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竿王”到“碳纤维之王”
2020-06-19东润
东润
从钓鱼竿到军工碳纤维,陈光威、陈亮父子两代人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他们通过艰苦持续的自主创新,最终把碳纤维产业做到极致。
鱼竿“钓”出的先进产业
2019年中国钓具杰出工匠颁奖典礼于12月13日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光威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光威荣获中国钓具杰出工匠终身成就奖。
大会组委会给他的评语为,“他不是船长,但‘光威是他的船,一只濒临沉没的小船,被这位有‘发明大王之称的山东汉子,用15年的时光,打造成一艘傲视风浪的钓界航母。少年从军的梦想,虽未能如愿,但却塑造了他迎难而上的人生品格。在人生最后的15年,他押上了自己的人生和家人的财富,以军人的姿态向新材料领域发起冲锋,在军工级碳纤维材料高地上,勇敢地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威海依山傍水,近两千里海岸线蜿蜒环绕,拥有天然的钓鱼资源。近海钓鱼通常在刘公岛、苏山岛、小石岛等海岛附近,毗邻岛屿、明礁附近的水下暗礁区、沟壑、缝隙、水下陡崖的夹角以及海生植物生长处可作为钓点。
1987年11月,时任山东省威海市田村镇政府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的陈光威,接管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镇办工厂。为了给这个小厂拼出一条活路,几经调研,陈光威决定将小厂的主体业务转为鱼竿的研发生产;于是组建了威海鱼竿厂,研发了第一条国产渔具生产流水线。只用了5年功夫,就组建了光威集团公司,将光威集团做成全球最大的企业之一,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的渔具生产基地,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并主持起草了钓鱼竿的行业标准。
在光威集团的引领下,威海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渔具制造的集散地,有一千多家企业和十几万产业大军受益于此,威海也成为世界钓具之都。
陈光威并没有手握鱼竿自满自足,而是从鱼竿的原材料碳纤维萌生二次创业的灵感。1998年,陈光威高瞻远瞩地确立了“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战略发展思想,以渔具产业为龙头,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建设了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开启国产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和应用的先河,成为军工产业的上游供应商。
2017年9月,光威复材上市,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第一家碳纤维上市公司。目前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军品供应商,市场份额达到70%。
光威复材2月23日披露的业绩显示,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15亿元,同比增长25.77%;净利润5.19亿元,同比增长37.88%。公司4月28日公布的2020年一季报显示,其营业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12.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8.28%。
自主创新才能不被“卡脖子”
做钓鱼竿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碳纤维预浸料,通过做碳纤维预浸料又发现了碳纤维这块市场。不过,千回百转,费尽心机引进了第一条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之后,却发现原材料还需要进口——生产这种材料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都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当时还没能攻克与此相关的技术难关;而国际市场封锁得很严,进口碳纤维的程序如同说相声的绕口令一样难。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如何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带领企业走上攻克碳纤维难关的道路?
碳纤维在各国都属于非常敏感的战略物资,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耐高温居所有化纤之首,用腈纶和粘胶纤维做原料,经高温氧化碳化而成,是制造航天航空等高技术器材的优良材料。公开资料显示,国产200吨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其中有一项最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大直径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技术。这个技术也是新型导弹关键技术之一,让导弹重量更轻,射程更远。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等国家对于向中国出口碳纤维一直实行严格的许可证管理制度。当时,我国每进口一批碳纤维业务,都要先办理最终用户承诺书。这种承诺书由企业申请,需要说明买了碳纤维之后的用途,还要前往商务部有关部门盖章,以国家层面担保,不可超出申请使用的范围。日本企业销售部门凭这个承诺书,才能去本国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出口许可证,只有拿到了许可证,出口方能正常报关。到了日本海关,工作人员要验收出口许可证,核对无误后最终才放行。光威那时每进口一批碳纤维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程序,周而复始,过程非常繁琐。
这种被人卡着脖子的滋味非常难受,受够了“洋罪”,陈光威拍案而起,对集团高层发话,先拿出100万美元进行碳纤维研发,如果行,就继续往下做,如果不行,就当交学费了。就这样,光威谨慎地走上了一条国产碳纤维持续攻坚克难的道路,一直发展到今天。
唯有自主创新才能不被“卡脖子”。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表示,今日光威硕果累累的局面离不开公司十多年来颗粒无收的辛勤耕耘;碳纤维虽是朝阳行业,但是它的发展之路很漫长。只有真正实现技术突破,才能达到高收益。而光威复材多年来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15%左右。
这期间有一个小故事。科技部于2001年启动“863”课题组,其中有一项科研项目就是碳纤维。就在课题组即将结项却没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之时,光威集团却已经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了解到这一情况,当时有领导过来跟陈光威说,“给国家干点事吧,不要总围着鱼竿转了。”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就这样,自主创新的光威踩准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脚步,企业打入军工领域,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产业报国,两代人的初心
2020年4月22日,中国钓具产业的奠基者、领航者,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开创者、先行者,威海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活动暨《民族之光:陈光威传》首发仪式在威海举行。陈光威46岁创业,76岁逝世,他用30年干出两大中国行业龙头,堪称“民族之光”。
几年前的一个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上,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接受媒体采访。有记者提问,光威集团走过30年,有人说,成功经验“不可复制”,发力碳纤维领域更多是因为您故去的父亲陈光威的家国情怀,您如何评价您父亲?
陈亮的回答令人感叹。他说,如果不是走高技术领域应用路线,光威拓展碳纤维赢利的时间会提前很多。但是,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将生产的碳纤维全部投入高技术装备事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光威拓展则由此“脱富致贫”。陈亮指出,直到2012年,为支持碳纤维研发,整个光威集团没有分红,工资水平也很低。从2002年开始做碳纤维到2012年终于赢利,父亲把30多亿元“砸”了进去。
进入军工产业,并不意味着就抱上了彩蛋。据光威复材总经理卢钊钧回忆,“军工碳纤维项目投资大,回报期长,民营企业做这个特别困难。我们经历了至少三个比较难的阶段。从2002年到2017年,15年的时间,研发投入了40多亿元,其中,国家给予了一定的配套支持,其余全部依靠自有资金和贷款。”
“自2002年决定研发军工产品起,光威集团就确定了‘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策略,光威也始终没有放弃过碳纤维民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陈亮说,光威的渔具事业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碳纤维,实现利润持续稳增,也为公司融资提供了保障。“在最困难时,光威集团曾把所有渔具生产的厂房、设备,甚至订单全部抵押上,融来了资金。”卢钊钧回忆。
一根钓鱼竿与国家战略牵上关系,陈光威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家国情怀”人。陳光威住院期间,有一次陈亮去看他,他说,“我这辈子总算为国家干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值了!”而作为接班人,陈亮义无反顾地接过父亲开创的事业,继续前行。“天道酬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军报国”,这十六个字成为陈亮的座右铭,也确立为公司的奋斗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