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6-19黄承宁李双梅李程

软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黄承宁 李双梅 李程

摘 要:为了解决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侧不匹配的痛点,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新经济岗位群技能对接两个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新切入点构建进行完善,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让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建立需求导向的校企双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解决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矛盾。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提升人才供需对接吻合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协同育人

DOI: 10. 11907/rjdk.1916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C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04-0281-04

0 引言

随着新产业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推进,新经济产业技术应用逐渐融入到社会多个产业领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推动着高校软件人才培养向应用创新型目标推进[1-2]。在政府产学融合和本科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3]。

潘懋元[4]指出,目前本科教育既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有学者提出发挥企业力量的办学优势,将行业经济发展人才前沿需求植入本科人才培养,让应用型本科切实与专业产业经济工程发展应用相吻合,同时特别要加大职业素质素养教育,推行“全人”教育,让学生作为完整社会劳动者存在,而不仅是生存技能的掌握者,更应是职业、经济、管理与技能并重的建设者[5-6];胥秋[7]在《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发展与校企融合》中提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夏明忠[8]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校企合班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从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实施新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和校企人才供需链;文献[9-11]提出当代教育需进一步思考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命题,完善大学人文精神和文化创新,遵循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明确高等教育质量主要由市场检验的理念,堅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教育理念、重塑育人过程。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为更好地发展“产教融合的本科职业教育”,使新经济产业结构健康有序发展,首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新形势下的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12-14]。

1“互联网+”对软件人才的新要求

“互联网+”实质是将互联网新技术的创新成果及平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重构供需,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促进行业跨界融合和产业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与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5-16]。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需求,专业人才培养也需与产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一致。但一直以来,由于校企双方在社会功能职责定位、目标利益、思维定势等方面存在差异,双方产学融合一直处于概念状态,没有实质性融合内容[17]。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没有实质性融合。在国家政策引导与鼓励下,校企逐渐探索融合协同办学之路,并明确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工程技能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新时代下更应着力培养民族复兴所需、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学培养必须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所需对接[18]。在工程认证的引导下,高校与企业逐渐对接,目标也越来越明确,在双方对接与调研过程中,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适应并服务社会经济产业发展,能在新经济技术相关企业、科研单位、教育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研发和管理运维等工作,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2)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新经济岗位群技能对接。新经济产业的发展与新技术紧密相连,本质上是新经济产业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各经济产业结合助推应用。在以需求为向导培养的基础上,专业课程知识体系需与经济产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对接,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与计划进度表时,需紧密对接产业岗位需求[19-20]。将培养目标细化在教学课程体系具体实施中,使学生充分掌握经济产业发展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难题。

本课题组与企业协同论证,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对原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完善修订(见图2)。一方面保持原体系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同时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加大自然科学与数学方面的教学培养比重,为学生将来适应经济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将原体系专业课程与自主模块分解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与岗位群技能选修模块,将统一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体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紧密对接产业岗位群技能需求,服务产业经济结构调整[21]。提高实践课程体系比重,将原体系中的课程设计完善为课程设计实践、课程群项目实践、企业项目重构实践与产业工程生产实践,完整对接企业生产全过程,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职业能力。

在“研”方面,校企融合协同培养人才服务于产业经济,但是高校肩负着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在产与教之余,高校应积极主动开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院校一方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积极响应区域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技术、产业发展,发挥院校在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学校贡献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联合其它办学单位,构建教育产业联盟,紧密联系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进行资源共享、项目开发、技术攻关与成果转换等。

学院在探索过程中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产教融合交流会等,拓宽与政府、行业以及企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政府政策、行业资讯以及企业需求信息,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对接;同时树立市场导向意识,围绕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需要,学院联合企业技术力量培养人才,共同申报国家或地方相关课题,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3)人才供给侧与产业人才需求侧同步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要发挥对产业的促进作用,最直接的贡献之一是培养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如果校企协同育人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产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则协同模式失败。因此在对人才需求供给侧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立项上保障人才培养可满足产业需求、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同时在产、教、研“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紧密跟踪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培养到产出全程进行过程保障。

除立项保障与过程保障外,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将市场供求比例与就业质量作为专业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为人才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保障。一方面企业根据产业链实际将上下游经济体纳入协同育人人才需求侧,扩大人才专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从专业建设规划、就业政策导向、企业合作发展、校友资源建设等方面增强人才供给侧改革质量。

以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切入点,实现产、教、研“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全过程共建,从而解决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结构矛盾,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探索实践出了一条适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促进应用型本科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发展、协同育人,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结语

多元方式的产教融合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从政策切人点的学习贯彻,到产业人才需求的升级服务,再到融合过程与结果多元评价体系保障,使人才需求主体、人才培养主体与政府宏观产业调整优化有机对接。只有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从模式创新、协同育人过程把控、人才供求侧结构性推进改革,才能使校企协同育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http:l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 7-1 2/1 9/content_52485 64.htm.

[2]佚名.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福建工程学院简介[J].教育评论,2014(4):F3.

[3] 刘鑫.面向企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 10):204-206.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5]刘永军,曲文龙,胡吉朝,等.新工科建设中地方普通高校过程化教育研究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9,18(3):214-216+220.

[6]黄承宁,孙洁.校企合作下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7(6):42-43.

[7] 方春龙.产教融合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 22):74-75.

[8]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 29):4-8.

[9] 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 21):8-11.

[10]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11] 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1):46-56.

[12]黄承宁.基于校企合作面向软件行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J].软件,2017,38(3):53-56.

[13] 张琴.融入职业素养的《高级Web程序》精品课程设计[J].软件导刊, 2019, 18(1):213-216+220.

[14]王长文,徐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5.

[15] 康国栋,张延亮.“互联网+”背景下吉首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软件工程专业离散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 12):22-23.

[16]王敏,黄薇,龚鸣敏,等.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5,(23):34-37.

[17]王辉.校企协作助推产教融合: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群”的兴起[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3):102-109.

[18]赵珂,李萧.“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66-70.

[19] 聶方彦,张平凤.面向工程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软件导刊,2017,16( 4):219-220.

[20]王健,许秀清,詹友基.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7):55-57.

[21] 张远平,李洪波.“互联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J].软件工程,2017,20( 4):54-57.

[22] 吴玫,王海晖,李伟波,等.面向混合学习的Java课程教学设计 ——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J].软件导刊,2018,17(4):220-221+ 226.

(责任编辑:江艳)

基金项目:全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2017QNJ04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SJB2096);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8JC0032)

作者简介:黄承宁(1985-),男,硕士,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计算机应用与教学改革;李双梅(1982-),女,硕士,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路由技术与计算机教学改革;李程(1979-),男,硕士,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