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俗影像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0-06-19王魏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7期
关键词:陕北影视剧民俗文化

【摘要】全球化语境中,影视剧的民俗化已成为中国影像产品拓展生存空间的文化战略。陕北民俗丰富了影视剧的叙事,提升了影视剧的娱乐性,增加了影视剧的内涵。影视剧对陕北民俗的整合,是一种改造、一种重构。但是,陕北民俗影像构建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未来,如果一味地将民俗影像作为一种复制品来装点影视剧,作为噱头来提高影片票房,那么电影观众还没了解陕北民俗文化就已经产生了视觉疲劳。这应该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愿看到的现象。如果影视剧剧作本身东拼西凑,拍摄过程粗制滥造,细节刻画敷衍了事,那么再有内涵的民俗事项,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怎么会得到观众的追捧业界认可呢?

【关键字】陕北;民俗文化;影像建构

【基金项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科学研究项目“陕北民俗文化的影像建构”(项目编号2019KYC01)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民俗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存,陕北民俗历经世世代代传承至今,是影视剧热衷表现的内容,同时也滋润丰富着影视剧的表现。但陕北民俗影像一直难以逃脱色调单一,造型粗糙,原创力不足等问题,致使年轻观众不感兴趣,跨文化、跨地区传播受阻。为重构陕北民俗影像,传播陕北民俗文化,提升陕北题材影视作品内涵,笔者现就陕北民俗文化的的影像建构提供几点建议,以期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1. 陕北民俗文化影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 民俗内容截取有限,民俗资源利用率低

陕北民俗文化体系完备,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每一类都多姿多彩,包含众多民俗事项,自成一体,包罗万象。西部影视剧中展现的陕北民俗事项有,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黄土高原,主人公的居所——窑洞、窗花,主要角色的服饰——大黑棉袄,大裆裤,羊皮袄;人物的饮食——窝窝头,小米稀饭;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陕北民歌,闹秧歌。题材内容非常有限,仅展示了陕北的物质生态民俗,生活民俗及部分民间艺术。对陕北民俗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岁时节令,尤其陕北人的信仰、精神世界关注较少。对民间艺术的使用十部作品九部必然用陕北民歌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剧中人物还要高歌信天游。陕北民歌目前留存8000余首,而影视剧中经常使用的就是《赶牲灵》、《三十里铺》、《拉手手亲口口》等少数几首,且都为爱情主题。对大场子、小场子、二人台说书、道情等艺术形式没有加以关照,其实二人台、说书都能很好地表现爱情主题,不局限于陕北民歌。总的来说影视剧在陕北民俗资源中截取的内容有限,民俗资源利用率较低。

1.2 民俗内涵开掘不够,同质化严重

陕北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日常方言中的一句话一个词可能上古有之,具体不表。影视剧本可以借助陕北民俗文化丰富其内涵,提升审美格调,文化品味。实际情况是对陕北民俗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上古文明、儒家之道、黄老思想、侠义精神等等没有任何展示、反思。民俗内涵的广度深度开掘都不够,对民俗的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关照不到,大多数时候作为文本不断被复制,从一部电视剧跳到另一部电视剧,一首陕北民歌反复被多部影视作品使用。近期电视剧《米脂婆姨》开场戏,人物的设置,表现的方式与80年滕文骥电影《黄土谣》如出一辙。唱着陕北民歌的脚户,赶牲灵的大叔,美丽善良的姑娘,劫道的土匪。民歌小子与农家女子相互倾心,一路上民歌悠扬,眉目传情。民俗场景、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同质化严重。

1.3 民俗细节处理粗糙,错误频现

全球化语境下,观众透过韩剧、日剧、美剧了解到,韩国人结婚要在家向父母行跪拜大礼,美国人万圣节要扮鬼讨糖,日本人晚上休息睡在榻榻米上等等。而影视剧中的陕北民俗留给观众的印象遥远而又模糊,就是画面上的一座座黄土山、一群群羊、一排排窑洞、干吼的几嗓子民歌、一个个笨拙又土气的背景人物。细节处理上民俗被当作符码机械的安置在某一场景内,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状态,尤其陕北民歌、陕北方言的配音,声画完全两张皮。陕北民歌是站在这座山头向那座山头的人传递信息的,歌者往往卯足全身力气,情绪高涨,声音激越。而影视剧画面中的演员只是张了张嘴,近景镜头一扫而过,陕北民俗的神韵全然不在,甚至错误百出,给观众造成了误导。关中方言与陕北方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言,语音语调,语用习惯均有不同,许多影视剧却错将两地方言混为一谈,张冠李戴。此类现象并不少见,《平凡的世界》中重要角色田福军,《马背上的电影》老村长,《血色浪漫》中的马叔,《米脂婆姨》中的老爷,一个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与陕北人打交道全程关中方言。再比如《边关风雨情》、《三十里铺》难得出现陕北民俗中的“上头”(夫妻结发)仪式,但上头时男女双方的位置,上头的程序都不合礼俗,还出现了寡妇上头的陕北民俗禁忌。还有侄子外甥不分的,女子婆姨不辨的。

2. 浅析陕北民俗文化参与影视剧创作的发展策略

陕北民俗文化参与影视剧创作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未来,如果一味地将民俗影像作为一种复制品来装点影视剧,作为噱头来提高影片票房,那么电影观众还没了解陕北民俗文化就已经产生了视觉疲劳。这应该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愿看到的现象。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如果影视剧剧作本身东拼西凑,拍摄过程粗制滥造,细节刻画敷衍了事,那么再有内涵的民俗事项,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怎么会得到观众的追捧业界认可呢?为重构陕北民俗影像,传播陕北民民俗文化,提升陕北题材影视作品内涵,笔者现就陕北民俗文化参与影视剧创作提供几点建议,以期未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2.1 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内涵,创新使用陕北民俗元素

影视剧的创作人员,个人团队的知识储备、艺术修养、职业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视剧的质量。陕北民俗在影视剧的应用过程当中出现的形式化、同质化问题与创作者民俗知识匮乏、创作态度有关。因而要提高民俗影视剧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创作者说起。创作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影视剧创作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对作品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制作精益求精的匠心,对待商业诱惑不盲从的坚守。对待民俗在影视剧中的应用,需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深入当地调查,采风,演员要体验生活,感受民俗气息,扩充自我民俗元素素材库,创新使用陕北民俗元素。而不是拿来主义,搜集同类型影视剧中的影像资料,依葫芦画瓢,机械复制。例如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慕,除了直白的用陕北民歌唱出心声,可以让女子盛饭时多给后生盛点,为他做陕北特色美食,替他收拾窑洞等等。民俗是有温度,有思想内涵的人创造的文化,走捷径的机械复制违背民俗文化本质,必然在片中水土不服。根據剧中内容需要,尽量创新创意从民俗生活中挖掘素材。

2.2 丰富民俗影像视听表现,创作好看的陕北民俗片段

民俗是传统的、生动的、人文的,还可以是好看的。陕北民俗影视剧尤其电视剧受众面积窄,群众基础差,一个重要原因是画面不漂亮。提起陕北,大家还是刻板的印象,大山、土窑、蓬头垢面的男女、鸡飞狗跳、驴羊成群的荒乱。致使陕北题材影视剧作品在跨地域、跨文化传播时屡屡受挫(80年代几部第五代的伪民俗电影除外)。仙侠题材影视剧一直备受年轻观众追捧,虽然内容空洞,但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影像画面浪漫唯美,飘逸空灵是其中之一。韩国国宝级导演林权泽一直致力于韩国民俗类电影制作,并且频频折桂,深受市場欢迎。影片《春香传》、《最画仙》故事情节深切感人,民俗场景精心打造,民俗细节精益求精。每一个镜头都精良考究,每一帧画面都纯美干净。中国观众喜欢这两部作品,好看的民俗片段,浓浓的民俗氛围功不可没,在跨文化传播中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陕北民俗场景拍摄创作人员可以借鉴林权泽的策略,用镜头的切换、运动,景别的范围,景深的层次,光线的运用,角度的变换,色彩的合理搭配,创作出能还原陕北民俗神韵的民俗场景、片段。

2.3 挖掘当代题材故事内容,让陕北民俗融入时代影像

陕北民俗文化经历了上个世纪30、40年政治叙事模式,80年代的原生态叙事模式(故事时间还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近年来依然以场景化叙事模式活跃在革命历史题材中。那么陕北民俗文化就走不出上个世纪那段辉煌的革命岁月了吗?民俗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正在发生着的现当代文化。陕北题材影视剧更应该记录处于时代变化下的当代社会,书写普通民众的人生故事,关注他们在城乡巨变下社会转型期的生活境遇、人生困惑、生存状态。以期激发广大观众的共鸣,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2015年医患题材影视剧《心术》中陕北农民大叔儿子身患绝症,他远赴上海求医,淳朴憨厚的形象与周围一些刁钻挑刺的患者家属形成鲜明对比。他信任医生,依靠医生,把儿子完全交给了医生。他的厚道感动了周围的人,病房里时不时响起他唱的道情,苦中作乐。生活给他磋磨,他报以微笑,迎难而上。尽管儿子没能抢救过来,医生们万分歉意辜负了他的信任,张老汉擦把眼泪,转身离开,一句话不说。一年多以后同样患有遗传绝症的二儿子又被张老汉带到了这里,医生们极为震撼,发誓要医好他的小儿子。在《心术》中陕北老汉是一个极微小的配角,但他的形象高大挺拔,这就是陕北汉子,憨厚、豁达、坚韧不拔。《心术》中的这一段为陕北民俗参与影视剧创作探索了新的路径,同样的还有《温州一家人》中老周在陕北创业阶段。陕北地域外作品都可以传播陕北民俗文化,这为影视陕军提出了新的挑战。把民俗当形式复制粘贴,民俗离开了它的原生态环境,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深入挖掘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当代好故事,让陕北民俗融入时代影像,才是陕北民俗传播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胡亚婷.湖北地域文化的影视传播现状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4):125-128.

[2]王卫波.论河南民俗文化的当代影视传播[J].电影评介,2016(12).

[3]孙杰.迎接市场挑战——陕西电视台纪录片观念、策略的转变[J].当代电视,2016(12).

[4]朱子丛.传播学视角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2008-2015)[D].河北大学,2016.

作者简介:王魏,陕西榆林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民俗文化,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陕北影视剧民俗文化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