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看两会:中国经济巨轮不会因疫情冲击而搁浅
2020-06-19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全球疫情大流行,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全国两会以特别的形式召开,备受瞩目。在疫情巨大冲击下,中国经济会陷入衰退吗?增长的潜力和空间还有多大?特殊时期有哪些特殊的应对举措?对于这些热点问题,来自全国政协委员中的十位经济学家作了分析和回应。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巨轮不会因疫情冲击而搁浅,一定能冲破暗礁险滩,继续前行。
杨伟民:疫情改变不了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确实是一个特例。”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今年没有提GDP增速目标主要是考虑到问题导向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当前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来讲,“六保”是更加重要的任务。
“疫情改变很多,但改变不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杨伟民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完善宏观政策思路,不搞量化宽松,不搞大水漫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宏观杠杆率等风险。我国财政金融体系总体上是健康的,无论是总量性、结构性,还是数量型、价格型的政策工具,无论是提高赤字率、扩大政府债务等财政政策,还是增加流动性、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等货币政策,都有充足“弹药”。
杨伟民指出,我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足可以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城市化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仅满足近3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在城市的“住有所居”,就可以显著扩大市场并拉动增长。这类“结构性之殇”解决了,就会转化为“结构性红利”。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不会放弃庞大的、不断成长的中国市场。
刘世锦:力争用十年将
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一倍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下一步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后,应当提出并力争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用10年或略多一些的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8亿—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
为何要提出这一目标?刘世锦表示,低收入群体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高速转为中速,但基数大,每年增量仍然位居世界前列,靠的主要是内需,其中最大的内需就来自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收入和消费增长。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刘世锦认为,重点不是在收入分配上做文章。一是救助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二是脱贫攻坚不动摇、不松劲。农民进城是最大的脱贫。要加快农民进城落户,提供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安全感和就业创业能力。
林毅夫:中国还是整个
世界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果贸然设置经济增长目标,势必要采取更多更强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当再次遇到不确定性时,很可能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是有的,但要留足空间,才能掌握主动,以应对无法预测的疫情。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会使我们在将来主动一些,也有利于将来的工作安排。”林毅夫说,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脱贫攻坚是今年可以实现且必须实现的目标。
林毅夫预测,我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约为1%—2%。他相信,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空间都还是很大的,中国还会是整个世界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高培勇:财政扩张
绝对不能变成常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这种风险挑战来自三个方面,在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上又叠加了疫情冲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明确2020年GDP增长目标,而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指标,重在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高培勇说,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要有特殊举措,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把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并且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增加的这些收入通过转移支付,全部交给地方用于“六保”支出,“六保”中最重要的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生存。
“今年的财政支出增加,特别是抗疫方面追加的支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是一次性的,绝对不能变成常态。如果这样的财政扩张变成常态,意味着整个宏观税负会上升,甚至可能回归到减税降费之前。”高培勇强调。
刘伟:调结构转方式是
战胜疫情冲击的根本出路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看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不设经济增速具体指标,是我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作出的调整,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6.8%的基础上,全年经济增速若要达到6%或6.8%,这样后三个季度就要增长两位数以上,一方面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假定有可能实现,要采取的政策力度和由此付出的成本也将难以想象。
刘伟指出,疫情冲击带来的深刻影响,不仅是全面的,而且对一些社会突出领域的突出问题,带来的冲击更加深刻,尤其是就业问题。所以“六稳”首先是稳就业,“六保”首保是保就业。
面对疫情的冲击,究竟该如何应对?刘伟认为,结构的变化、方式的调整,才是我国战胜疫情冲击的主要途径、根本出路。在疫情的严重冲击条件下,决胜全面小康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目标的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运行,宏观基本指标的稳定,重要的不是靠拼速度来支持,而是靠调结构转方式来实现。
王一鸣:中国经济有强大
抗冲击能力和巨大回旋空间
“不设定经济增速量化目标,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无关紧要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没有设定经济增速的量化目标,体现了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只有稳住经济基本盘,落实“六保”任务才有基础和条件,就业和民生才能得到保障。同样,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防范化解风险,也都要有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王一鸣认为,这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此,今年的宏观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这些政策调整反映了将以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对冲疫情的冲击影响,使中国经济在可能面对外需收缩的“二次冲击”时,能够有更强抗冲击能力和更大回旋空间,更好地稳住经济基本盘。
刘尚希:积极的财政
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具体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是对经济增长不管了,还是对经济增长有一个预期考虑。通过聚焦“六保”引起社会对稳经济的关注,把就业放在首位,体现了对增长和就业新型关系的探索。
“尽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GDP增长目标,但通过就业水平、赤字率水平可以反推出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在3.6%以上,可推出GDP名义增长率可能在5.4%左右,实际增长率可能在2%-3%,从赤字率反推经济增长预期应该是正增长。并且,实现正增长才能完成新增900万就业人口的任务。”刘尚希认为,不提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将就业放在首位,也可能成为今后一个常规的做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刘尚希表示,从整体上把握,就是要对冲风险,比如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对冲企业经营困难、对冲疫情减收增支影响,以及对冲基层财政困难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赤字率有多高,发债有多少;二是同时强调政府要过紧日子。他指出,政府过紧日子,是要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而不是说单纯地压缩支出。
张占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的重要地位不会因为疫情而动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与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链都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凸显了维护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他认为,疫情可能对全球化走势会有新的影响冲击,但不会逆转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乃至大趋势。
张占斌分析称,我国具有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贡献的能力。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是中国产业链的核心,与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磁石效应和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能力,能够支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地位不会因为短期疫情影响而改变而动摇。
张占斌强调,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链牵一发动全身。面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的风险,必须注重产业链安全防控建设。维护产业链安全既要重视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链,还要重视价值链、供给链、创新链和防护链,统筹布局、突出重点,把产业链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握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的规律,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产业链安全可控。
白重恩:“留得青山”,让企业
生存下来,才能“赢得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在疫情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情况下,这是非常务实的做法。当前,要守住经济基本盘,必须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保市场主体”。
白重恩认为,“留得青山”,让企业生存下来,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赢得未来”。白重恩说,企业就是经济最主要的机体,非常欣慰地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保企业这个主线。
白重恩建议,利用大数据,对不同行业情况进行分析,做到精准施策。针对不同行业实施不同的扶持政策,而对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应保持支持力度的一致性,要一视同仁。
李稻葵:中国经济不会衰退,
还有强大的备用“武器弹药”
在疫情的强冲击下,中国经济会从此衰退吗?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就此衰退,因为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期,有足够的调控手段,也有强大的备用“武器弹药”。尽管充满了不确定性,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去做,下半年仍有希望让中国经济走出一条比较平稳的恢复之路。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应加快改革,谋划好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蓝图。”李稻葵说,国企总资产额有200多万亿,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上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基金比例仅为1‰,应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资产回报率。同时,他建议制定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计劃,扩大市场规模,大幅提升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来源,李稻葵认为,一方面,我国每年4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工科生,远超欧、美、日各国之和,为我国产业创新升级积蓄了潜力。另一方面,来自于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凭借高新科技、5G、网购电商、新型城镇化等增长点,中国经济有望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