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注释探究及其他

2020-06-19张春秀刘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部编本初中语文

张春秀 刘雍

摘   要 文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所选124篇(段或节选)古诗文注释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发现“三字”的注释术语比较混乱、个别词语注释不妥、宾语前置未加说明、有些标题尚须斟酌等情况。

关键词 部编本  初中语文  古诗文注释  宾语前置

由教育部组织、温儒敏任总主编、60多位专家、编辑、一线教师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于2012年3月8日启动,历时4年多,经过反复研讨、14轮严格评审、100名基层特級教师提出意见、试教等环节,于2016年9月部分地区选用,2017年9月全国通用,2019年全面覆盖。

部编本突出2011版义务教育课标要求的“两个传统”,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落到实处,对背诵优秀诗文和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九年级背诵优秀诗文要求及阅读量

说明:一~六年级共选古诗文124篇(段),占所有选篇的30%(124÷413);七~九年级共选古诗文124篇(段),占所有选篇的51.7%(124÷240)。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九年级共选古诗文124篇(段、节选),占所有选篇的51.7%,其中诗词曲共84篇(首):诗61首、词19首、曲4首;文共40篇(节选):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两汉论文、唐宋古文等共36篇(节选),小说4篇(节选)。所选体裁丰富,典型性强。另外,还有名师导读推荐阅读的几部小说:《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等。具体篇目、分布可参见表2(见下页)。

通过仔细研读,对部编本初中语文七~九年级124篇(段或节选)古诗文注释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三字”的注释术语比较混乱、个别词语注释有待修正、宾语前置未加说明、有些标题尚须斟酌等情况。

一、“三字”注释术语混乱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九年级古诗文的“三字”注释共67处,注释术语有8种:同;相当于;现在写作;用同;一作;后写作;又作;即。具体如下:“A,同B”54处;“A,相当于B”3处;“A,现在写作B”3处;“A,用同B”2处;“A,一作B”2处;“A,后写作B”1处;“A,又作B”1处;“A,即B”1处。“A,同B”术语54处,占81%,其他术语13处,占19%。具体情况见表3(见下页)。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古诗文学习的必备知识。而要弄懂这些基本知识,参考对“三字”的注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以上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三字”的注释术语比较多,也没有相关知识的补充,对此我们应该介绍、普及相关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知识,做到慢慢积累,有机渗透。

二、个别词语注释不妥

1.“龙标”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5页注释①“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注释④“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文中对“龙标”的注释应该明确、清楚:题目中的“龙标”应为因官职称呼王昌龄而得名,即“龙标尉”,诗句中的“龙标”应为“龙标”地名称呼王昌龄而得名。

2.“迁”“左迁”

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5页注释①“左迁,降职”,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60页注释①“左迁,贬官”,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5页注释③“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谪、降职”。

迁,甲骨文中写作“   ”。《说文·辵部》:“   ,古文迁,从手西”。《正字通》:“   ,古文迁”,义为“手持鸟窝”,隐含了“上树摘取鸟窝”的过程,体现出了“向上”的义项,包含了方向性。《说文·辵部》:“迁,登也”。后来,“向上”的方位义逐渐泛化为一般的“彼方”义,“鸟巢”义逐渐扩展至“人的家当行李”,“迁”的意义可概括为:某人带着家当行李从此方向彼方移动或行进,即“徙居”,现代汉语有“迁徙”一词。“迁”在用为官职变动时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二是降职,三是升或降。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以示区别(其实这些词基本上是偏义复词,起作用的应该是“迁”前后的那个字的意思):如“左迁”“迁削”“迁谪”指降职;“迁除”“迁进”“右迁”表升职;“迁官”“转迁”“迁调”说明变动职位。单用“迁”表官职变动时一般指升职。所以,注释中将“迁”解释为“贬谪、降职”义,“迁客”释为“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不妥。

“迁”为升职义。如《管子·禁藏》:“夏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汉书·樊俪滕灌傅靳周列传》:“迁为车骑将军”;《后汉书·张衡传》“拜郎中令,再迁为太史令”;《三国志·邢顒传》:“太祖识其意,后遂以为太子少傅,迁太傅”;《梁书·到洽传》:“二年,迁司徒主簿”等。

“左迁”“迁削”“迁谪”为降职义。如《史记·张丞相列传》“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三国志·魏志》:“犹恨之,遂左迁毓,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琵琶行》:“元和九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王禹偁《对雪感怀呈翟使君冯中允同年》;“左迁来僻郡,对景忆瀛洲”等。《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故事,诸侯王获罪京师,罪恶轻重,纵不伏诛,必蒙迁削贬黜之罪,未有但已者也。”王昌龄《留别武陵袁丞》诗:“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

唐代苏颋《晓发兴州入陈平路》:“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明代高启《沧浪亭》诗:“吴兴长史旧迁谪,买得此水自号‘沧浪客。”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然今博士皆经明行脩,一国清选,而使迁除限不过长,惧非所以崇显儒术,帅励怠惰也。”

“迁除”“迁进”“右迁”为升职义。《晋书·文苑传·王沉》:“高会曲宴,惟言迁除消息,官无大小,问是谁力。”封演《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又为百官图以献……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以不察。”朱熹《答吕伯恭书》:“虽闻迁进之宠,曾不能一致贺,顾此亦未足以甚慰所望云尔。”王安石《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非为专恩,以致此位,积功久次,当得右迁。”钱时《两汉笔记》:“惠帝六年,(陈)平始为左丞相。明年帝崩,太后临朝,以阿意而右迁。”张澍《养素堂文集》:“王莽执政,右迁新陂令,后诏为司徒。”

“迁官”“转迁”“迁调”有时指“升”,有时指“降”,有时指变动。《韩非子·显学》:“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一生盛旺,快乐安然,发福迁官,主生贵子。”龚炜《巢林笔谈·用人之道》:“登进不拘一格,则怀才者兴;迁官不以年资,则宣力者奋。”以上三例“迁官”指晋升官爵。吴融《南迁途中作·登七盘岭诗之一》:“才非贾傅亦迁官,五月驱羸上七盘。”这里的“迁官”指贬官、降职。《汉书·孔光传》:“窃见国家故事,尚书以久次转迁,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王粲《爵论》:“爵自一级转登十级而为列侯,譬犹秩自百石转迁而至于公也。”罗隐《寄侯博士》:“规谏扬雄赋,邅廻贾谊官;久贫还往少,孤立难转迁。”以上三例“转迁”指迁升官职。白居易《与济法师书》:“夫五阴、十二因缘,盖一法也,盖一义也……虽名数多少或殊,其於伦次转迁,合同条贯。”这里的“转迁”指变动,即升或降。《金史·古里甲石伦传》:“自太原治中及他州七品以下职、四品以下散官,并听石伦迁调。”本例的“迁调”指变动,即升或降。梅曾亮《臣事论》:“人有仕官十年而不迁调者,则乡里笑之而亲友为之减色。”现代叶圣陶 《倪焕之》三十:“如果境况能好点儿,自然向好的方面迁调,现在却弄成失业飘零,那远不如安分地守在乡间好了。”这两例的“迁调”指升职。

3.“思”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6页注释①解“秋思”的“思”为“思绪”。将“思”释为“思绪”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思,旧读sì,具有“心绪,愁思”义。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思”古有“愁、悲、哀”等义。“思”“愁”对文,“思”有“愁”义。如:李群玉《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春灯含思静相伴,雨夜滴愁更向深”;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画益愁南海,离驹思北风。”“思”“哀”对文,“思”有“哀”义。成公绥《啸赋》“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洛阳伽蓝记》卷一引北魏庄帝五言诗“思鸟吟清风,哀风吹白杨。”“思”“悲”对文,“思”有“悲”义,如《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卢谌《赠刘琨》之四“仰悲先意,俯思身愆”。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愁思”为同义连举。

《全唐诗》中有的诗因为版本不同,或作“思”,或作“愁”。如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客思浩方乱,州浦寂无喧。”思-作愁。李白《天马歌》:“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思-作思。

《汉语大词典》将“思秋”释为“悲秋”。《文选》卷十九张华《励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李善注:“思,悲也”。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悲”即“思”也。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客思,即客愁。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郭在贻注:“思,悲哀”。王云路《中古诗歌语言研究》“秋思”注释:“思,悲也”。“秋思”就是悲秋。

4.“何当”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40页第⑧个注释“何当,何时将要”。将“何当”释为“何时将要”,犯了增字为训的错误。如:罗竹风主编《汉字大词典》“何当,犹何日、何时。”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何当,犹云何日也。”张永言《简明古汉语词典》(修订版)“何当,何时。”王云路《中古汉语论稿》“何当,何时。”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何时,犹言何时。”余恕诚、陈婷婷选注《李商隐诗》“何当,何时。盼望之词。”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下卷)“何当,何时。盼望之词。”

5.“何”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6页:“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何不用也”注释为:“什么(手段)不用呢?”这里将“何”翻译为“什么(手段)”,在句中作了主语,其实这里的“何”为疑问代词作状语,表示原因“为什么”。

如:《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吾何快于是?”《战国策·魏策四》:“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齐策四》:“责毕收乎?来何疾也?”这些例句的“何”都是在句子中作状语成分而并非主语。

6.“三鼓”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3页:“公将鼓之……齐人三鼓。”注释“鼓之”为:“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作用。”“三鼓”中“三”应为“多次”之义。如《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公冶长》“三思而后行”;《战国策·赵策》“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三”都应该释为“多或多次”,表虚数,不应释为“三次”。

三、賓语前置未加说明

汉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词形变化不丰富,词语的组合主要靠语序与虚词作为语法手段来表达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显著区别的地方之一就是组合规则的变化:即语序的变化——宾语位置的变化。但教材中对出现的这种语法知识避而不谈,相应的注释中也没有说明,补白中也没有提及。如:

1.万钟于我何加焉!文中注为:何加,有什么益处。(九下三/46)

2.弗之怠。(九下三/52)文中注为: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3.何以战?(九下六/122)文中注为: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这三句分别应注为:一般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代词“何”作动词“加”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之”作“怠”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代词“何”作介词“以”作宾语,前置。

四、有些标题尚须斟酌

我们仔细通读和研读教材,发现目录中的标题“二”和“两”混用、有些标题与下面内容不合,具体见表4。

“二”和“两”,前者是序数词,后者是基数词,所以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教材中的标题二者兼用,用“二”11例,“两”2例。教材的编者可能忽略或者忘记了“二”与“两”的区别,所以标题的“二”应该统一改为“两”比较合适。

另外,有些标题和下面的内容不吻合,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标题为“古代诗歌四首”,但四首里三首是诗,一首是曲;第三、六单元标题皆为“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都是诗,没有词。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标题皆为“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全是词,没有诗。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标题为“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里有两首诗、两首曲,无词。具体体现可以参见表4。

部编本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有机融合在母语的学习中,采取“双线组元”结构,“三位一体”编排,将“语文核心素养”的获得通过“重视选文”“构建多层次助读系统”“综合实践”“一课一得”等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融合在整套教材中,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和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总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比原版教材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教材的改动,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有比较辨证的认识。以上是对教材研读的一些收获,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梦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现状及开发路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8(21).

[2] 黄秀珍.部编教材文言文编写及教学意义—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6(05).

[3] 焦一和.浅析《史记》中“迁”的方向性[J].殷都学刊,2018(01).

[4]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6]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8] 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0] 刘晓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部编版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看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J].内蒙古教育,2018(06).

[11] 柳士镇.“下浮”与“左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04).

[1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3] 沈兰.关注“部编本”教材 从不同维度教文言诗文[J].新课程研究,2017(12).

[14] 童志斌,戴泳洪.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选文的价值取向研究——以2016年“部编本”和2001年人教版教材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8(06).

[15] 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

[16] 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8).

[17]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18] 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2).

[19] 谢先成.“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育人功能与使用建议—访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17(10).

[20] 许松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国家意志解读—以“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下册为例[J].现代语文,2017(12).

[21] 杨域.全国初中国学诗词用字研究—以部编本新教材81篇古诗词为例[J].汉字文化,2018(01).

[22] 杨玉春,楚爱华.指向核心素养:“部编本”语文教材新特点及智趣教学对策——以七年级《语文》上下册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01).

[23] 张春秀.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三字”注释情况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

[24] 赵承跃.文言文群文阅读资源的开发[J].语文教学通讯,2018(29).

[25] 郑伟.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商榷[J].语文教学之友,2018(02).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张春秀(1974-),女,河南唐河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刘雍(1981-),女,辽宁沈阳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部编本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部编本”教材思维下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自读教学”初探
比较视野下“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识字板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