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家国情
2020-06-19
前些天,偶然读到鲁迅先生写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句话让我由心底萌生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热”与“发光”的义务吗?何谓真正的“发热”与“发光”?
不知不觉间,春节又来临了。我本以为我会像往年一样,与家人彻夜长谈,在年夜饭的暖香中迎接新年的曙光。但今年的春节却是不寻常的。面对疫情的汹涌,看着一天天增加的数字,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丰盛的年夜饭似乎也失去了味道。我开始劝阻家人不要出门,即便有迫不得已外出的情况,我也会反复检查口罩、手套是否佩戴到位……在危险面前,我只有尽己所能,保护好身边的人。
但令我无能为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醒來后不见母亲的身影,殊不知身为医生的她,在接到单位的紧急来电后,早已返回了工作岗位。我心中仿佛被浓重的阴霾笼罩,始终无法弥散。逐渐积压在心底的担忧让我愈发感到惶惑无力:我不知道此时前往医院会面临怎样的挑战,每天接触数百名患者,其中的风险难以想象。较之种种,更令我难过的是,我什么忙也帮不了,只得一遍遍地在电话里跟母亲说:要严加防范——我所能做的,仅限于此。
不仅是母亲,全国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如此。他们整日坚守在工作岗位,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待就是数月。他们大多人的皮肤早已被消毒液与汗水一遍又一遍地侵蚀,留下数不清的伤口。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感染了病毒,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义无反顾,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面对危险毫不退缩——而他们,也是别人的父母与子女,也是为人牵挂的对象——正如我对母亲的牵挂一样。
但我知道,我们的牵挂并不是孤单的,因为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亲人”们陪伴着我们:随着请愿书一封一封递交上去,越来越多年轻而有力的身影赶赴疫区帮助、支援这些医务工作者;随手点开朋友圈里有关疫情的文章,评论区也都洋溢着鼓舞人心的力量。我虽然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但思念这种神奇的心灵感应,早已打破了地域时空的局限,打破了陌生人间的隔阂,变得那般亲切、温暖。
以下的话,不仅写给医务工作者们,也写给每一位为抗疫贡献力量的人:
“疫情当前,请先允许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所有的医护人员以及致力于抗疫的人们,也许我不知道你们的姓名,就像母亲也只是抗疫战线上默默无闻的一员,但我深知,你们每个人都是值得称颂的英雄,面对种种辛苦和危险,请你们坚信,全国人民都在与你们并肩战斗。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人都是与疫情抗争的战士,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有的在一线救治患者,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有的在后方坚守岗位,保障大家的生活;更多的普通人,尽可能减少户外活动,减少感染几率,不为医护人员增添更多麻烦。每个人都在为打赢这场抗疫之战而努力,请相信你们不再是‘你们,你们的背后,是全体中国人。我坚信,眼前的困境终会消散,待到危机过去,春暖花开时,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再谱写中华历史上崭新的篇章!”
疫情是危难,也是一次大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场考验。经年以后,我们每个人回忆起当初为战胜疫情而拼搏的身影,回忆起那时的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真情。我们不会遗憾灾难带给我们的困窘境遇,而是会感激那段岁月所带给我们的感动,它让世界又一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坚强,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不可摧、愈挫愈勇的中国精神,在那一刻充分向世界展现,在那段特殊时期,那段拼搏的岁月里,可谓无悔矣。
(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中二年级2班学生 冯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