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的创新尴尬
2020-06-19熊锦秋
熊锦秋
5月7日晚,在被上交所问询27天后,寒武纪交出了科创板首轮问询的答复,涉及主营业务、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营业收入、募投项目等多达20个问题。市场人士最为关注的,是寒武纪的商业模式问题。
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均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博士毕业后,兄弟俩先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是龙芯创始人胡伟武的学生。2018年6月寒武纪第四轮融资估值为2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中科院旗下基金、科大讯飞、国投創业、阿里等。可以说,寒武纪满足了普通投资者对科创企业的所有幻想,满足其心目中的科创属性标准;即便正儿八经按证监会《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也基本符合其中规定的“研发投入比例、专利数量、营业收入”等科创属性定量指标。
目前寒武纪的各项经营指标还不漂亮,2017至2019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当期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3.81亿元、-4105万元、-11.79亿元,还处于亏损之中。且根据寒武纪对上交所问询函的回复,公司痛失华为这个客户,这让市场各方都感到有点遗憾,寒武纪未来如何赚钱、如何选择商业模式,这或是寒武纪冲击科创板IPO尤其是上市之后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科创板包容性极强,公司亏损、甚至没有营业收入,这都不会成为上市障碍,此前已有百奥泰等亏损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案例。市场和投资者当然不会拒绝像寒武纪这样梦幻般的科创企业上市,甚至会热烈欢迎,投资者愿意滋养亏损科创企业从小逐步发展壮大。
企业发展一般包括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科创板服务的企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可能更偏向于前者,科创企业能否坚持到成长期或成熟期,资本的支持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创板的设立,在资本与科创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或平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资金链和逻辑链,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科创投资生态或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孕育出更多成熟的、伟大的科技企业。
不过,既然是资本投资,最终必然要讲回报,企业追求营收、追求利润,这应是其天职,科创企业追求利润也理所当然,不能说科创企业属于高大上企业,只要搞好创新就万事大吉,同样要以“盈利”为经营核心导向。而且,即便科创板对亏损企业上市不设防,但在退市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也都规定了亏损方面的退市指标,市场并不欢迎持续亏损企业。
科创板上市企业,与高效、科研院所等性质大有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大多无需考虑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问题,而科创板上市公司身在商海,面对股东的盈利期盼,就必须解决科创技术的商业化问题,要以盈利为导向,瞄准客户需求、瞄准市场痛点难点,推动科技创新,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
科创企业追求盈利不要怕有“铜臭味”,营收高、利润高,说明你的科创技术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可以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相反,即便企业申请获批再多专利,研发再多产品,卖不出去,养在深闺无人问,难以产生营收和利润,这样的创新属于孤芳自赏,或许价值不大,又或并非真正的创新。
为何华为不选择继续采购寒武纪产品,寒武纪回复称主要原因是“该公司按照其技术发展惯例,选择自主研发相关产品,不存在寒武纪产品无法达到客户要求的情况”。值得思考的是,假若寒武纪产品技术含量更胜一筹、创新成果无法复制或超越,或许华为也就根本离不开?
应该说,寒武纪在AI芯片领域确实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卖产品、卖技术,都是实现商业化的手段,但能否实现商业化,关键要看产品和技术是否能够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目前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竞争激烈,若科创企业核心技术升级迭代未能达到预期以及市场标准,产品就会缺乏竞争力,唯有不断创新超越、保持产品技术领先地位,才能赢得市场和客户。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科创板搭建了科创企业与资本的互动平台,为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近乎不设上限的资本支持,然而资本的支持也是有条件的,科创企业只有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抢占市场,实现尽可能多的商业利润,方能赢得科创板以及投资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