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得要循“标”务“本”
2020-06-19王媛
王媛
一课一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主张,也成了不少教师挂在嘴边的“时尚”。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是《杨氏之子》这篇课文。评课时,该教师提出:“着力关注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进行仿写训练,做到一课一得”。对此,不少教师表示认同。真的如此吗?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现将该教师的具体教学要点简述如下。
1.初读文言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导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2.重点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四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总分结构时,教师以“哪些词句最能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慧”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找出的是第四句话,从中体会到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是围绕对方的姓来做文章,由此领悟文章的言语艺术。
3.出示古文《谢道韫咏絮》(最后一句空缺),转入拓展迁移环节。
教师用“《世说新语》中这样甚聪慧的孩子不止一个,还有——”作过渡语,出示古文后,仅仅对“白雪纷纷何所似”及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进行简单解释,然后自己写了一句“恰如柳絮天上飞”,再要求学生也仿写一句并交流,最后用原文“未若柳絮因风起”补上空缺,以体现这个孩子有超出常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并没有紧紧扣住“学习人物语言表达艺术”这个单元语文学习要素,挖掘文本中独具特色的语言训练点展开教学,追求真正属于“这一课”的“一得”。
其一,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属于起步阶段,字词句都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结课环节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出示的一段与课文相类似的文言文,尽管是很浅显的,但是对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难的东西了。如果没有教师给予足够指导的话,学生连读通顺都难以做到,就更谈不上理解文章的意思了;教师竟然让学生练笔,用文言来表达。这不是勉为其难吗?即使学生勉强在教师的授意之下说出了一些句子,估计那也不可能是学生的收获。可见这种拓展及仿写活动都不适宜。
其二,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从单元目标看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表达艺术,也就是要破译人物语言表达上的秘妙。比如说我们要知道人物在说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就得把课文中两个人物在说话时省略的那些很重要的话补充出来。具体来说,比如孔君平想的是:“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是一样的,我暗中把这两个搅在一起,看你这个小家伙怎么分得清?”杨氏之子想的是:“哼,把我们杨姓和吃的杨梅混为一谈,我给你找个动物做搭档,孔雀的孔和孔氏的孔,嗯,我就把这两个孔放在一起悄悄地还给你。”这样做才能让学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中,达到对人物语言的真正理解,挖掘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训练:如果来客姓黄,杨氏之子该怎么进行回答(可以从“黄牛”“黄豆”“黄瓜”等来说);再让学生随机选择一个姓來进行有智慧的训练;最后让学生将那些最有意思的对答写下来,虽然同样是小练笔,但练笔在内容上与练说保持了一致,也就是具有相似的语境,这对于初次学习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既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便于学生模仿,确保了语言文字运用学习集中在体会人物语言表达艺术上。
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只做好了一件事,但聚焦的是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学习语言表达艺术,开掘文本中独具特色的语言训练点,学生收获的就属于“这一课”的“真一得”,这样的一课一得才可以堂而皇之地列入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