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德鄰与他的白纸生意

2020-06-19苏小小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0年6期
关键词:伯父

苏小小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封德鄰重视信用,凭借着勤勉和聪明,将白纸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

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汉代已有。但是,上海始有纸坊,可以追溯到开埠前后,洋纸流入市井,各地经营洋纸和土纸的商号开始增多,形成纸商业同业组织。上海纸商业不乏人才,封德鄰是其中之一。

封德鄰,原名得麟,学名封斌。1907年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出生在嘉定的马陆镇。父亲封仲笏,母亲包氏。封德鄰姐弟5人,他排行第四,有3个姐姐一个妹妹。祖父封华卿是前清秀才,以私塾授课为业,收入微薄,家境清寒。封德鄰的父亲继承祖业,受聘坐馆于马陆农村富裕之家,束脩甚微,年收入仅30余元,略有一些其他收入,并继承有祖传耕田二亩半。

其实,封氏世居嘉定县马陆镇封家大门前。据清嘉庆二十年里八封濬川编修的《马陆里志》记载:封氏是历代书香之家,有诗曰:西塘药圃好楼霞,医读兼传是世家,历代书香封氏宅,门前绰约一池花。封家祖宅堂名为“世恩堂”,是明代和德将军封南野所筑。屏门有对联:“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祖宅大墙门门屏的对联是“北平世胄,南渡家声”。大墙门前有两块几丈长又阔又厚的街沿石,可惜在20世纪30年代修筑锡沪公路时被迁移了。封氏祖宅大墙门外原有银杏5株,大可四五人合抱,根深干挺,枝繁叶茂,在七八里外即可见其雄姿。可惜也在20世纪60年代被砍伐了。

到封德鄰出生时,已是一个败落的书香门第,美其名曰“耕读之家”。由于他父亲在马陆富家坐馆,家庭里里外外都由母亲一人操劳,在封德鄰13岁那年,母亲劳累过度得伤寒症,当时因没有钱医治,病入膏肓,中年早逝。

1921年,封德鄰14岁,他离开马陆,在风雨中赶到南翔伯父家。伯父夫妇膝下无子,念德鄰是封家独苗,视他同亲生,仁以待之。伯父家曾领养同宗远族一子,名宗林,字诒生,小德鄰4岁,他们兄弟俩相处甚笃。

封德鄰在南翔读完高小,伯父送他到上海一所教会学校继续求学,由于城市与农村教学差距,虽经努力,英文、算术两门主课仍跟不上。他觉得与深造无缘,便要求伯父为他谋一职业。1923年秋,16岁的封德鄰经伯父推荐到上海信昌成纸号当学徒,拜施少甫为业师。旧时的学徒做事要勤快,听人使唤,切勿贪懒。封德鄰做事勤恳,每晨起早,开店门后,就把日常应做的如扫地、泡水等等,一一做好,顾客上门,泡茶奉烟,对业师更是小心侍候他的生活起居,同事有所差遣,他从不懈怠。因此,他深得业师和同事们的好感。在日常工作做完后,他站柜台学着做点零星小生意,并且虚心向同事请教。

信昌成纸号位于南市老白渡街,当年老白渡街东临黄浦江,西接油车街,南近久大码头,北近杨家渡码头。里弄有大庆里、勤补里、久佑里、久吉里、久和里,封德鄰学徒期间就在这一带度过。信昌成纸号以经营国产纸和账簿为主,兼营洋纸。国产纸品种繁多,规格不一,产地各异,为便于熟记,他备一小本子记载,店中经营的账簿贴套,款式更多,要懂其大概也非易事。并且那时商品没有明码标价,都必须心记,这就得日常处处留神牢记。每晚工毕后,他阅读报刊、学习古文、练毛笔字,从不间断。

学徒3年满师后,封德鄰不再做打杂工作,升为职工,以站柜台接生意及货物包装打件为主,并且有了工资。1930年,在他23岁时,业师提拔他做跑街,主要任务是向烟纸店推销商品。他竭尽职责,炎夏隆冬,不辞辛劳,为店里增加了营业额。一年以后,他看到以烟纸店为销售对象需求不大,营业额小,费时费力,于是他建议改跑小同行。所谓小同行,就是不直接到纸商业同业公会进货的纸店(在1935年,上海市纸业同业公会拥有会员商号111家)。他每天到同业公会听买卖行情、市场动态、货源情况,从中积累了买卖经验。除了推销本店的货品外,他还做起了向小同行兜售的掮客生意。所谓掮客,就是买进卖出的商人,如某客户所要的货物,如本店没有,可先允以向其供货,然后再向同行买进,再卖出,从中盈利。

老上海,商品买卖成交,只凭一言为定,口头成交后,即使市价起落而亏本,也应恪守信用。封德鄰就是重视“信用”两字,在业务交往中,从不毁约赖账,偶而卖出的货物,店中无法交货,宁可自己贴钱买进交给客户,以维持自己的信誉。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洋纸来源不畅,外汇看涨。此时他看准这个形势物价要涨,向亲友商借了少量钱买进纸张,同时抢做掮客生意,陆续赚了些钱,积累了第一桶金。1938年,他为了安全,举家迁到海宁路南高寿里房屋。在南高寿里这段时间,他眼看法币贬值,物价在涨。他借机做掮客生意,陆续赚了不少钱,积累创业资金。

处于战乱状态的上海,市场混乱,封德鄰所在的信昌成纸号迁出老白渡街,搬进法租界,但业务基本停顿。他就不领“信昌成”薪俸,无形之中离职。再说,封德鄰伯父于1928年筹集5000元资本在福建中路创立了义昌纸号。在同业友好的帮助下,经营得还可以。但是,1942年,义昌纸号的合伙人提出拆伙,各自分立。伯父就与他商量,封德鄰认为可以拆伙。经过商定,封氏得店基,改名为“义昌兴记”纸号。封德鄰那年36岁,他担任经理,挑起了封家基业的担子。

义昌兴记纸号位于福建中路119-121号,两开间门面。开业之初,封德鄰将自有的资金投资于义昌兴记作为流动资金。在义昌兴记资金周转灵活后,又陆续投资于德义生、茂昌、公源、久昌、万隆等纸号。他将全部精力用于发展业务,当时币制不断贬值,物价飞涨,他冒着高利息的风险向钱庄、银行和个人多方借贷,进货囤积,遇贱买进,趁涨售出。因经营得法,义昌兴记成为行业响当当的纸号。1945年,日寇投降,抗战胜利,欧美外商又来华经商,洋行陸续复业,各行业又向国外定货。这时他将店中大部分存货售出,向洋行定货。起初,售出一件现货纸张可换取三四件定货,后来可换二三件。这样售出、定货、再售出、定货的循环,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到1948年,义昌兴记纸号进入全盛时期,在同业中已占一席之地,封德鄰也成为行业翘楚。

1948年底,封德鄰筹备新的纸号。1949年初,他在广东路另立了德孚纸号。不久,上海解放,全国交通逐渐恢复,在新中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下,各地客商来上海采购,市面有所好转。同年秋,他在近福建中路的广东路479号,创立了德孚纸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国外货源断绝,民族工业还未完全恢复,产量有限,且大多由国家统购。德孚纸号的存货日益枯竭,进货只能向国营公司批进,因此业务受到客观的限制,营业比较清淡。到1951年初,国家为了恢复经济,繁荣市场,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有所放宽,鼓励私商组织联营,向外地争取货源,同时也允许私商向本市造纸厂购买国家统购后的多余纸张,购货规定先付款后陆续提货,使德孚增加了营业额。

1952年初,政府开征所得税、营业税、预征税,他向老友借到一笔存款,如期缴纳了税款,这与当时普遍存在缴不出税和偷税漏税现象形成鲜明对比。1955年行业转型,封德鄰决定转业勤工造纸厂,陆续结束店务。同年9月,他完成了全部转业手续。从此,他由商业转入工业生产单位,结束了长达31年的商人生涯。

封德鄰进入勤工造纸厂后不久,被安排担任公私合营勤工造纸厂副厂长,成为国家干部,负责行政后勤工作。后来他加入工商联,成为卢湾区工商联轻工委员会委员。改革开放后,他安享晚年。2000年11月18日封德鄰在沪病逝,享年94岁。

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封德鄰重视信用,凭借着勤勉和聪明,将白纸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猜你喜欢

伯父
一幅油画
俗世的修行者
影魂
伯父
伯父的黄昏恋
我有一位能干的伯父
伯父是个烂好人
魔咒
20元钱的故事
永远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