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朱有勇 田间直播卖土豆助力脱贫引导贫困户走上“富裕路”
2020-06-19
“挑土豆,芽眼要浅、皮要光滑发亮。这样的土豆做醋熘土豆丝、土豆烧牛肉、黄焖土豆都很好吃。”日前,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蒿枝坝村冬季马铃薯地里上演。“农民院士”朱有勇变身主播,向全国网友推介当地刚丰收的冬季马铃薯,吸引百万网友观看。
地处西南边陲的澜沧县是中国唯一拉祜族自治县,光热充足、土质疏松,特别适合种植优质马铃薯。2016年起,该县和云南农业大学合作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350多亩,每户农民每年平均可增收5000到8000元。
“澜沧冬季马铃薯芽眼浅、個头大、皮光亮、味道好。大家买一斤,就是为澜沧扶贫出一份力。希望大家都来支持澜沧扶贫产业。”在当日的直播中,朱有勇不仅走进田间地头为澜沧马铃薯代言,还现场和厨师PK切土豆丝,炒了一盘醋熘土豆丝给大家品尝。
他提议要发展林下经济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根据近些年来对口帮扶山区贫困地区的情况,提出了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2015年,他主动来到中国工程院对口扶贫县———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承担扶贫任务。在这期间,朱有勇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农民如何种植林下经济,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2019年,朱有勇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2个挂牌督战的脱贫攻坚县之一,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2015年来到澜沧县后,朱有勇立即带领团队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研发“林下三七种植技术”,走出了一条崭新而富有实效的精准扶贫之路。目前,这里的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1.17%下降到2019年底的1.63%,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今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也即将迎来脱贫摘帽。
在朱有勇看来,贫困地区脱贫摘帽以后,不仅要保证不返贫,而且要致富,要进行乡村振兴,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脱贫之后,这些过去的贫困地区可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能做到多大的规模,这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今年两会期间,朱有勇针对山区贫困地区的情况,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朱有勇说:“山区有森林资源,而且森林资源的潜力很大,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保护资源还要利用资源,并让资源在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而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林下中药材的种植,让中药材回归自然,同时也让山区群众有产业、有收入。”
给贫困户开好“致富课”
朱有勇1956年11月16日出生,云南个旧人,植物病理学专家。
生活在云南的朱有勇从小就看到了当地百姓贫困的一面,不仅本地居民生活条件恶劣,连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种植也受到局限。于是,从小朱有勇就有一种信念,以后一定要将贫苦百姓带出贫困区。
1982年,朱有勇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毕业,四年的农业知识学习使他对中国农业发展程度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也是在大学期间,他有了一种想要真正研究农业的想法。大学毕业的朱有勇又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0年顺利拿到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从此,朱有勇经常带领科研团队研究农作物多样性病毒研究。二十年间,朱有勇发表国际性论文无数,仅国内外科技奖项便荣获12项之多。
在澜沧县调研的过程中,朱有勇发现,当地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一个本不该贫困的地区为什么这样穷?朱有勇认为,主要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
朱有勇说:“这些民族地区,要抓好素质性教育,特别要抓好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有技术、有能力的乡土人才,这样产业才有人才支撑,产业才可以发展,这些贫困地区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
为了弥补技能短板,五年来,朱有勇和团队在当地为1500多名农民进行了培训。据统计,90%的学员都脱了贫,有50%的学员还带动了家人和亲戚脱贫,还有10%的学员带动了全村百姓一起致富。
让农民从“根”上脱贫
这些年来,朱有勇驻村扶贫的边疆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原本贫穷落后的村寨变成了干净整洁、绿水青山的美丽山村,而最让朱有勇感到欣喜的是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他说:“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村民就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让我们给点钱、给袋米、给桶油,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现在村民们都是来请教技术,想致富,想要发展,变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一点我感到非常可喜。只有把农民的自身动力扶起来,把志气扶起来,扶贫才能不返贫,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邢大军据新华网远航/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