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随文本的符号学意义

2020-06-19刘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7期
关键词:符号学电影

【摘要】电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符号文本,在文化传播中,伴随文本一方面参与着电影意义的传达,另一方面,也是电影文本与文化的解码之钥。因此,伴随文本为解读文本意义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关键词】符号学;伴随文本;电影

目前,学界对电影的研究多集中于电影审美的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揭示其审美特点与叙事结构。本文以伴随文本理论为框架,以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为例,探讨电影文本表意过程中,伴随文本对其意义建构与解释产生影响,同时为中国电影的传播提供可鉴之策。

1. 电影中的伴随文本

“伴随文本”是赵毅衡提出的符号学术语,指的是“伴随着符号文本一道发送给接收者的附加因素”,“所有的符号文本,都是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他将伴随文本分为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等。伴随文本积极参与着符号文本的构成、传播与解释,对符号文本意义的表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影是一种复合文本,集图像、声音、色彩于一体,这就使得伴随文本将文本意义向更丰富的空间方向引导。

《我们诞生在中国》(以下简称《诞生》)是“迪士尼自然”品牌下以自然世界为题材制作的一部纪录片。该片于2016年8月在中国上映,由中、英、美三国合拍,耗时一年半制作而成。影片围绕着三类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庭: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用镜头探寻并记录着每个生命的成长。面对恶劣的环境、天敌的威胁,游离于四川茂密竹林的大熊猫美美,穿梭于神龙架原始丛林中的小金丝猴淘淘以及生活于雪域高原的雪豹达娃开启了它们的生命之旅,贯穿影片另一个分支的是濒临绝种的藏羚羊和具有中国神话色彩的丹顶鹤。在这5种动物的生命轨迹里,可以领悟到“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的轮回,蕴含着中国人“生生只谓易”的生命哲学。

2. 副文本引导电影文本符号的解读

“副文本是文本的‘框架因素,如书籍的标题、题词、序言、插图、出版文本,美术的裱装、印鉴,装置的容器,电影的片头片尾、唱片的装璜,商品的价格标签等等。某些符号文本类型,例如歌曲、交響乐、作者身份与标题等框架因素,需要另外的媒介(例如戏单、CD封套等)来提供”。品牌作为副文本,对文本符号的表意有着积极的影响。“迪士尼自然”是迪士尼公司成立的新标牌,而“迪士尼”品牌,在动画电影世界中引领潮流,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卡通形象深入人心,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显著的副文本成为解读的重要语境。

《诞生》是在“迪士尼自然”标牌下制作完成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迪士尼首次以电影视角再现中国的自然风貌,“迪士尼”品牌作为副文本,积极参与着符号文本的表意。对于接受者而言,迪士尼是动漫电影的巨头,以儿童和家庭为主要受众,因此清晰地指明了该部自然纪录片不同于以往的“动物世界”,它是以故事的方式叙述动物的生存与成长,对动物进行拟人化处理,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符合电影假定性的审美特征。例如金丝猴淘淘因妈妈生了二胎妹妹,宠爱被夺而“离家出走”;金丝猴淘淘在雪地玩耍时的心理感受,“这是什么东西啊,是松软的棉花糖地毯吗,这东西可真凉。”该片以内聚焦的叙事方式,即从金丝猴淘淘的视角出发,讲述它眼里的世界,这种主观叙事的方式营造出一种沉浸式体验,活泼生动且富有趣味性,使得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其中,为达到儿童的观影效果,对生物链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暴力行为以及血腥的场景也进行了软化处理,例如雪豹达娃的死亡,影片运用空镜头替代对达瓦死亡的具体描述,以此贴合儿童心理。诚如,导演陆川所指出的“达娃血战牦牛群的镜头以及达娃死亡的镜头引起了忧虑”。这种以虚代实的审美观念体现出中国古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内涵。

同样,该片的执行“导演陆川”这一副文本也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2002年,他导演上映的电影《寻枪》入选威尼斯电影节;2004年,电影《可可西里》,将藏羚羊的栖居之地——可可西里引入到观众的视野,通过镜头的切换,观众感受到一幕幕藏羚羊现实的、具体的、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正因为如此,陆川先后斩获多个电影奖项等。故此,当陆川执导《诞生》这部影片时,可视为迪士尼公司非常重视“导演”这一副文本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他在观众心目中建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借此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副文本对文本符号意义的生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配音也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动物之间的对话部分,由演员周迅配音,她特殊的音色在叙事中,有一种“出戏”的陌生感,听觉上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在以内聚焦叙事时,其配音充满了女性独有的感性与趣味。

3. 型文本决定文本意义解读的方向

如前文所示,有的观众是通过导演、演员、品牌等这些副文本因素选择电影,而有的观众则是把电影类型(惊悚片、战争片、魔幻片、灾难片、西部片、微电影)、地区(美国、欧洲、华语、印度、日本、韩国)、年代(2019、90年代、80年代)等作为观影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电影的型文本是电影文本框架的部分之一,“型文本指明文本所从属的集群,即文化背景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例如,与其他一批文本同一个创作者,同一个演出者,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派别,同一个题材,同一风格类别,用同一种媒介等等”。例如诗歌分类(按照艺术写作风格):豪放派、婉约派;绘画分类(按照表现题材):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按艺术形式分类,分为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电影、电视。“型文本的归属,常常以副文本方式指明。”

一部电影的型文本归属,主要包括了同一类型电影制作人、电影导演、电影题材、同一时代等因素,都影响着大众对文本的接受与理解。“迪士尼自然”(Disneynature)的标牌、迪士尼金牌制作人罗伊·康利,他曾制作过《魔发奇缘》、《巴黎圣母院》、《超能陆战队》等经典电影,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陆川,拍摄记录片《可可西里》,标明《我们诞生在中国》为电影这一型文本。诚如赵毅衡所言,“最大规模的型文本范畴是体裁。”电影型文本,将它与舞蹈、建筑、音乐、诗歌等类别区分开来,采用电影这种体裁,决定了接收者解释文本的方式。例如看到一只猴子,对其解读需设定在一定的体裁之中。这只猴子的体裁类别可以是动物园、自然界、街头表演、传统民间艺术猴艺抑或是猴子画展,依此可解读出这是供人类开心的玩物、珍稀保护动物、对生活乞讨的标志,家传身教的绝活或者是艺术鉴赏。若没有型文本,一只猴子是无法独立表达任何意义的。

既然《诞生》是以电影体裁作为型文本,那么其逼真性和假定性的审美特征便迥异于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真实性。倘若受众是以纪录片作为型文本去解读这部电影的话,可能会引发较大争议,与解释者的审美视野不符。例如,影片中雪豹“达瓦”之死的情节,如果型文本是动物纪录片的话,那么摄影机应是站在客观视点的位置进行拍摄,并记录动物自然的生活情状,此镜头较少带有导演的个人偏见,叙事往往采用全知视角(上帝视角),较之故事中的人物而言,全知视角更具有无所不知的精神,镜头语言以一种客观陈述的方式进行展示,以期达到“物质现实的复原”(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语)的效果。对于《诞生》这部电影而言,叙述上,作为叙述对象的动物,导演明显赋予其主观色彩,雪豹达娃的死,注入了导演对自然生命的认知,以佛教“生命的轮回”的思想来观照雪豹达娃,它的“死”轮回成大熊猫丫丫孩子的“生”,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富有强烈的哲学意味。

该片以佛教的生死轮回的“软”伦理道德代替了动物界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硬”的自然法则,轮回时间观贯穿故事始终。因此,我们去解读一个文本是受到型文本的引导,电影的型文本决定了受众的接受视野。

4. 前文本影响電影文本的生产

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是文本生成时受到的全部文化语境的压力。”换言之,前文本是人类全部文化史,生成性伴随文本,正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所言,“如果我们不抱先入的成见去研究某位诗人,我们反而往往会发现不仅他的作品中最好的部分,而且最具有个性的部分,很可能正是已故诗人们,也就是他的先辈们,最有力地表现了他们作品之所以不朽的部分。”可见,电影的前文本直接影响着电影文本的生成与观众对影片的解读。从故事片到纪录片的动物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中,人类文明史、现代文明史、生态文明史、科学技术史、动物电影发展史等内容成为了动物电影生产的前文本,而由现代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所形成的“天人相分”关系的反思促使动物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尤其是1943年美国导演费雷德·威尔科克拍摄的《灵犬莱西之莱西回家》,以电影的表现手法来思考人自身,调动受众从自然文明、人类文明乃至整个世界史的不同角度,观照和审视本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受前文本影响,“迪士尼自然”品牌在美国先后发布并推行该品牌影片《The Crimson Wing: Mystery of the Flamingos》、《Earth》、《Oceans》等。前文本为新文本符号(电影《诞生》Born in China)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可供参考的素材。由此可见,这些前文本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可供参考的符号单元,受众在解读《我们诞生在中国》电影文本时,自然会联想到各种动物题材的电影及其所蕴含的文化隐喻。

5. 结语

伴随文本影响着电影文本的生成与解释,为我们研究各种符号文本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它把文本与其整个文化语境联系起来。因此,对文本的解释,需将文本携带的这些附加因素(伴随文本)一并纳入其中,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电影这种复杂的文体。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18个月,将自己消失在崇山峻岭中.新浪新闻中心:news.sina.com.cn/o/2016-08-24/doc-ifxvcnrv0716227.shtml,2016-8-24.

[3](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C]/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佳,天津市人,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符号学。

猜你喜欢

符号学电影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