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C模型与SSC模型在数值模拟中的对比分析

2020-06-20徐海波

山西建筑 2020年13期
关键词:坡脚河堤侧向

徐海波 吴 杰

(1.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安徽 合肥 231000)

1 概述

土体本构模型是开展土体数值计算的重要依据,没有本构模型就不可能客观反映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数值计算就无从谈起。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土体提出了线弹性模型、邓肯—张(DC)模型、摩尔—库仑(MC)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修正剑桥模型、软土蠕变(SSC)模型等多种模型[1,2]。不同的模型只能反映一种或几种土体的基本性质,应用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河堤公路依河堤而建,路基大部分为历史形成的土堤。鉴于当时勘察技术和施工机具的落后,土堤填筑前很少做专业的细致勘察,即使查明地基中含有软土层,也因技术限制或赶工期等因素未作彻底处理。河堤公路拓宽时,老路基经过几十年的固结已达到稳定。拓宽后,新拓宽段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新路基产生较大幅度沉降;老路基由于新填土的影响产生附加沉降,但影响程度远小于新路基段,因此老路基产生的附加沉降小于新路基沉降。另外地基中的蠕变性土层,使新路基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并随时间的增长沉降增大,加上新老路基固结度不同等因素,使新老路基之间产生不均匀变形[3-5]。因此,在河堤公路的数值计算中如何选取合适的本构模型真实反映路基、路面的位移变化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选取常用的MC模型、SSC模型,通过某河堤公路工程,分析两种MC模型、SSC模型的特点和不足,研究成果对类似河堤公路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借鉴。

2 工程背景

某河堤公路建于20世纪30年代,部分路段由河堤改造而成。路面宽15 m,其中老路面宽7 m,拓宽新路面宽8 m;路基高7 m,背水面路基坡度为1∶1.3,迎水面路基边坡为1∶1.5,河水位为4.0 m。道路扩宽时,由于河水的影响,扩宽只能选取河堤背水面,即拓宽形式为非对称式单侧扩宽,如图1所示。

通过室内试验,证实地基中③层土具有蠕变特性,该土层厚5 m,计算中该土层土体模型分别选用Plaxis程序中MC模型和SSC模型,地基中其他土层均采用MC模型,路基和地基的土层参数见表1。

为表述方便,在模型中设置A,B,C,D,E,F,G七个特征点,分别代表新路基坡脚处地表点(40,31)、老路基坡脚处地表点(48,31)、老路基中心地表点(62,31)、老路基临河侧坡脚点(84,27)、路面左边缘点(49,38)、路面新老路基结合处(57,38)、路面右边缘点(64,38)。

表1 路基和地基的土层参数

参数老路基新路基地基23456材料模型M-CM-CM-CM-CSSCM-CM-CM-C天然容重/kN·m-318.018.317.218.018.017.51716.8饱和容重/kN·m-320.020.319.019.619.619.318.519.5水平渗透系数/cm·d-14.04.00.050.010.014.70.010.01竖向渗透系数/cm·d-14.04.00.050.010.014.70.010.01弹性模量/kPa6 7007 5004 0006 00010 0004 5005 600泊松比0.30.30.150.290.290.30.30.3内粘聚力/kPa36.620.7193030827.451.4内摩擦角/(°)22.524.81717172723.225.1修正压缩指数————0.09———修正膨胀指数————0.008 9———修正蠕变指数————0.002 9———

3 有限元计算准备

3.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采用Plaxis软件进行有限元计算,单元形式采用6节点三角形单元,程序根据边界条件自动划分单元。为减小边界的影响,地基厚度取31 m,宽度取140 m,模型左右边界上不发生水平位移,不排水,设置隔水边界;下边界水平和竖向位移都不发生,排水;上边界为自由边界,排水。

3.2 初始条件及加载历程

公路拓宽前,已经过四五十年的固结,地基和路基均已固结完毕,路基达到了稳定状态,计算时间从新路基填筑时开始,老路基和地基共同构成了模型计算的初始应力,应力生成方式为重力加载。新路基共分7层填筑,每层1 m,填筑速率每层30 d,填筑完毕固结100 d后加铺路面,至路基固结31年,加载历程见图2。为方便比较M-C模型与SSC模型计算成果,计算中河水位(取常水位)和地下水位均保持不变。

4 计算结果分析

4.1 路基变形特点

4.1.1地基地表沉降

图3为M-C模型和SSC模型的地表沉降曲线。

1)共同点:两种模型计算的最大地表沉降均位于新老路基结合处;新路基对整个老路基均有影响,并从新路基至运河方向逐渐减小;拓宽工程仅对坡脚以外20 m内的地表有影响,尤其对坡脚10 m以内区域影响较大。

2)不同点:新路基竣工后,SSC模型中B,C两点的沉降值小于M-C模型计算,减小值分别为1.2 cm和0.7 cm;而A,D两点沉降略有增加,分别为0.3 cm和0.1 cm。SSC模型的地表总沉降大于采用M-C模型的计算结果,说明土体蠕变使地表沉降增加。

3)工后沉降:SSC模型地表特征点的工后沉降大于M-C模型的结果。M-C模型中A,B,C点的工后沉降为1.7 cm,1.7 cm,1.8 cm,占总沉降的10%左右,说明土体采用M-C模型,路基沉降主要在施工期及固结期内,公路运营期间路基沉降较小,路面出现纵向裂缝的概率较小。SSC模型下A,B,C点的工后沉降分别为4.4 cm,6.6 cm,5 cm,占总沉降的20%以上,说明竣工后路基仍存在较大次固结沉降,路基的不均匀工后沉降是运营期内公路产生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

4.1.2路面位移

图4为路面位移变化图。

根据图4可知,路面最大沉降位于路面左路肩处,采用SSC模型的路面沉降和侧向位移均大于M-C模型计算结果。两种模型路面沉降最大值分别为26.8 cm,30.3 cm;最大侧向变形位于新路基侧左边缘4 m处,分别为9.7 cm,7.4 cm;两种模型的路基沉降差大致相同,路基横坡比分别为1.36%(M-C模型)、1.5%(SSC模型)。

4.1.3坡脚位移

图5,图6分别为坡脚的侧向位移和沉降。

根据图5,图6,坡脚地表下13 m内的区域,采用SSC模型所得的侧向位移和沉降均大于M-C模型的计算结果,其中老路基坡脚最大侧向变形和沉降比M-C模型分别增大246%和14.7%;新路基坡脚最大侧向变形和沉降比M-C模型增大105%和26.5%,可见地基中的蠕变土层对坡脚侧向位移影响显著,最大位移位置向地基深处发展;图中,蠕变土层下方,两种模型的侧向位移方向不同。M-C模型侧向位移向新路基方向移动,而SSC模型侧向位移向老路基方向移动;蠕变土层引起的新路基坡脚沉降大于老路基坡脚。坡脚地表下13 m以外的区域,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大致相同。

4.2 地表特征点时间—沉降曲线

图7是B点时间—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相关对比图。观测时间不是从路基的填筑开始的,观测时路基已运营了一段时间,本文利用同一位置沉降与时间的相关性(即同一点沉降的发展趋势)来分析M-C模型和SSC模型的适用性。从图7中可知,实测D点沉降随时间的发展趋势与采用SSC模型较为接近,因此,采用SSC模型是合适的。

5 结语

针对地基存在的蠕变土层,分别采用MC模型和SSC模型进行模拟,分析了两种模型在河堤公路数值计算中的特点。计算结果表明:摩尔—库仑(M-C)模型与软土蠕变(SSC)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软土蠕变(SSC)模型比摩尔—库仑(M-C)模型更能反映出时间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更适用于对固结时间较长的土体。

猜你喜欢

坡脚河堤侧向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一起飞机自动改平侧向飘摆故障分析
软土深基坑滑坡机制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N元素在陕北矿区采煤沉陷坡面土壤中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像在众多的苦中刨出那一点糖
Thalidomide for refractory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omorbidities
早春的河堤
报春
乘用车侧向安全气囊性能稳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