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补习班”
2020-06-19晋梦迪洪江
晋梦迪 洪江
场景一:
在本市某五星级宾馆内,一位德国客人在跑步机上跑步时突然倒地不醒、神志不清。身旁的工作人员吓坏了,呆立在原地、手足无措,迟迟不敢触碰倒地的客人,另一位服务员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10分钟后,急救人员赶到现场,立即对该男子进行电除颤和心肺复苏,并送往附近医院。因心脏停搏时间过长,该男子不幸成了植物人。
场景二:
一天晚上,一位老师在马路上行走时,突然倒地不起,过路人赶紧让他平躺在地上,一人进行胸外按压,其他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人员赶到后,继续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在电除颤后将其送往附近的医院。经过及时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第一时间、规范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回猝死患者生命的“金钥匙”。据统计,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高达50余万例,70%的猝死发生在非医疗场所,急救成功率不到1%。
心肺复苏“四问”
问题一: 什么是心肺复苏
心搏、呼吸骤停是生命所面临的最危急情况。当人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时,必须在4~8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支持(即心搏、呼吸循环),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支持(如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及药物等辅助治疗)或患者呼吸、心搏恢复为止。心肺复苏是用暂时的人工循环(胸外按压)代替心脏自主搏动,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以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
问题二: 心肺复苏怎么做
● 评估
发现晕厥倒地的患者时,应疏散周围人群,确定周围环境安全,用双手轻拍患者双肩,判断其是否发生了呼吸、心搏骤停。若患者无反应,应立即检查患者呼吸:观察患者胸部起伏5~10秒;再观察患者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观察患者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若颈动脉无搏动、胸部无起伏,可确认患者发生了心搏、呼吸骤停。
● 施救
施救者应一边请周围群众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立即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裤带,将其置于平地上,进行心肺复苏。如条件允许,也可请周围路人去附近借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一般地说,心肺复苏有以下5个要点:
胸外按压 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垂直于胸壁,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5厘米)。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颌,确认患者口腔内无分泌物,无假牙,无舌根后坠。
人工呼吸 捏住患者鼻孔,口对口吹气并观察到胸廓稍起伏。
以30次心脏按压、2次人工呼吸进行,操作5个周期。
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搏动)。
问题三: 人工呼吸非做不可吗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这两个核心步骤。对大部分成人患者而言,引起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问题,所以想要救人,就得想方设法让心脏恢复搏动。胸外按压就是借用外力来帮助心脏搏动,维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的方法。与人工呼吸相比,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地位更重要。另外,若单人抢救并进行人工呼吸,势必要中断胸外按压,使血流灌注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所以,在心搏骤停的前几分钟内,血液中的氧依然充足,并不是非要做人工呼吸。
问题四: 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
除以下4种情况外,尽量不要随意停止心肺复苏。
有专业医务人员到达时。
自动体外除颤器到位时:在配备除颤器的场所,可一边按压一边给患者贴上电极片,当除颤器开始分析心电时,为了减少干扰,可停止按压。
患者手脚开始活动、意识逐渐恢复。
专业人员到场评估,且按压半小时后仍无生命体征,可停止操作。
心肺复苏“四误区”
误区一: 心肺复苏只能由医务人员来做
CPR正确做法
在醫院内发生的心搏骤停,医务人员会做相应的救治。但很多心搏、呼吸骤停发生在医院外,此时,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免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因此,当心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场所时,就需要现场的目击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过路人等,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误区二: 一看到有人晕倒,不经评估就开始做心肺复苏
有些患者晕倒并非心搏、呼吸骤停,不恰当的心肺复苏可能会导致肋骨骨折等意外损伤。
误区三: 胸外按压时,不时停下来观察患者是否恢复了呼吸
一旦确定患者心搏、呼吸骤停,应尽量较少不必要的评估,一切多余的动作都是在浪费抢救的宝贵时间。施救者应该一边按压,一边观察患者的反应,而不是停下胸外按压,凑到患者鼻子上听呼吸音,再搭一搭患者的脉搏。除非准备除颤、患者苏醒或专业医务人员到达,否则应尽量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误区四: 按压越用力越好
正确的胸外按压强调“用力、快速、不间断”的原则,腕、肘、肩关节垂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背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按压后保证胸部充分回弹。按压的力度要适宜,用力过猛容易导致胸骨、肋骨骨折,甚至引发气胸、血胸;按压力度过轻,则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