展契机。过去,在超市商店,食盐产品一般放在货架不起眼角落,且品种单一。现在这一现象已一去不返,满足各类消费群体需求的各类食盐品种纷纷出现。面对这种情况,市、区县盐业公司对新盐品的宣传力度跟不上,导致群众对新型盐品缺乏了解、知晓率低。从调查情况看,全市居民家庭基本在用海藻碘精制盐,其他盐品很少涉及。尤其是“三高” 和“甲亢”患者,对专门针对他们开发的食用盐品一无所知。
三、对策建议
1.理顺体制,强化食盐专营管理。建议将市盐务局管理的市食品罐头厂、市糖果饮料厂和市盐业总公司振兴商店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停产企业国有资产的统一盘活,确保市级盐业主管部门实现对全市食盐质量和市场监督的专业化监管。
2.加强学习,提高盐政执法能力。盐业监管体制改革是全面贯彻党中央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食盐行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以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做足做细做实食盐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移交后的各项工作。一是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执法队伍,把思想素质高、敬业意识强、执法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盐政执法队伍中来。二是加强盐业法律法规学习,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学习《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盐政执法能力水平;抓好岗位练兵,尽快熟悉和掌握食盐安全监管业务,切实做到依法治盐。三是保障盐政执法经费,保证食盐监管所必需的经费安排,防止食盐监管职能部门被动、拖延工作,出现监管“真空地带”。四是强化食盐市场监管。目前,市场盐品丰富,各级盐业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继续开展打击制贩假盐专项治理,建立打击制贩假盐长效机制,加大涉盐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抓好食盐质量安全监管,让广大群众吃上合格盐、放心盐、安全盐。
3.经营整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盐业体制改革是在食盐专营基础上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大部分盐业企业是一次根本性挑战,但同时也给部分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创造了条件。这将给行业带来三个方面的重要变化:第一,专营企业与定点制盐企业间的计划纽带将被彻底切断,由市场关系所取代;第二,跨省跨区经营放开后,专营企业之间将展开竞争;第三,定点制盐企业直接走上市场,将会大幅压缩专营企业的市场空间。受此影响,无上游制盐的专营企业竞争力弱,可能会陷入困境。我市2家区县级盐业专营企业在2017年盐改过渡期的第一年,食盐销售已大幅下降。全市全年食盐销量不到3000吨,如此下去,企业效益下滑,经营面临困境。面对当前铜川人口少,食盐需求量低,专营主体多,企业规模小,经营效率下降的实际情况,结合盐改精神,建议:一是鼓励市、区县专营公司实现经营资源整合,全市组建一个盐业集团,在各区县建立食盐配送点,优化行业结构,实行统一管理、配送,实现大营销格局,提升竞争实力。二是积极开展产销联合一体化工作,通过与食盐生产企业产销联合,提高整体实力。三是主动抓紧专营渠道尚有市场价值的宝贵时机,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引资与引制相结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减员增效、调整薪酬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发展活力、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强化转型举措,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以“盐”为突破口,拓展非盐业务,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品种、品质、品牌打造系统工程建设。五是强化终端建设,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抓实品牌、服务、渠道、队伍,变“坐商”为“行商”。综合研判市场态势,制定贴近市场实际的食盐营销方案,注重客情关系,进一步强化终端客户的粘合度,共同营造食盐安全消费环境。
4.上下联动,抓好食盐安全宣传。继续加大盐业体制改革政策及盐业法律法规的解读,特别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大对食盐经营户的宣传,使其真正了解盐改政策要求,自觉守法经营食盐。认真做好食盐安全宣传工作,以“5·15”防治碘缺乏病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为抓手,通过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普及科学用盐知识,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觉食用合格碘盐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食盐安全意识,为盐业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改革任务稳步推进。
5.广泛宣传,提高盐品知晓率。随着改革深入,市场上食盐品种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来自于一地,异地食盐纷纷踏至,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食盐产品正逐步向营养盐、日化用盐方面发展。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盐业专营公司要通过各类媒介推出系列宣传栏目,大力宣传各类植物功能性新品盐,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提高群众对新品盐的知晓率。也可以通过尝试新的营销模式,提高盐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引领食盐产品向健康、高品质方向发展,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