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艾丰,以及他留给我们的“方法论”

2020-06-19

人民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方法论实务

2019年5月19日,艾丰先生驾鹤远行。他不辞而别,甚至没来得及给他的至亲留下一句遗言,但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学术专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诚如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高级记者费伟伟所说:他留下了一位不走的导师,就是《新闻写作方法论》。这本书是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的姊妹篇,就像艾丰自序中说的那样,这两本书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内在规律的。方法是“术”,方法论则是“道”。“术”如平川,一眼可尽;道如登山,层开望眼,越高越远。

为缅怀先生,向经典致敬,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了他广为人知并使无数读者受益的《新闻采访方法论》与《新闻写作方法论》,这两部专著至今仍是许多大专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在艾丰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一起来听新闻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讲讲艾丰其人、其事、其书。

人民日报社原编委会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甚嚣尘上的“新闻无学论”,在他丰厚的专著前偃旗息鼓

与艾丰相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我刚到经济日报社不久,对于老艾的新闻大作《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背水之战》《需要你,软科学》……几乎是发表一篇,学习一篇,读之再三,佩服不已,感叹不已!

实践上升成为理论,乃老艾之所爱之所长。《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中国新闻媒介发展大趋势》……一本一本专著,成为大专院校文科生尤其是新闻系学生的必读书目。甚嚣尘上的“新闻无学论”,在老艾丰厚的专著前偃旗息鼓,不攻自破。采访编辑之余,老艾打开视野,《世纪宏论》《中介论》《三做谈》《古今说》……相继面世,组成一套厚重实用的《艾丰通用文库》。其行文涉猎之广,著作之丰,中国新闻界恐无出其右者!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校务委员陈力丹:他是我国新闻实务研究领域最早的领军人物

新闻采访属于经验类的话题,艾丰能在这样的话题上写出很实在的理论,需要丰富的采访经验、博览群书的知识底蕴和较高的哲学素养,更需要有心积累自己的和别人的采访经验与教训。这些他都具备了。在改革開放的良好环境下,他获得了学习和写作的绝好机遇,因而成为我国新闻实务研究领域最早的领军人物。

他的研究思路十分清晰。新闻采访,无非就是处理好两大关系——采访与事实、采访与采访对象。丰富的采访经验必须与深度的学术思考相结合,否则,就是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也不一定能架构得如此周全,更不要说详尽地论证了,但艾丰做到了。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他将“一位记者到底能走多远”的实践演绎到精彩绝伦

艾丰写的《新闻采访方法论》曾经是导引我进入新闻传播学术殿堂的一颗明珠。在后来的亲身接触中更是感受到艾丰先生将“一位记者到底能够走多远”的实践演绎到精彩绝伦……我喜欢他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中曾做过的比喻:“知识像树叶,能力像树枝,而素质就像树干……有的人的失败,并不是在于他的知识不多,能力不够,而在于当他的知识和能力繁茂起来的时候,他的树干没有粗壮起来,于是风一吹就倒下了,或者是树干太细,运送的营养不够,树叶和树枝萎缩了。”素质,是人立身于世的基干,艾丰先生就是一个极有高度的典范。

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高级记者费伟伟:他曾批评一篇新闻初稿“把肉埋在了饭里”,怼的就是我

2018年7月,我出了一本书——《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集纳了我在采访、写作、编辑方面的心得,大多拿稿件说话,而大多是别人的稿,直指问题,剖析原因,刀子下得挺狠。“豆瓣”上有读者评论说:没想到人民日报对自己人怼起来还这么狠。我暗自笑。

20多年前,人民日报怼自己人就这么狠。不信,你翻开艾丰写的《新闻写作方法论》,第一章谈“新闻写作的第一个基本要求是:新鲜”,就是拿199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黑龙制药厂靠科技腾飞》说事,列出初稿和见报稿做对比,批评初稿似“流水账”,篇幅长,最主要的特色没了——“把肉埋在了饭里”。

艾丰怼谁呢?怼的就是我。但当时我特别高兴,打是疼,骂是爱,被怼一下长进快。我把艾丰怼我那段话翻来覆去看。哦,原来报道可以这样开头,原来新闻可以这样写,原来文无定式,原来创新并不神奇——振聋发聩啊!

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许宝健:他实现了记者到学者到智者的人生跨越

采访方法也好,写作方法也好,背后真正反映的是思维方法。作为记者出身的学者,艾丰老师思维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贯通,思维方法的贯通让他超越了知识和学科领域的边界,更超越了技巧和方法自身,从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智慧的钥匙”(《智慧的钥匙——是种思维方式》),成为一位智者,实现了从记者到学者到智者的人生跨越。

以贯通的思维思考人生,以智慧的钥匙开启人生,就真正表现出而不是假装表现出人生的豁达,不仅仅作为一种态度,而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做人做事做官上(《三做谈》)。艾丰老师的豁达可以受其感染,但很难与其比肩。

人民日报社经济部高级记者冉永平:他的两点教诲,对我后半生的影响巨大

一是包容。我属于非常重朋友情义的那种人,因此,对别人不那么重义的行为会看不惯。先生却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小冉,你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道德观来要求所有人,人与人交往是分层次的,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像你我这样交往,所以,你不能用道义去绑架所有人。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话,你的圈子就会太小,就会影响到事业。”

二是宽恕。先生说,一个人一定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但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这样你心里才会多一点光明的积淀,少一点阴暗的积淀。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毛湛文:他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艾丰所著的《新闻采访方法论》和《新闻写作方法论》,是新闻实务著作中有名的姊妹篇。两部著作自问世以来历经多次修订,赢得学界和业界的好评。以今日视角观之,书中许多内容和观点依然十分富有新意,可以很好地指导当下的新闻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给读者以方法论上的启发和思考。

《新闻采访方法论》书号:ISBN 978-7-5115- 6054-4

《新闻写作方法论》书号:ISBN 978-7-5115- 6055-1

由书名中的“方法论”一词可见,两本书克服了新闻实务著作中容易出现的“重实务,轻理论”问题,从哲学问题的视野出发,探讨应该如何分析采访和写作活动中包含的矛盾,并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方法。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社方法论实务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从人民搜索离职自主创业
镜头
ODI实务
FDI实务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