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川端康成思想意识下的女性形象
2020-06-19肖筱萌
摘要:《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具有深刻意蕴的女性形象——驹子和叶子,她们如同空中飘落的两片雪花,洁白无瑕却又各自不同,完美叠合下形成了一个理想中女性形象的实体,体现了川端康成在“物哀”和虚无主义下的对女性最真诚的赞颂。
關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驹子 叶子 女性美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其作品有着“近代日本抒情文学的古典”的美誉。作为一位男性作家,川端康成对女性的刻画是深刻且细腻的,无论是战争前还是在战争之后,他的小说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主,男性为陪衬的模式。比如《雪国》,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之美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雪国》从1935起就以短篇的形式分别在《文艺春秋》和《改造》两个文学刊物上连续刊载,直至战后的1948年才得以全部完整发行。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舞蹈研究学者岛村前往雪国,先后遇见了两位独具魅力的少女驹子和叶子,从此陷入了一系列微妙的情感纠葛,谱写出了一首凄美的雪国恋歌。其中的两位主人公驹子和叶子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被赋予母性的光辉,体现了命运之悲美以及灭亡之美。川端康成在其自传中写道:“恋爱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命根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恋爱非常的看中,但由于其家庭环境及自身恋爱失败等因素的影响,川端康成对异性格外憧憬,在《雪国》中,可以说唯有准确把握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刻画,并与日本传统美的深刻内涵相结合,才能领悟川端康成蕴含其中的思想意识。
一、驹子与叶子的母性思维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对母性的关注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是紧密相关的。他在16岁之后唯一的亲人去世成为孤儿,亲情的缺失使其逐渐形成孤独与感伤的性格,他对母亲的渴望与怀念是强烈的,因此在他的意识当中,女性形象不自觉地会成为母亲的化身。他的作品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关注女性之美也与他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只有残存的一点关于母亲的回忆,因此他非常怀念母亲,渴望母爱,这种“恋母情结”也在其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
在小说中,驹子被刻画为具有母性本能的女性。这从她喜欢孩子,与小孩子相处甚好,客栈的小女孩一看见她就提高尾声喊“驹姐”的情节中就得以窥见。
驹子是一位生在农村的女孩,当陪酒侍女是她人生第一次苦难的开始,不久其被赎出之后,又因行男生病甘愿当了艺伎,这是驹子像个母亲一样牺牲自己的母性思维的体现。
同样具有母性光辉的还有叶子。男主人公岛村在第二次搭乘通往雪国的列车上遇见了这位美丽的少女,即使她知道行男注定与驹子结婚,也还是无私地悉心照顾行男,在他死后,每天都去上坟。川端将自己对母亲的那种幻想般的思恋寄托于两位女主人公身上,使其闪耀着日本女性传统的母性光辉。
二、驹子命运的“悲哀美”
川端康成文学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里面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意味,作品中在注重美的意识上,又有着虚无的理念,进而形成了川端康成的美学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深切表露了对女性的赞美、欣赏、同情、怜悯以及哀伤的心情,并利用咏叹的方式将这些情感进行表达。即通过将那不幸的悲哀与纯真联系在一起,凸显出女性的美。但是很多情况下,这些女性的悲哀是真实的。这些美的表面被装饰得风雅、优美,但是内里却有着更大的悲伤的哀叹。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伦理的力量造成冲突导致的悲剧。川端康成除了受“物哀”精神的影响,他塑造的人物当中,有些表现出与家庭、道德、社会的矛盾冲突,这同时也是一种悲壮的美,而这种悲壮美会自然地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哀怜。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他以客体的悲哀伤感赋予了众多下层女性人物凄凉基调,塑造出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美安静而敏感,带着深沉而虚无的悲哀品格,交织着女性对自己悲惨境遇的叹息。
《雪国》中驹子是川端康成着力赞美的女性,在作品中一直强调着驹子的“洁净”。小说中多次提到她在茫茫白雪衬托下的“通红的脸颊”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之美。这样的女子本应该有一个好的归宿的,但是她却为了给行男治病而甘愿当艺伎。其实这也是日本男权下的女性写照,即女性就应该为男性付出。正如岛村透过驹子的单纯看到那么多的“徒劳”,后来驹子遇到了岛村,在与岛村一起时,驹子即使明白岛村不会给她希望,但是却仍然让自己变成了一个附庸。这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扭曲了的爱,但在岛村眼里,她所做的所有努力皆是徒劳。
从驹子对行男治病甘愿当艺伎,到与岛村一起不求回报,这些都深刻地暴露了川端康成在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他认为女性都是柔弱且顺从的,并将这些认为是传统美的表现,在那样的时代和那样的思想意识社会中,女人没有自我性才能被社会认可,这也体现出了男权意识下女性悲哀凄凉的美。川端在《雪国》《伊豆的舞女》中之所以选取艺妓作为小说的主角,是因为她们的悲惨遭遇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情,使物哀精神得到最大的伸展。驹子在小说中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并且有着比较矛盾的思想。当年少时沦为陪酒侍女,赎身之后因报恩当了艺伎,但是驹子并没有就此堕落,而是练习琴艺不向命运屈服。驹子渴望得到正常生活,但现实是残酷的,因此驹子一直在命运无法改变的悲伤里挣扎。川端用他幽玄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描述了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悲惨境遇的怜惜之情,借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无奈与忧伤。而驹子形象多体现出来的颓废美,符合了川端康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哀愁基点,反映出其创造出的虚无境界。
三、叶子的“死亡之美”
相较于驹子,叶子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她最开始出现在小说当中是在岛村去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发现照顾行男的叶子,并看到叶子冷艳的美。叶子在岛村的印象中是完美且纯洁的。叶子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行男与弟弟。她爱着行男且给予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叶子疼爱弟弟,操心着弟弟的很多事情,但是结果却是行男死了,而弟弟也不知道在哪里。当行男与弟弟都没有的时候,叶子也消失了。川端康成认为叶子的美是隐藏着的,而就是这种隐藏的美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在叶子死亡的时刻,川端康成对其描述为犹如火凤凰从天而降,而这种美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利用大火坠楼的方式,安排了叶子的死亡,在小说中,岛村对叶子的死亡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痛,而是从叶子死亡中得到了心灵上的彻悟。认为叶子的死像涅槃一样壮丽,是因“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而就是这样将悲和美相结合,使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这种死亡的方式,让美成为永恒,并且成为作者心中最为圣洁的美。在对叶子死亡的描述中,作者写得非常清澈,他用唯美的手法将叶子坠楼的过程描述了出来,而不是用悲痛的写法。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出川端当时悲观、颓废的情感,反映出作者当时一种生死无常的思想,同时也渗透了禅学的问道,死在佛教中来讲代表着超脱,而叶子死得那么美,则是作者向往的佛学境界。
如果说《雪国》整部小说是一曲悲和美的颂歌,而叶子这个人物则在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驹子相比,叶子的美极具理想色彩,同时也正是这种美让人觉得叶子的死亡更令人感到哀痛与感伤,这些都与日本民族的物哀审美心理相符合。川端康成在小说中借用了岛村的视角,对叶子的死亡进行了描述,从对银河的描述到叶子坠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作者将叶子的死亡描述得非常唯美,就像非现实中的幻影,他认为叶子的死亡是一个新的转折。叶子在整个小说作品中一直以唯美的形象示人,无论外貌还是声音,都能引起无限遐想。而就是这样的美,才会在消失之后给人以伤感,予人以惆怅。作者对叶子死亡过程的描述堪称诗情画意,借助银河与火花飞越将其绘制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烘托出一种非常凄美的意境。
最后在岛村的自我视角下,面对着叶子的死亡,他想到第一次见到叶子的画面,特别是叶子的脸映在车窗的情境使其不禁“心头又震颤起来。”岛村在叶子死亡的过程中,思绪已经透过时空与叶子那令人心头震颤的美重叠在了一起,而这种美如今成了幻影,成为虚无的理想美。在对叶子死亡的描写中融入了三位主人公的生死离别,因此更加凸显出了虚无的意味。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中一位独具才华的作家,善于将直觉、感觉、幻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人赞叹不已。
小说的最后,当驹子抱着叶子的躯体,岛村“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斜下来”。正如日本的“国花”——櫻花一样。柳田圣山在借樱花论述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时说:“与其因为飘落而称无常,不如说突然盛开是无常。因无常而称作美,故而美的确是永远的。”生亦美、死亦美,而死则是生的另一种延续方式,就是这种“瞬间即是永恒”的观念,川端才能刻画出这样一个超现实的、永恒的美的境界,并将女性美和自然美融合为一。在作者的美学视角中,死亡是另一个起点,是一种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他将死亡升华成美并不是想要否定生命的价值,而是站在死亡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人生,追求人生持久永恒的价值。
四、结语
《雪国》中叶子、驹子两位经典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川端康成作品中所倾向描写的女性形象的一部分,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学留下了一座女性美的丰碑。川端孤独的幼年经历与日本女神神话的“集体意识”相结合,形成了“文化恋母情结”,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又深受“物哀”“虚空”等日本古典美学的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文学离不开女性,女性的美让他感动和悲哀,而女性恰似美和悲哀的结合,因美丽而悲,因柔弱而悲,又因悲哀而美丽。
参考文献:
[1][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陶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2]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
[4]尤忠民.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物哀[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
[5]周阅.人与自然的交融——《雪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花未眠——散文选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日]柳田圣山.禅与日本文化[M].何平,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肖筱萌,女,本科在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