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及其译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2020-06-19胡翔羽胡健
胡翔羽 胡健
摘 要: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10首杜甫诗歌与其两译本之间(唐一鹤和Innes Herdan)以及两译本之间在语法衔接手段上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以期为汉英衔接手段的研究以及汉诗英译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杜甫诗;译文; 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0)02-0071-04
收稿日期:2019-05-31
作者简介:胡翔羽(1994-),女,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Cohesion Devices between Du Fus Poems and Their Translation
HU Xiangyu ,HU Ji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B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cohesive devices between ten poems of Du Fu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Tang Yihe and Innes Herdan). It also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cohesive devices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This paper reveals many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in grammatical cohesive devic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English cohesive devic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ms.
Key words: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Cohesive devices; Contrastive analysis
虽然许多中外学者都对英语句子的衔接手段做过精辟的论述,但最系统、最有影响的论著恐怕还要属Halliday与夫人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1]。Halliday在书中把衔接方式划分为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 [2],其中前四种是语法衔接手段。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指的是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下文所出现的某一成分。在语法和修辞上,替代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省略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3]60,有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零替代形式。而语篇中的连接概念专指相邻句子(群)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连接性词语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4]。
自从20世纪80年代衔接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研究。黄国文对语篇进行了介绍[5];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对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进行了补充;朱永生等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中对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进行了分类和介绍。近年来,与衔接手段以及语篇功能相关的论文并不少见,比如王丽[6],李悦琪[7],张哲[8]等。他们通过对不同语篇的分析,旨在研究衔接手段的应用与处理。文娣[9]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汉英诗歌语篇功能的区别。但以杜甫诗歌及其译文为语料,通过细致对比双方异同来研究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的论文少有。本文尝试通过对比分析10首杜甫诗歌及其相应的20首译文以及这20首译文之间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揭示汉英语篇在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异同,以期给英汉语法衔接手段研究和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一、 杜甫诗歌与两译文之间的异同
本文选取的语料是10首杜甫为人熟知的古诗,包括《望庐赠卫八处士》《佳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蜀相》《登岳阳楼》等;英译文选取的是唐一鹤和Innes Herdan两位译者的各10首对应译文。分别统计原诗以及译文中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的使用次数(结果见表1)。
(一)杜甫诗歌与两译文之间的不同之处
1.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不同。从表1可以看出,原诗一共使用了122次衔接手段,而唐一鹤版、Herdan版译文分别使用了241次与233次,译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次远远高于原文。原因在于:汉语注重隐性连贯,注重以神统形,语义关系一般是通過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体现出来,经常可以全文不使用任何衔接手段,但是语义依旧清晰明了;而英语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因而英语译文中更多使用语法衔接手段[10]。
例如:
城春草木深。(节选自杜甫《春望》)
Trees and grasses are desertedly growing in deep mess
Although Changan City is now in spring.(唐译)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作者春望所见。这是本诗的第二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长安城里却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原诗的“城春”和“草木深”之间没有使用连接手段,但是语义依旧完整,衔接自然。而唐译文中译者添加了一个转折词“although”,这样会使译文诗句衔接更加流畅,更符合语言规范。
2.使用频次最多的衔接手段不同。表1可见,原诗中省略手段数量远远高于两版译文。为了避免重复,使语篇上下文衔接紧凑,汉语古诗中某些成分,如句子的主语以及人称代词等常会被省略。而英语注重语句流畅,因此译文中更多使用地是照应手段。
例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选自杜甫的《蜀相》)
But before his last campaign could succeed
he passed away,
Making brave men ever since
shed tears.(Herdan译)
But alas!he died before winning the expeditionary war.
Which made heroes wet their sleeves with tears
Forever and all.(唐译)
节选的这两句诗是对蜀相诸葛亮的叹惋:可惜出师伐魏还未胜利,他就在军中病故了,历代英雄们对此都涕泪满裳。中文讲究凝练,故而经常会将一些词语省略。如第一句作者省略了主语“他”或者“英雄”,第二句省略了指示代词“这”,在中文语境里读者能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出来,并不会影响理解。但在英文中,如不补上这些省略的成分,可能就会有意义不明确的可能。因此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遵循了英文规范,使用人称照应手段补上了“he” “his”“their”等词,补齐了被省去的成分。
可见,汉语诗歌常常省略主语和人称代词,故其英语译文就必须使用人称照应手段予以补齐。
3.译文更倾向使用加合连接。韩礼德和哈桑先是把连接衔接手段分为四种类型,即加合、转折、因果和时间[3]75。后来,1985年韩礼德放弃了这种区分方法,改用详述、延伸和增强三分法。本文关于连接的分类采用的是韩礼德和哈桑最初的四分法。
由表2可以看出,两版译文使用连接手段的频次都比原诗高,而且两版译文都更倾向使用加合连接手段。
之所以英汉语篇连接手段会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英语形态比较丰富,重形式链接,使用显性连接词语是英语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汉语的形态变化较少,语义关系一般都是通过语境体现出来的。这一特征在诗歌中也尤其明显,中文诗可以不使用任何加合连接词但语篇仍通顺而连贯,而英语不可以,所以译者就必须补齐那些缺失的加合词。
例如: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节选自杜甫《佳人》)
She says she was born into a respectable family
And has become destitute and homeless,what a pity!(唐一鹤译)
The daughter of a good family,she says,
But ruined now,with woods and weeds for company.(Herdan译)
节选这两句是诗歌所述的主角,也就是题目里的佳人的自述,意思是:她(佳人)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相依为命。”原诗这两句中间本应该使用连词连接,但在中国古诗词中,即使不采用连接词,诗意仍清晰,逻辑和语义关系也非常明确。但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尊重英语的习惯和特点,必须在句子中间添加上连词“and”“but”等,使语义更加完整。
(二)杜甫诗歌与两译文之间的相同点
1.替代手段是使用频次最少的手段。杜甫原诗中替代手段仅4处,其译文分别也是仅有1与5处。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替代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替代。名词性替代是指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3]44-45。由于体裁原因,不管是汉语诗歌还是英语译文,替代手段使用的频率都很低,就算偶有使用,也大多使用名词替代手段。分析发现,10首杜甫诗及其20首译文大多运用名词性替代,小句替代由于体裁原因并没有使用到。
例如: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选自杜甫《赠卫八处士》)
The difficulty for people to meet with each other
Is like that between Cen and Shang stars-while
One is setting, rising is the other.(唐译)
这两句诗是作者对世事渺茫的感慨。意思是说:这世间的朋友难得相见,就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一样。在翻译这两句诗时,唐一鹤先生用“one”替代了上文使用的“people”,这样不仅避免了可能的重复,也使语篇前后承接,传达出了对比信息,使新信息更加突出,加强了语篇的衔接关系。
2.人稱照应是使用频次最高的照应手段。杜甫原诗中照应手段使用13处,其译文分别达到142与127处。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种[3]19。根据统计得出10首杜甫原诗及其2译文中照应手段使用的频率。由表3可知,人称照应是原诗和译文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手段,而其余两种都不是很常用。
中文诗歌很少使用照应手段,英语译文却经常使用。同时,人称照应是中文和英文译文都最常使用到的照应手段,这主要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常使用零式指代的特性有关。
例如: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选自《赠卫八处士》)
Being cheerful and respectful to their elder
They ask me where I come from far away.(唐译)
Who merrily pay me respect-
their fathers friend,
And ask me where I come from.(Herdan译)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他们(朋友的孩子们)含着笑迎接父亲的好友(指作者),询问我来自何方?节选的这句诗的主语均应该是朋友的孩子,但诗人在这里使用了零式指称。中文诗歌由于受语言习惯、语境及对偶结构的限制,出现零式指称的频率会更高。但英文追求流畅和连贯,因此指称手段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两位译者在翻译杜甫诗时,都在原文基础上,添加了“they”“their ” “I”等指称,以使诗歌更为流畅。
二、 两版译文衔接手段使用比较
(一)两版译文衔接手段的使用总体差异不大
由表1可以看出,两版译文不管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总数,还是四种衔接手段各自的使用数目,差别都不是很大。作为原诗词的不同的英语译本,在符合忠实通顺的前提下,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必然不会比在语际翻译下原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差异大。在使用相同衔接手段的前提下,有差别的可能只是采纳词语的不同而已。例如: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选自杜甫《佳人》)
But he only notices his new loves smile-
How should he hear his old loves weeping?(Herdan译)
You only see your new bride smiling;
You didnt hear your deserted wife weeping!(唐译)
这两句诗依旧是佳人的自述: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管我这个旧人悲哭?Herdan在翻译这两句时,用“his old love”替代诗歌的主人公“the beauty”,既与上文的“his old love”相呼应,又很简洁清晰,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而唐一鹤先生在翻译这两句时,同样也运用了替代手段。他用“your deserted wife”来替代主人公“the beauty”,同样也避免了重复。
(二)两版译文有使用上的细微差异
总体来说,唐一鹤版本译文省略、替代和连接手段的使用比Herdan的译文略多一些。但由表2可以看出,在连接手段的使用上,两版译文在转折和因果手段的使用上差异相对较大。这些差异主要与二位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以及翻译风格的微小差别有关。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时都会有自己的考量,不可能做到完全一样,但只要做到了忠实通顺流畅,就可以被称为一篇合格的译文了。
例如: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选自杜甫《月夜》)
Tonight high up on the sky at Fuzhou
the moon is hanging;
Outside her chamber at it alone
My wife is looking.(唐译)
诗人这两句诗书写的是自己的妻子,意思是:今晚的圆月多么皎洁多么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自观看。唐译文中省略了妻子正在看的内容。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作者所言她看的是那轮明月,因此此处省略可以避免重复,使译文更加流畅。而Herdan是这么翻译“只独看”的:She is gazing at it alone.她选择了使用“gaze”这个词,并且补上了一个“it”。
三、总结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对语篇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10首杜甫诗歌及其20首对应译文的对比,分析了原文和其译文以及两个译文之间在语法衔接手段上的诸多异同。在原文及其译文的对比上,译文衔接手段的使用远远高于原诗、更倾向使用加合连接手段,而原诗中省略手段的使用数量远远高于两版译文;替代手段与人称照应手段分别都是原诗与2译本使用频次最少、最多的衔接手段。两版译文衔接手段的使用总体差别不大,因译者对于杜甫诗有不同的考量、理解以及在翻译风格上的些微差别,两版译文也有些微差异。
本文对古诗的选取没有考虑体裁因素,且古诗词数量不是特别充分,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今后将在这些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利民.衔接手段、连贯性和篇章语境——试论英语书面语中句子的连接问题[J].外国语,1988(1):47-52.
[2] HallidayM A 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 王丽.奥巴马与特朗普胜选演讲中的衔接手段对比分析[D].太原: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7] 李悦琪.浅论英汉翻译中语法衔接的处理——以哈利波特的力量一書的翻译为例[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8] 张哲.基于雅思写作( Task2) 衔接与连贯的功能语篇分析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32-135.
[9] 文娣.从古诗及其英译对比分析与评估看汉英诗歌语篇功能的区别——以边塞诗歌《从军行》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8):24-30.
[10]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