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创作与排演中导演和演员的关系
2020-06-19兰元成
摘要:在戏剧创作与排演的过程中,导演与演员作为两种独立的个体,却又在戏剧中有机结合在一起。戏剧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导演和演员必不可少,由于两者的分工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在戏剧中所处视角不同,在戏剧中所体现的作用也不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戏剧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导演思维 表演思维 二度创作
一、导演思维与表演思维的差异
(一)导演的思维与视角
导演思维区别于表演思维,导演所把控和主导的是宏观上的,是一部戏剧、一个作品的主要方向和风格。一部戏剧的形成,其文本创作是根本,剧作家在创作文本的时候,并没有涉及舞台表现的部分,而导演在阅读和理解剧作的过程中,则需要在了解作者思想情感以及其所处社会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从中提炼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知道,在阅读剧作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以及时空的转换,是我们作为读者依靠想象力所意象化的,并不是现实对象,不同的人脑海中有不同的形象,但大同小异。而导演在了解剧本的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模糊的概念具象化,形成性格鲜明的“活生生”的人。导演需要将这些抽象的人物做出合理的分析,将文字中描绘的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的构成以及每个人物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一一列举,以完成案头分析的工作。除此之外,导演要在把握好角色的基础上,把握剧本的整体,抓住整体的风格样式、中心事件、每个事件的结构和主题思想,而不是像演员只考虑角色,要为全剧确立风格样式,即戏剧的形象种子。有了鲜明的风格,在创作的过程中,戏剧作为集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多元化艺术,导演还需要配合灯光音效、舞台调度、舞台美术、形式化与美感的加入,才能使戏剧本身鲜活起来,且风格独特。这一系列的工作,也使导演作为戏剧的解释者。
(二)演员表演思维的特性
1.表演的理性思维
演员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离不开理性的思维。在了解剧中人物时,需要演员理性正确地分析角色,包括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人物发展的主线以及在场的最高任务等。例如话剧《向上走,向下走》中,“暴露狂”这一角色并不作为主角出现,数次出场也没有任何台词,但是这一角色确实作为牵引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存在,在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演员在塑造这一角色时,要考虑的便是人物的特色,要在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角色丰富,使角色鲜活,明确该角色在舞台上的任务,而不是一味地增强自身的体验。这样在正确并且理性地认识角色后,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生动的。
2.表演的感性思維
和理性思维一样,演员在表演时的感性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演员在前期理性地分析角色、理解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按照理性思维来塑造角色,一味地严格按照角色特性来演的话,便会让人觉得人物形象生硬。作为演员,需要在理解角色感受角色的同时,加入演员自身的感性思维,因为文本中的角色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所以,在不加入演员感性思维的情况下,整体戏剧的表达就会木讷,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无法深入观众的内心。
二、导演的二度创作
张仲年在《戏剧导演》中认为,导演艺术创作的基础是剧本,剧本是剧作家心血的结晶,导演创作出来的演出形象,虽然对观众来说是首次看到,但在行话里仍把它叫作二次形象的传达,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二度创作。
导演是剧本忠实的解释者,是演出的独立创作者。任何导演对剧本的理解方向、思想内涵,都不尽相同。因此,同一部剧作,不同的导演其风格、侧重点也不同。法国导演路易·儒韦曾说过:“有两种类型的导演:一种是期待从剧本里得到一切,对他来说剧本本身是最基本的;另一种是只依赖他自身,此外再也不指望别的,对他来说剧本只是个出发点。”因此,也出现了不同的主张。在笔者看来,这两种主张并不代表水火不容的两大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导演,首先要遵从的是剧作家的中心思想和根本矛盾,在理解分析后,作为导演,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的社会问题以及观众视角,将戏剧升华,表达出自己作为导演的独立性和思想高度,这便是作为导演应有的风格。
三、结语
作为戏剧导演,既要能在演员的视角看问题,也要能在宏观上把控全局,同时,还要使整个戏剧生动地呈现,且富有独特的魅力。一台出色的戏剧是演员成功塑造的成果,同样也与导演从细致到宏观上的把控与协调分不开。
参考文献:
[1]王为.戏剧导演的创作思维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01).
[2]余力民.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郑雪来,选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兰元成,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2018级,研究方向:戏剧导演)(责任编辑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