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协等联合举办“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
2020-06-20
4月24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以及武汉的院士专家与上海主场的院士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视频连线对话。
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西医从科研到临床、从治疗到预防,不仅并肩作战,更交汇融合。随着抗疫进入“全球化”,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如何走向国际抗疫主战场?如何继续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如何能够与西医进一步融合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研讨会的焦点。
阻挡轻转重的中医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中医药抗疫与西医抗疫不一样,“西医一定要对病毒有较深的认识,但中医的关键是认症”。新冠肺炎疫情传染力强,一旦转化率过高,就会出现对医疗资源的挤兑,带来死亡率的陡升。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最关键作用则是阻挡了轻症病人向重症病人的转化。“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的江夏方舱,共收治病人564人,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实现了病人零转重、医护零感染。
“在疫情暴发以后,没有特殊的药物和疫苗,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说,“这个时候,中医不可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看,就先确定一个能够用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方子,同时还要对疑似病人和发热病人也有作用。”在武汉,由仝小林等科学家推动的“寒湿疫方”成为一号方,与之后的二号、三号方实现了下沉社区的大规模给药,“寒湿疫方”给重症和危重症治疗留出了一个缓冲地带。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张文宏表示,“随着防疫进入常态化,如何防止轻症向重症发展,能够在中医中寻找到非常重要的措施。我相信中医当中非常独特的一个治疗的思想,中医始终是以预防为主,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引入治疗。”
研讨会现场
中医现代化的新契机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认为,中医药完全可以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也可以按照现代科技的方法来进行临床研究。对于中医药,人们原来的焦点放在多基因疾病、慢性疾病上,但现在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中医药对突发性传染病的作用上,而中西医之间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催生出更多新药,服务百姓健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也建议,进一步创新中医药的临床和科研平台建设,特别是与现代医学科技实现紧密结合。“加强智慧中医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模式创新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要加快中医大数据平台建设,包括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支持技术等。希望能够真正利用现代科技,全面提升中医的临床医疗服务能力”。
“当医学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的时候,事实上很难去区分是中医起的作用更大,还是西医起的作用更大。”张文宏说,“中西医结合,既要中医药和中医学不拒绝西药,也要西医不拒绝中医药融入。我已经看到了今天的中医药引入了循证医学等西医思想,也使用了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大家用相同的科学语言来讨论交流,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