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

2020-06-20

科学中国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射电阿尔茨海默长征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5月5日18时00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主要承担着我国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全长约53.7米,芯一级直径5米,捆绑4个直径3.35米助推器,整流罩长20.5米、直径5.2米,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起飞质量约84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一批新技术,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据介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场以来,与先期抵达的空间站核心舱初样产品等共同参加了发射场合练。3月下旬合练结束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全面转入首飞准备。

据统计,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先后组织实施16次重大飞行任务,全部取得成功。此次发射的运载火箭及搭载的试验船和试验舱,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第二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1次飞行。

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模式被准确刻画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5月7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多家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脑功能影像,利用脑网络组图谱准确刻画出了阿尔茨海默病(AD)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模式。

据科研人员介绍,为准确刻画阿尔茨海默病的脑活动、脑连接和脑网络异常模式,并探索功能磁共振影像指标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标记的可行性,科研团队利用多中心、大样本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基于脑网络组图谱和原始数据的荟萃分析的方法找到阿尔茨海默病中稳定的、可重复的功能异常模式,并从影像学标记的泛化性、个体化精准诊断可行性与生物机制解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该研究首次使用多中心、大样本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集,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功能异常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发现脑内默认网络、扣带回、基底神经节以及海马的异常功能连接和局部活动,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能力、脑内信息交流受损的基础。脑网络异常的严重程度的个体间差异与认知损害程度、β淀粉样蛋白累积程度显著相关,这进一步加深了科研团队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生物基础和脑功能活动异常之间关系的理解。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这一重要研究进展的成果论文,已获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人脑图谱》在线发表。科研团队称,跨中心独立验证的个体识别准确率和临床评分预测的结果表明,脑功能活动异常可能会作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的影像学标记物。后续独立验证数据集及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证实了结果的可重复性和泛化性,也夯实了该论文的结论。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新快速射电暴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利用自主研发的搜寻技术,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对中国“天眼”(FAST)的海量巡天数据进行快速搜索,于近日首次发现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FRB),其距离地球约85亿光年。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持续仅数毫秒的神秘射电暴发现象,自2007年发现、2013年认证以来,成为天文领域最为热门的前沿领域之一。

发现更多快速射电暴有助于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还可以利用快速射电暴这种现象来开展宇宙学和基础物理方面的研究。这次是FAST通过盲搜发现的第一个新快速射电暴,其色散量是已知的快速射电暴里最高的一个,意味着它很可能距离地球的红移接近2,也就是这发生在宇宙深处持续仅几毫秒的瞬忽耀闪,要经历长达85亿年的星际旅行才在2018年11月23日到达地球。

这个新快速射电暴展现出罕见的三峰结构,该结构一般在重复暴发的快速射电暴中比较常见,预示着它可能会是一个重复暴发源。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跟进观测,试图检验这种可能。

FAST的高灵敏度使得它最适合发现那些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的快速射电暴,可帮助天文学家在宇宙学的距离和时间尺度上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发生频率和亮度分布,并对它们可能的起源模型予以严格限制。另外,高灵敏度也使得FAST对一些有可能是快速射电暴或者重复暴的目标进行跟踪观测,有可能探测到其他望远镜无法发现的微弱信号。FAST最近发布的优先重大项目中,有通过盲搜来发现新信号的漂移扫描项目、通过针对指定源开展跟踪的快速射电暴搜寻和多波段观测项目,未来FAST会产生更多更有趣的天文学成果。

FAST的高灵敏度使得它最适合发现那些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的快速射电暴

中国首次在太空验证3D打印技术

一台由中国自主研制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机”及其在轨打印的两个样件5月8日随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东风着陆场。这是中国首次开展轨道3D打印试验,也是全球首次实现连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太空3D打印。

5月7日1时58分,这套太空3D打印系统全面完成预定任务,飞船下传的图像显示两个样件打印成功,清晰可辨。研究人员还将对返回的打印机和样件开展进一步性能检测和综合评价。

碳纤维一直是航空航天应用广泛的轻质高强材料,连续碳纤维对于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具有显著意义。此次3D打印的两个样件均实现了碳纤维的长丝连续,为未来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这套打印系统还实现了全部流程无人参与、自动控制。国内外已有的微重力3D打印研究均有人参与、有人控制、有人管理,设备启动、加热、打印等环节工作异常时可以人为干预。此次空间试验无人参与,系统自身完成全部预定任务,其结构机构、运动控制、电源照明、摄像监控等研制经验将为后续太空3D打印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同时,此次试验还实现了微重力环境对3D打印成型机理的全面验证。空间3D打印与地面3D打印不同,最重要的差别来自微重力环境对打印过程的影响,为此国内外采用失重飞机进行抛物线飞行试验,但是一个抛物线周期仅能提供20秒左右的微重力环境。此次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微重力稳定环境,不仅可以考察材料成型工艺,也可以同时检验打印系统结构机构的可靠度、运动的精度、成型的质量。随返回舱一同返回的3D打印样件能够直观展示微重力对材料、结构机构、控制、成型等影响,其经验和成果未来可推广到舱外和大型结构的在轨建设中。

猜你喜欢

射电阿尔茨海默长征
铜失衡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射电星系
午睡过久痴呆风险增40%
爷爷的长征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阿尔茨海默病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
智珠二则
FAST捕捉到快速射电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